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明
(湖南省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湘潭 411100)
高速公路建造期間,隧道是一項重要的施工內容,在施工期間面臨諸多阻礙與風險。水文、地質及自然條件等因素,均會影響到隧道工程的穩定性,導致出現各種形式的地質災害。在此之中,涌水突泥已經成為隧道建造期間產生概率較高的一種地質災害,在斷層破裂帶的作用下,體現出顯著的突發特點,會耗費地表的水資源,使自然環境受到不良影響,容易產生圍巖不牢固、地表下陷等問題,導致作業人員、機器設備、隧道自身等面臨風險挑戰,若處理不妥當,會降低隧道施工效率,并對將來的安全使用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影響隧道項目的運營收益。因此,項目負責人員應當深入探究涌水突泥的防范措施,降低隧道施工風險出現的概率,保證隧道的穩定,從而保證其能夠順利運作。
涌水突泥盡管有一定的突發特點,然而也具有短暫性穩固的特征,為此,在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涌水突泥災害后,應利用恰當的時機采用科學的應對舉措,一般采用的應對方案是先封堵,然后將水排出,最后增固。在施工活動開展之前,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制訂健全的施工方案,之后,依據地質狀況優化施工計劃;抓好現場監控工作,另外采用科學的防水措施,在全部工作準備充分后才可以動工建設。
當涌水突泥段產生一系列突泥問題后,在解決期間,為防止病害的再一次出現或者發生其他施工風險,先要對類型近似的項目的處置結果加以探究,不可隨意采用抽水清淤的方法。對于涌水突泥段中具有的大體量的污水、砂石等,先采用地表鉆孔的方式明確入孔位置,確保孔管進入較深部位后再從地表投入一些物料,大多是體積很小的巖石混凝土;之后,進行漿液澆筑作業,確保災害產生區域路面的穩固,對淤泥進行阻擋;最后將水排出,將淤泥全部清理出來。施工活動應當遵照堵泥與排水并重的準則,在潰口部位投入適量的物料,可對涌水與泥砂發揮阻擋作用,防止其涌到洞口位置,構成涌水突泥段疏水降壓點,為清淤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1]。
為確保排水工作的順利開展,要保證作業面巖體的牢固,為此,對潰口巖柱進行增固是排水作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漿液澆筑過程中,水、過濾石、泥漿的比重要恰當,嚴控使用數量,如此能夠防止大面積漿液澆筑土體砂石再次堵塞問題的發生,利用鉆桿,自孔管下部從下到上逐漸抬高,逐漸疏通,等排水活動完結后,使用快干水泥將孔口封堵。通過地表材料投入,做好潰口位置的封堵工作,讓涌水量日漸平穩,確保涌水作業目標的達成。因為不能確定災害的危及范疇,同時,地質要素相對繁瑣,雖然利用鉆孔及排水的方式,還是會存在諸多的不良盲區,為避免盲目位置產生災害,在漿液澆筑之前,一定要采用排水舉措[2]。
以地表投料物對底部進行充填,構成泄水作業面,依據現實狀況設定錨桿地點,且噴射恰當比重的混合泥漿,然后對邊坡土進行處置,提升邊坡穩固水平。把防水板放置在平臺面上部,設立鋼筋網作為基礎架構,利用合理比重的混合泥漿堵住底端,然后在四周搭建排水溝,確保排水坡面向外輸出,將水轉移至排水溝。
根據地下水特點及圍巖土質,靈活地采取帷幕漿液灌注工藝手段,先通過全斷面漿液澆筑方式實施大范圍注漿,然后再進行局部區域漿液澆筑,最后采用補充的方式確保不會出現注漿的盲區。在初始區域,相關人員要采取空口管,接著再為他們提供阻水處理,大幅度提升巖體總體強度,確保前方巖體緊縮,外形發生一定變化,構成止漿巖盤,應當用最短的時間讓掌子面呈現為閉合狀態,閉合之后有助于作業面巖體維持平穩。空口管注漿阻水起作用的范疇較小,由此,在選取注漿材料的過程中,要優先選取較易與巖體結合在一起的水泥,接著在后續注漿過程中,使用具備重疊性以及較高耐磨程度的物料。可以優先采取水泥凈漿,在實際注漿期間,優先采取定位預埋的形式提供鉆孔處理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掌子面圍巖的硬度,確保巖體硬度可以負荷施工過程中所受的壓力,在掌子面安置止漿墻,等到止漿墻澆筑結束后,從孔口管中向前鉆進[3]。
鉆孔作業完畢后,第一時間將泥砂清除干凈,漿液澆筑之前,先將注漿機調節到最佳狀態,如果相關設施難以運作,那么就要在第一時間處理事故。根據預先明確的注漿量,進一步檢查施工建材是否完整,然后再進一步安裝注漿栓塞,向孔內澆筑漿液,若碰到無法鉆動的碎石或者突然發生涌水突泥問題時,應當馬上對圍巖進行增固抑或從地表填充恰當的材料將水堵住,然后繼續鉆孔作業,到設計的深度之后,馬上進行漿液澆筑。在進行隧道掘進作業過程中,根據隧道地質基礎,對圍巖周邊采取全斷面帷幕注漿工藝增固。
本文所論述的隧道工程,采取分離式結構,在隧道進口位置的左端設計7個人行橫通道,接著在右側安置3處車行橫通道,在貼近2個通道的間距在250~300m。右端掌子面作業至ZK22+663的時候,發覺該地區均是砂土狀的花崗巖地質,同時,掌子面右端產生了諸如涌水突泥的問題。
隧道的地質條件相對繁雜,針對涌水突泥地區巖層,需要通過諸多破碎帶以及規模較大的裂縫帶組成,它們的材料由風化花崗巖制作而成,表現為松散砂土狀。尤其是在涌水突泥的范圍內,其泥沙質含量相對很高,這就說明富水相對飽和,表現為流塑狀或者軟塑狀[4]。
3.2.1 巖體松散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涌水突泥區域通過多個表現為平行形狀的壓性斷裂帶構成。該斷裂帶巖體表現為不同的風化狀況,強度差異明顯,在出現涌水突泥問題的過程中,受到流動性明顯的地下水干擾之后,從斷裂帶不斷地涌出,如此一來,就可以產生諸多全—強風化花崗巖所構成的粗細沙顆粒。值得注意的是,細碎的斷裂帶導水性相對很強,這就容易出現涌水突泥問題。
3.2.2 巖體應力變化
在挖掘隧道的過程中,能夠讓圍巖的初始應力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原本較散、細碎的巖體受到自身重量及挖掘力的影響,此時,就會出現豎向的方位轉移,從而造成斷層段地下水出現下泄路徑。與此同時,粗細沙粒等風化物在水流作用之下往外流出,進而產生了一系列涌水突泥問題。
4.1.1 平鋪鋼筋混凝土
相關人員要采集恰當節點,將直徑?4mm、間隔距離為150mm的鋼筋網平鋪在涌水突泥表面,然后再將厚度為15cm的混凝土鋪在表層予以封堵。
4.1.2 布置平孔排水管
在涌水突泥位置,相關人員要預先安置平孔排水管,由此保證這一范圍的穩定性,防止出現更多的危險事件。
4.1.3 安置導管且澆筑漿液
相關人員選取0.5m×0.5m 的尺寸,豎向打入尺寸為?42×3.5mm、直徑為4m 的鋼管制作成的小導管,然后再將水泥—水玻璃雙液漿灌到里邊,可讓涌水突泥地區凝固。
4.2.1 增固鋼拱架鎖腳
為了防止涌水突泥四周的初支出現形狀上的改變,此時,就要求在ZK22+700~ZK22+670 位置加固鋼拱架鎖腳,換言之,就是在各榀鋼拱架兩側的拱腳位置進一步添加2 處直徑為4m、尺寸為?76×5mm 的鋼管,焊接穩固之后,就能夠利用漿液澆筑強化鎖腳。
4.2.2 增設棚架支護
在ZK22+700~ZK22+675區段拱起的時候,相關人員要加裝一個棚架支護,也就是加工成多個12m、尺寸為?76×5mm 的鋼管,依據縱向4m、橫向1m 的距離予以設置。一旦建設成功后,就要求將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澆筑至出現少部分水產生的鋼管中,發揮封堵涌水、膠結巖體的功能。之后,把出水量多的鋼管當做泄水途徑,在二襯作業時,把其堵住。
使用鉆孔排水降低壓力的方式,能夠有效處理斷層破碎帶用水量多、水的壓力過高的問題;能夠讓潰口漿液澆筑環境得到優化,確保注漿效果;還能夠避免在承壓水的影響下產生挖掘風險。在洞的兩端和臨近洞的中間巖體上,設立2個泄水孔,規格為?l08mm,可以實現排水減壓的目標,能夠讓涌水突泥位置的水壓大幅下降,讓洞中圍巖的作業條件得以優化。
為防止泄水導致巖體受損,應當在泄水孔施工完畢后,及時澆筑漿液,對孔進行清理。為避免地下水大量流失,有效保護自然環境,漿液澆筑應當在涌水突泥影響地區二襯以后實施。
該項目擬使用帷幕注漿的形式,如此一來就可以實現改善地質的效果。挖掘以前把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填到開裂的通道內,以發揮封堵涌水與膠結巖石的功能。除此之外,還可以確保圍巖的物理力學性能不斷改變,大幅度提升圍巖整體強度,提高圍巖支護能力,保證開挖順利從潰口通過[5]。具體步驟如下。
4.4.1 止漿墻施工
在ZK22+689~ZK22+685 區間,采取上、下臺階現澆C25混凝土手段,能夠確保掌子面處在閉合情況下,作為漿液澆筑的止漿墻。上臺階的高度是5m,下臺階的高度是4.5m,厚度都是2m,寬楔口設計成30cm,搭接部位設計成1m。為了進一步提高止漿墻的抗滑效能,相關人員可以沿著洞體設計接茬鋼管,同時,確保它們能夠形成環狀。然后,在止漿墻的幫助之下,開始掌子面前段ZK22+685~ZK22+665 涌水突泥區域的漿液澆筑、填充、增固。在此段漿液澆筑施工完畢后,可基于之前的支護,把改良之前的涌水突泥物全部清除,然后再繼續實施和上文相同的止漿墻作業。
4.4.2 鉆注漿孔
鉆孔過程中,應當依照外環—內環、上—下、同環跳孔鉆注的準則鉆進。漿液澆筑孔選擇?130mm鉆頭成孔,孔口管的材料為型號?l27mm×5mm、2.5m 長的熱軋無縫鋼管。漿液澆筑段使用型號為?94mm 的鉆頭成孔。為降低鉆桿振動頻次,確保成孔的精準度,鉆孔機應當盡可能貼合止漿墻面。鉆孔偏差應當在5cm以內,終孔誤差不可超過孔深的1個百分點,保證鉆孔部位達標。在鉆進過程中,若產生涌水突泥災害,應當馬上停止鉆進,且及時進行漿液澆筑,之后再次鉆進,一直到孔完成。鉆進期間,應當高度重視前方地質情況,避免險情發生[6]。
4.4.3 帷幕注漿
在漿液澆筑施工以前,需要在漿液澆筑模擬試驗達到要求后,才能夠進行漿液澆筑作業。進行模擬試驗,旨在確定漿液的充填率和擴散半徑,合理確定漿液配制比,明確注漿壓力、漿液注入量、膠結時長。漿液澆筑施工進行過程中,可依照注漿模擬試驗信息,即時調整有關參數,以確保漿液澆筑成效。帷幕注漿的技術參數具體是:豎向注漿增固長度25m;豎向增固范圍5m;漿液擴散直徑3m;漿液澆筑速度為5~110L/min;漿液澆筑孔半徑為47mm;終孔的豎向間隔距離是2.3m,環向間隔距離2.1m。水泥漿和水玻璃液漿的比通常是1∶0.5~1∶1;模數大約為2.4;注漿初壓即0.5~1.0MPa,終壓設即2.0MPa。倘若漿液屬于單液漿,那么凝結時長大概是一兩個小時;如果是雙液漿,凝結時長為3~5min。
4.4.4 注漿過程管理
應當依照實驗得出的結果進行漿液的配制,對配漿比重進行嚴格控制,水、水泥、水玻璃的偏差應當不超過±5%,添加劑依照±1%的標準加以管控。攪拌時長一般在3~10min,最長可達到30min,以確保漿液攪拌充分,不可把攪拌不均勻或者包含有雜質的漿液運輸到作業現場。漿液澆筑的時候,應當按照先稀后稠、先大后小的準則,另外,應當逐步增大壓力。在注漿壓力達到最高、維持10min以上、最后的澆筑量在5L/min以下的時候,此孔段澆筑工作便可完結。每次澆筑結束,都應當查看鉆孔情況,以確保漿液澆筑成效[7]。
綜上所述,在處置隧道涌水突泥地質災害的過程中,因為注漿范疇較有限,不僅要針對潰口區段,還要監控隧道中的所有區域,所以這就會干擾到斷面的檢測及加固工作,要避免涌水突泥誘發一系列的地質災害問題,損壞地表水均衡,從而威脅地層的平穩性。在本文中,綜合項目案例對隧道發生涌水突泥后的處置方案予以研究及運用,從而實現治理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