張少華
(蘭州財經大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甘肅 蘭州,730020)
2020年,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社會全局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總體看,國際循環與國內循環是辯證統一的,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不代表封閉和弱化國際循環,而是以更高水平與層次參與國際循環[1]。雙循環的提出給學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如何對我國經濟參與雙循環相對程度進行測度,是認識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與對外聯系發展程度的首要問題。要研究我國經濟參與雙循環尤其是國際循環的程度,使用經濟聯系度可以從表征上較好地展示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對外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托,中國省級層面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經濟聯系差異較大,從省級層面評價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經過實踐已經證實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與互聯互通性,“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應對世界經濟問題的中國方案,能夠實現國內國際市場聯通、實現中國經濟走出新路[2]。因此,“一帶一路”倡議在有效引領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同時,也為我國經濟參與雙循環相對程度的測度提供了新的角度。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通過研究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水平的高低,能夠更加微觀地反映當前我國經濟參與國際循環的程度,以及比較國內各個區域對外經濟的發展水平。
由于目前對外經濟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因此研究我國的對外經濟聯系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鮮有好的測度方式,特別在省級層面更是缺乏統一的測度標準。傳統研究中,一般使用外貿依存度來衡量本國經濟增長依靠國內最終需求與國外最終需求的相對程度,但此類研究只集中在外貿一個方面。現有的關于地區間的經濟聯系、績效、參與程度等方面的測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使用引力模型,衡量與沿線國家的某個單方面聯系,如貿易、旅游經濟聯系度,以及探索不同因素對貿易和投資等情況的影響。例如孔慶峰和董虹蔚(2015)通過測算“一帶一路”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研究貿易潛力[3]。陳繼勇和劉燚爽(2018)通過測算“一帶一路”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研究其對中國貿易潛力的影響[4]。蘇小莉(2018)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據,研究貿易便利化對對外直接投資的效應[5]。但傳統的引力模型除距離外只涉及兩個影響因素,考慮更多影響因素時引力模型便無法滿足研究需求。二是使用綜合評價的方法,通過構建多個不同方面的指標計算不同地區的得分情況,以此來研究地區的發展狀況。例如李鋒和孫艷(2021)研究了“一帶一路”區域發展績效評價[6]。羅昊天(2021)量化評價了“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7]。朱廷珺和孫睿(2016)考察了“一帶一路”沿線西部省區的經濟開放度與運行效率[8]。國內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鮮有文獻從微觀層面研究省級行政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情況,少數學者研究單個省(區、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選擇,例如王睿和李佳明等(2019)研究了重慶對接“一帶一路”重點國別的選擇問題[9],但總體上缺少對各個省級行政區的比較研究。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各省(區、市)的生產要素稟賦已發生顯著變化[10],因此研究省級行政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水平,對實現更高水平與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循環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本文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測算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與6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度,評價中國各省(區、市)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程度,促進中國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水平邁進。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通過統一的評價指標,測度了每個省級行政區的對外經濟聯系,對以往單一省份的研究進行了補充,從多個角度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水平進行比較分析,使研究內容更加全面。
區域經濟聯系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地區之間關于各類經濟要素的流動與交流,進而發生的關聯性經濟行為,具體表現為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等商品流;區域投資等資金流;人口往來;信息技術流動。區域經濟聯系水平反映了區域內不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一般采用區域間貨物、資金、人員、信息等方面的聯系大小衡量區域經濟聯系強度[11]。
考慮到“經濟聯系度”的概念,在借鑒相關學者對“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篩選方法的基礎上,本文從商品流動、資金流動、人口流動、信息技術流動四個方面構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度評價指標。其中,商品流動主要以貨物貿易額來衡量,“一帶一路”倡議顯著促進了沿線國家之間的對外貿易水平,貨物貿易對經濟聯系有顯著影響,同時經濟聯系也包括貿易聯系,商品流動具體指標包括地區間商品進出口與中歐班列次數;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有正向推動作用[12],資金流動指標選用實際吸收外資數額來衡量;人是經濟聯系創造的主體,旅游經濟也是影響兩個地區經濟聯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流動指標包括接待境外游客人數與直達航班次數;高水平的信息技術可以極大減少兩地的聯系成本,通信與物流基礎設施越完善越能加強兩地的經濟聯系,信息技術流動指標包括沿線國家信息通信技術指數,以及能夠衡量沿線國家物流技術水平與成本高低的物流績效指數。由于一些地區的綜合經濟水平會對區域間經濟聯系強度產生影響,因此還選取了綜合經濟實力這一指標,同上述四個指標一起,作為5個一級指標,共計16個二級指標,構成了評價中國各省級行政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強度的指標評價體系(見表 1)。

表1 省級行政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度評價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與模糊評價法屬于主觀賦權法,其優點是能夠在數據不全的情況下根據以往經驗進行人為賦值,缺點是主觀性太強,人為成分太多[13];熵值法與主成分分析法屬于客觀賦權法,后者會使數據信息減少,導致評價不夠全面;熵值法則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熵的效用價值[14]。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與層次分析法組合賦權的方法,利用熵值法計算二級指標權重,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一級指標權重。
按照“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的劃分,共有來自三個大洲的65個國家,但由于敘利亞、巴勒斯坦兩國的數據嚴重缺失,本文選取剔除敘利亞、巴勒斯坦后的63個國家作為分析對象,以2019年的橫截面數據為基礎進行評價分析。
1.二級指標權重計算
由于選取的16個二級指標的單位不同,為了消除在分析時由于指標單位不同導致各指標數據數值過大或者過小的影響,即消除各個二級指標之間的量綱關系,使數據具有可比性,利用SPSS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將標準化后的數據使用熵值法求權重。
熵值法求權重的一般步驟如下,首先計算j項指標下第i個樣本值占該指標比重pij:

其中,xij為標準化后的數據;
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ej:

計算信息熵冗余度dj:
dj=1-ej;j=1,2,…,16
最后計算各項權重的指標ωj:

最終得到每個省(區、市)對應的16個二級指標權重。以甘肅為例,二級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①其余省級行政單位二級指標權重限于篇幅待索,下同。。

表2 甘肅的二級指標權重(單位:% )
2.一級指標得分
根據熵值法計算得到的16個二級指標權重,計算出每個“一帶一路”沿線國的二級指標得分情況,將其按照一級指標的分類進行得分加總,可得到6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一級指標下的得分。
大體上可將層次分為目標層、指標層與方案層三層,指標層中包含5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
1.構造判斷矩陣
本文采用1-9標度法[15],按照一級指標重要性劃分等級,通過兩兩對比得到一級指標的判斷矩陣為:

使用Matlab軟件計算可得判斷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λmax=5.0364,則CI=(λmax-n)/(n-1)=0.0091。
通過查表得知一致性指標RI在n=5時的值為1.12;在進行一致性檢驗時,根據Saaty檢驗判斷矩陣是否具有一致性的判斷式CR=CI/RI,計算得出一致性比率CR=0.0081<0.1,即矩陣A通過一致性檢驗。
2.權重計算
通過算數平均法求取一級指標權重,經過計算得到在層次分析法下5個一級指標權重如表3所示。

表3 一級指標權重 (單位:%)
3.穩健性檢驗
AHP方法一般使用算數平均法計算各指標權重,為了保證結果的穩健性,現利用另外兩種常見方法:幾何平均法與特征值法分別計算一級指標權重,權重結果分別為8.79%、41.35%、25.76%、15.31%、8.79%;8.76%、41.47%、25.73%、15.29%、8.79%。通過上述三種方法得到的經濟聯系排名相同,說明通過了穩健性檢驗。
將熵值法處理過的一級指標得分作為指標參數,將AHP處理過的一級指標權重(見表3)作為指標權重,將每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一級指標參數與對應的一級指標權重相乘并加總作為最終得分,對最終得分排名即得到31個省級行政區與6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及相應排名。
以甘肅為例,甘肅與6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得分與排名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甘肅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度評價排名
將每個省級行政區對應的6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63個得分加總看作總得分,將總得分進行平均后當作總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得分,考察該總體區域對31個省級行政區的經濟聯系排名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31個省級行政區的經濟聯系排名
將每個省級行政區對應的6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各項一級指標得分先加總再進行平均,把平均后的指標得分看作總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的各項一級指標得分,分析31個省級行政區對該總體區域的綜合經濟水平、商品流動、資金流動、人口流動和信息技術流動經濟聯系排名情況(見表6)。
由于綜合經濟實力與信息技術流動兩項指標數據來自沿線國家單方,依賴外部性,所以在結果表現上可能與一般規律不相符,如表6所示,綜合經濟實力與信息技術流動指標西藏排名靠前,是因為西藏在商品流動、資金流動與人口流動三項指標下權重偏低,在另兩項指標下權重偏高,導致計算單獨指標得分時西藏排名偏高。

表6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31個省級行政區的一級指標經濟聯系排名
根據官方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劃分,將63個沿線國家分為來自東亞的蒙古國、東盟10國、西亞16國(除去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南亞8國、中亞5國、獨聯體7國以及中東歐16國①東盟10國:文萊、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西亞16國:巴林、塞浦路斯、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阿聯酋、也門、埃及、希臘。南亞8國: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中亞5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獨聯體7國: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摩爾多瓦、俄羅斯聯邦、烏克蘭。中東歐16國: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捷克、斯洛伐克、馬其頓、波黑、塞爾維亞、黑山。。
通過將上述7個區域(國家)的經濟聯系總分平均的方法,考察每個省級行政區對分區域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度排名情況,如表7所示。

表7 分區域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31個省級行政區經濟聯系排名
由表7可以看到,與蒙古國經濟聯系排名最高的是內蒙古,其次是甘肅與青海,均為西北地區省區;與東盟國家經濟聯系排名最高的是上海、海南、廣東等沿海省(市);與南亞國家經濟聯系排名靠前的是西藏、廣東、貴州等省(區);與中亞國家經濟聯系排名最高的是新疆。以上經濟聯系分布具有相似性,即地理位置較近的地區經濟聯系較高。
在分析每個省級行政區與6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排名的情況時,每個省級行政區一共有63個名次。發現在一些省級行政區的63個排名中,部分省(區、市)排名靠前的名次數量居多,而部分省(區、市)排名靠后的名次數量居多。據此將名次排名區間[1,31]劃分為三段:[1,10]、[11,20]、[21,31];按照我國的經濟區域劃分①為了方便對比,本文按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中所提出的八大綜合經濟區分類標準對31個省級行政區進行區域劃分。,分別繪制出31個省級行政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排名名次的頻數直方圖,如圖1至圖4所示。例如圖2中上海與42個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排名在31個省(區、市)中排前10,圖1中黑龍江與59個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排名在31個省(區、市)中排最后。第一個區間頻數越高,說明該省(區、市)與大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更為緊密,第三個區間的頻數越高,說明該省(區、市)與大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更為疏遠,通過經濟聯系排名名次的頻數直方圖可以從側面看到該省級行政區是否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

圖1 東北地區和北部沿海地區各省級行政區與沿線國經濟聯系排名名次的頻數直方圖

圖2 東部沿海地區和南部沿海地區各省級行政區與沿線國經濟聯系排名名次的頻數直方圖

圖3 黃河中游地區、長江中游地區各省級行政區與沿線國經濟聯系排名名次的頻數直方圖

圖4 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各省級行政區與沿線國經濟聯系排名名次的頻數直方圖
根據圖1,東北地區的黑龍江與59個沿線國家的聯系度排名落在最后11個省(區、市)內,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該頻數最高,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時中落后于吉林與遼寧,在東北地區中吉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系最緊密;在北部沿海地區中北京表現最佳。
根據圖2,東部沿海地區中三省(市)均與沿線國家經濟聯系較為緊密,其中上海有與42個沿線國的排名落在[1,10]區間內,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優勢更明顯,在東部沿海地區中表現最佳。在南部沿海地區中,廣東與28個沿線國經濟聯系排名靠前,優于福建與海南。
根據圖3,陜西、山西、河南、內蒙古四省(區)與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緊密程度有一定的相似性,較為平均,聯系緊密程度相對較高。在長江中游地區,湖北、湖南與沿線國聯系度比江西、安徽更緊密。
根據圖4,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具有一定相似性,除貴州、寧夏、西藏三省(區)外,其他省(市)與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程度均相對較弱。
本文通過熵值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綜合評價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度,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從全國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大體呈現以下特征:沿海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最高,其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與大多數沿線國家保持較高的經濟聯系;其次是黃河中游與長江中游地區,以山西、內蒙古、河南、湖北、湖南為代表的中部省份(區)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水平較高,但仍與部分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度較低,進一步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具有提升空間。東北、西北、西南地區與沿線國家經濟聯系最弱。
第二,從一級指標排名看,邊疆各省(區)在商品流動、資金流動以及人口流動上相對不占優勢,但其地處邊疆,與沿線國家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在對外商品貿易上擁有低成本優勢,根據表2和表3,商品流動在所有指標中占比最高,因此要優先擴大商品貿易,再逐步提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投資與文化交流水平。
第三,從與分區域的“一帶一路”經濟聯系看,我國各省級行政區與“一帶一路”區域經濟聯系凝聚現象比較顯著,即各省級行政區都是和距離較近的國家(區域)經濟聯系度較高,在國際貿易競爭中表現為我國出口的商品,由于近距離,表現出的成本優勢比生產技術優勢更明顯。這要求我國必須加快產業轉型,提升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以此提高與相距較遠國家(區域)的經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