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穎,賈春香,李 立
(1.內蒙古科技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2.中國航天科工動力技術研究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近幾年,黨和國家為了解決經濟與環境失衡的問題,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構建和提升環境規制體系,頒布了一系列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規、環保標準和地方制度,保護環境不僅是當下加以重視的問題,更應考慮在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下,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道路。環境規制與綠色發展的關系如何以及怎樣走好綠色發展這條道路是當下最需要思考的問題,政府通過制定并實施環境規制政策來干預企業的創新發展,幫助企業了解自身的技術創新發展水平,為政府實施環境規制提供指導意見,因此探究環境規制對企業綠色創新發展水平影響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對不同觀點進行梳理和總結,為今后學者的研究指明方向,也為政府和企業進行環境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據。
隨著學者們對環境規制的理解越來越深入,環境規制已不再是純粹解決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外部性這一市場失靈現象,而是為了改善環境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全員共同參與,通過制定并實施規章制度來約束和管制他們的行為,既是政府實施環境管理活動的工具,也是一種社會性規制。
對環境規制的衡量,如表1所示。

表1 環境衡量
關于綠色創新的概念,學者們從兩種角度對其進行了解讀,第一種是從創新的角度,認為綠色創新就是在生態和環境方面進行創新;第二種是從技術創新的角度,認為綠色創新是一種環境技術變革,可以在環境技術、綠色技術以及清潔技術方面實現創新,學術界對其概念的認識尚未統一的原因是因為對其產生的價值界定不同。不管從哪方面進行解讀,以保護環境為初心的生態創新和技術改進都可稱之為綠色創新,它是一種全新的技術經濟范式,包含了生態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共同含義,在制度組織方面進行發展和轉型,在相關技術方面進行研發設計,減少和避免因發展經濟帶來的環境損耗。
綠色創新的衡量主要有以下幾類:①王鋒正[6]等人的做法,從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的角度來考慮;②于芝麥[7]的做法,選取上市公司的綠色專利數量作為衡量指標;③楊丹[8]等人的做法,從投入和產出兩方面進行測算。
大部分學者支持環境規制會促進綠色創新的發展,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波特假說認為,環境規制對企業的經濟產生影響主要是通過對綠色創新的投入,短期時間內會給企業帶來成本負擔,但長期內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Walley N[9]認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二者之間并沒有矛盾沖突,而是和諧共生的關系,擁有環境規制的企業進行綠色創新投入,不僅會加強企業的經濟運行,最重要的是會給企業帶來商業機遇,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從實證的角度來看。孫冰[10]等人研究環境規制對中國制造行業綠色創新的雙元影響機制,結果發現環境規制對企業綠色創新具有顯著正向作用,其中包括綠色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但對二者之間的積極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前者的積極作用程度要大于后者。
二者之間還存在負相關關系,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新古典經濟學里的“抑制說”認為環境規制會讓大型企業將資源轉移到環境保護領域,一方面使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影響企業的研發創新水平,另一方面會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最終導致企業凈利潤減少,所以環境規制會削弱綠色創新水平。Chintrakarn[11]以美國制造行業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環境規制的實行對于該行業的綠色創新發展并沒有任何的促進作用。Zhao[12]和張江雪[13]經過實證研究也發現企業的創新發展水平會因環境規制政策的推行而被抑制,因為企業環境治理成本的增加會對其研發投入產生影響,形成一種“擠出效應”,而環境質量的改善則對管理銷售產生“約束效應”。謝榮輝[14]利用兩階段模型來檢驗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同樣得出環境規制與綠色生產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二者之間除了線性關系以外,還存在非線性關系。于克信[5]發現環境規制與綠色技術創新二者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張娟[15]研究得出環境規制增強,綠色創新減弱,反之環境規制減弱,綠色創新則增強的“U”型關系。環境規制按著手段不同可分為行政控制手段、自愿型、市場化工具以及隱性環境規制。孫振清[16]等人經過實證研究得出行政型環境規制與綠色創新發展之間呈“U”型關系,而市場化工具則與其存在先促進后抑制的倒“U”型關系;根據主導對象不同可分為行政型、市場型和公眾參與型。張國興[17]認為行政型環境規制與綠色產出之間呈“U”型關系,市場型環境政策與創新產出存在倒“U”型關系,而公眾參與型對其影響則遠低于二者。
對于環境規制與綠色創新之間的關系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所以二者之間的關系可能更為錯綜復雜,比如調節變量的存在。丁瀟君[18]選擇行業作為調節變量,行業異質性會影響環境規制與綠色創新二者之間的關系。劉光富[19]以綠色形象作為調節變量,結果表明其正向影響環境規制與綠色創新二者之間的關系。于克信[5]以政府支持作為調節變量,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對于大部分資源型企業來說,政府可以通過提高環境規制水平以及政府創新補助對綠色技術創新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來探究環境規制與綠色創新的關系,總體來說可分為正相關性、負相關性、U型或倒U型關系,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還會受到環境規制類型的影響。除此之外,二者關系還會因為調節變量的正負取向而受到影響。因此,對于政府而言,環境保護的關鍵就在于如何通過環境規制來促進綠色創新的發展,但環境規制不能簡單地從成本的角度衡量,若有些企業的創新遵循不是績效優先,對環境規制的反應性會因此不同,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企業屬性、地域、不同類型政策、規制對象的目標偏好等等。另外,政府應該通過各種激勵措施鼓勵企業進行綠色創新建設,比如政府補貼;目前中國經濟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過完善環境規制來保護環境,有利于產業升級以及經濟的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