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丹
(山西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太原 030013)
現今,以人為本教育發展,成為新時期高職院校人才教育培養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進,也應圍繞以人為本教育改革,做好對現階段教育體系、教育結構、教育方法及教育內容的優化,確保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能保持一定的教育前瞻性,為未來階段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更好地適應發展新環境提供教育保障。
大學生對思政教育存在抵觸心理,無法積極參與思政學習實踐,這是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其中,部分高職院校在思政教育規劃方面,一味地強調階段性教育成果的產出,對于大學生自身的思政學習需求缺乏重視,未能將大學生存在的思政學習問題予以有效解決,使大學生對思政課程學習產生結構性失衡問題,難以對部分關鍵性知識充分理解,最終降低了高職思政教育工作的實際有效性。部分高職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未能秉承人本理念推進教育工作,部分教育策略及教育規劃的實施,存在較為嚴重的強制化特點。新時期大學生在學習思想上對自由學習的理念抱有幻想,進而,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及學生學習理念產生沖突,進一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習產生對立關系,促使大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有所下降[1]。
營造良好的教育發展環境,基于環境變化提升教育有效性,使教育環境的耳濡目染能對大學生思政學習產生正面影響,是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從現實教育環境來看,部分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進,卻在教育環境的營造方面采取較為傳統的教育方案,循規蹈矩的教育模式及單一的教育環境,使思政教育課堂教學形成較為枯燥的氛圍,大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學習及了解,也僅限于滿足思政學習考核需求。其中,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踐,未能從樹立大學生良好價值觀、提升大學生思想覺悟及強化思政教育滲透等角度,做好系統化的教育優化,導致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進,僅能機械化開展教育實踐工作,難以充分引起大學生的思政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大學生對思政課程學習勢必無法保持良好狀態,課程學習水平及思政教育質量也將大打折扣。
提升思政教育影響力,是指在大學生進入崗位工作之后,仍然能運用在校期間所學的思政知識,有效解決學習、生活及工作中的部分難題,并進一步秉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心思想,不斷在崗位工作中無私奉獻,使大學生能始終將思政教育的部分內容,作為未來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信條。然而,部分高職院校針對思政教育的改革,則主要傾向于提升大學生思政知識的學習積累,使大學生在思政學習方面產生較大的心理負擔與學習壓力。從而,使大學生在固有印象方面對思政學習形成排斥。針對以上問題,未來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應加強對大學生學習需求的重視,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化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踐工作,使大學生能成為主導思政教育方向的掌舵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擾對大學生思政學習的影響,充分提升人本理念對在思政教育方面發揮教育引領作用[2]。
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要加強對大學生思政學習需求的關注,使大學生思政學習能基于自身存在基礎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實踐。高??梢詫⒋髮W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融入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促使學生與教師之間能深化思政學習交流,幫助教師有效了解大學生存在思政學習問題,提升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態的掌握能力,為教師未來階段教育布局提供科學的教育參考。另外,隨著大學生思政學習能力的不斷強化,大學生思政學習探索意識也將得到進一步強化。此時,大學生將不再單方面依賴教師課程教學開展思政學習實踐。教師可以運用這一優勢,基于大學生興趣導向及能力導向,科學找準思政課程教學切入點,改變大學生被動參與思政課程學習的基本局面,使大學生能從思想上對思課程學習產生認同感,進而,有效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改善思政教育環境,也是以人為本教育視角下,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傳統模式的高職思政教育實踐,使大學生對思政學習長期保持敷衍態度?;谒颊逃龑嵺`環境的改善,優化高職思政教育體系,則可運用提升環境感染力的方式,使大學生能被現有良好教育氛圍所感化,幫助大學生改變對思政學習存在偏見與錯誤認識,讓大學生可以在相對寬松的氛圍下,更好地在思政學習方面積極表現。高職思政教育不僅可以運用趣味教學開展思政教育布局,同時,亦可圍繞優化思政教育結構,使大學生能參與思政教育任務的布置,并為教師提供部分科學的教育建議,充分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習關系,解決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教育對立問題,緩解學生部分思政課程學習壓力。以此,為未來階段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穩步開展提供教育保障。
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運用,不應單方面將人為因素作為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參考項。高職院校應在思政教育方面,將人文關懷也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使大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溫度,解決傳統模式下機械化開展思政教育的基本問題,讓高職思政教育工作在真正意義上與大學生學習、生活產生內在關聯性。提升對大學生思政學習、生活狀態及學習壓力等問題的關注,大學生將在文化、思想及精神感染的影響下,對思政教育學習形成正面印象,提升大學生對思政學習的依賴性,使思政學習能以正面形象予以呈現。此時,大學生則可將思政教師作為榜樣,在參與思政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將所學知識內容應用于對現實學習、生活問題的解決。進而,幫助學生形成靈活運用思政知識的邏輯慣性,使高職思政教育影響力得到充分強化,進一步深化高職思政教育的影響力,提升高職思政教育總體 水平。
加強教師與學生教育溝通,可以深化教師對學生思想變化、心理環境及學習動態的了解,使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在教育、學習兩個方面,更好地開展教育實踐反饋,避免因溝通不暢問題,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教育對立的問題。教師可以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幫助學生解決部分思政學習難題,使學生思政課程學習能在良好的環境下穩步推進,改變學生思政學習的精神狀態及思想狀態,提升他們對思政學習的正面認識。隨著教師與學生學習溝通能力的不斷強化,學生在思政學習方面將重新樹立良好自信,解決大學生對思政學習存在的消極思想,使其可以更好地基于自身需求積極參與思政學習實踐。此外,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思政教育溝通,可以提升教師對學生學習觀察能力,便于教師加強教育問題的反饋,有效幫助教師建立教育預警機制,使教師能在學生學習和問題產生之前,積極開展多方面的教育防范。以此,提升高職教師思政教育質量[3]。
積極開展思政教育互動,也是以人為本視角下高職思政教育實踐的關鍵內容。大學生之所以對思政學習產生排斥,主要原因是對相關學習內容難以理解,且未能對部分思政概念有所感受。高職院校方面單方面進行知識的灌輸,勢必無法有效引起大學生對思政學習的思想共鳴。一味強化階段性的教育成果產出,不僅會增加學生課程學習壓力,同時,也促使學生長期處于較為壓抑的學習環境,從而使部分學生對思政學習產生負面影響。積極開展多元化思政教育互動的意義在于,通過教育實踐的形式,使大學生對思政教育中的部分內容能有所體會,提升大學生對思政學習的思想認同感,讓大學生可以基于學習使命感與榮譽感積極參與思政學習實踐。對此,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可以采取舉辦線下思政學習活動及開展線上思政教育聯動兩種形式開展教育布局。舉辦線下思政學習活動,是將思政教育的部分內容進行立體化呈現,以情景模擬作為基本前提,提升大學生對部分思想內容、政治文化、革命精神的感受能力,使大學生能利用實踐的方式對思政內容進行了解。開展線上思政教育聯動,則是運用線上教育平臺,讓企業、政府機構、歷史研究所等單位,均參與針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培養,使大學生在精神上能充分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禮,基于回顧歷史、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回望革命年代感人故事等,強化思政教育滲透,使思政教育的線上聯動,能讓大學生從“人與政治”的角度進行思政知識的解讀。
推動自主化的學習培養,是將高職思政教育的決策權進行下放,在現有教育框架內,讓學生自行選擇課程學習內容及學習方向,幫助學生提升思政學習自主性,改變大學生所處的學習地位,使其能成為思政課程學習的決策者。教師也應充分明確自身教育定位,避免在大學生自主化學習培養方面進行過度干預。教師的教育職責,應基于構建大學生思政學習框架、糾正大學生思政學習問題及積極開展思政教育引導三個方面內容進行定位。構建大學生思政學習框架是指確保大學生能在自主開展思政學習實踐方面,始終按照教師設定的教育框架穩步推進,以免在大學生自主化學習培養方面,使大學生課程學習呈現散漫的學習狀態。糾正大學生思政學習問題,則是基于科學開展教育干預,在有效找準思政教育切入點的基礎上,幫助大學生在關鍵教育節點解決部分教育難題,大學生可以在未來階段思政課程學習方面,積累一定的學習問題解決經驗,從而形成自主性學習、自主探索的慣性邏輯。積極開展思政教育引導,則是圍繞實現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開展,在大學生產生學習意志不堅定及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階段,幫助大學生夯實課程學習基礎,提升學生課程學習自主意識,使他們能始終保持飽滿精神狀態參與課程學習實踐。進而,在保證高職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基礎上,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程學習的自主性。
做好以人為本的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對于有效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義。而加強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則是以人為本思政教育改革的重點。傳統模式的高職思政教育,更多是基于教師個人教育經驗及主觀教育判斷制定教育決策。這一策略的實施,雖然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程學習成績,但無法強化大學生思政學習實踐能力,一旦大學生脫離了高職院校教育環境,則容易對思政教育內容遺忘,從而降低高職思政教育的實際影響力。針對思政教師教育思想進行轉變,則要改變教師強硬的教育態度及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態,使教師能以平易近人的精神面貌,參與思政課程教學工作,消除教師對學生之間存在的教育思想隔閡,提升教師對各類不同學生的教育關注度。另外,建立以人為本的思政教師隊伍,不僅要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上進行轉變。同時,高職院校方面也應對相關教育制度進行明確。例如,將責任制及獎罰機制,應用于以人為本的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對未能按照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推進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師,則應給予一定的教育處罰,使教師能充分明確推動以人為本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從而,實現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以人為本教育工作持續開展[4]。
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體系,不應一味強調對以人為本教育概念的運用,而是要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嵌入高職思政教育工作的各項細節,使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能成為新時期高職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高職院校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改革。首先,加強以人為本視角下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的創新,將更豐富的教育形式融入現有的以人為本思政教育體系,摒棄傳統邏輯下高職思政教育模式,保持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前瞻性與先進性,使高職院校思政能進一步深化以人為本理念的教育落實。其次,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與中外合資企業、國外企業的教育聯動,學習國外以人為本的教育經驗,豐富教師以人為本的教育經驗積累,開闊教師思政教育視野,使教師能運用多種視角進行以人為本的思政教育布局。最后,高職院校需要圍繞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在大學生學習、生活等多個方面,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進行體現,使大學生能更好地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環境進行感受,隨著大學生學習感受及生活感受的提升,其思政學習動力也將得到充分強化。另外,高職院校之所以在以人為本教育經驗的學習方面,將中外合資企業及國外企業作為主要學習對象,其原因在于國外部分企業及中外合資企業在人性化管理、薪資待遇、工作福利保障及以人為本管理制度的運用等方面,均優于國內企業,而國內企業的以人為本管理優越性,則主要在國內的國有企業中有所體現。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運用,將從強化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意識角度,提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質量,使思政教育能針對大學生教育培養予以必要的教育關懷,改變大學生被動參與思政學習實踐的基本局面,進一步實現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多元化、系統化及科學化開展,為未來階段更好地構建多位一體的思政教育體系做好充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