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強
南安市實驗中學(福建省泉州市 362300)
初中歷史課堂是學生初步接觸歷史知識概念,思考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演變歷程,也是體會歷史課本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感,思想精神以及民族情感的重要課程。教師在歷史課堂上主要向學生講解古中外歷史、現代史、以及近代史,可以使學生能夠初步的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學生還可以接觸到許多心理健康的知識,可促使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長。在歷史課上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跡,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養成健全的人格[1]。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時候,應該以核心素養為主要中心,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使每一個環節都滲透著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靈活地應用自己所掌握的歷史知識,且能夠科學地評價歷史事跡以及歷史人物,逐漸樹立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人生觀以及處事態度,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真正實現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
初中階段主要是中學生各種良好品質以及培養素養的最重要的階段,以往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學生的需求。如今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能力、是學生具有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并且能夠具備較強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如果能夠有效地立足核心素養,那么首先應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課程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觸的學科,且大部分的學生他們認為這些歷史與自己間隔的時間比較遙遠,會認為歷史與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并沒有很大的關系,從而就會導致學生不重視歷史學科,也不了解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只是被動地去學習。長此以往的話,學生并沒有認真的、全身心的去學習歷史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只是死記硬背,根本沒有真正地了解到歷史的真正意義,從而就會使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受到很大的影響,歷史課堂的有效性也很難提升。因此,需要不斷的加強改革與創新,轉變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式。
立足核心素養,那么首先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通常都是向學生講解與中考有關的及內容,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也是要求學生們能夠將這些知識點、內容全部背誦下來。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如果是對于學習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來說,還有不錯的效果。對于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他們就會感覺這種教學模式比較乏味,從而會對歷史課堂產生厭煩心理,也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也會使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素質教育教學的理念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提升,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設計課堂內容與方法的時候,也應該不斷的改革與進步,立足核心素養,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及教學目的從而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的問題,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比較高漲,也會積極地去查找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使歷史課堂的學習氛圍也變得更加的融洽,促使歷史課堂教學時效性不斷地加強。此外,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能夠對歷史知識有了一個全面地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明顯地提高。
每個班上都有成績好的學生,也有成績差的學生,也有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如果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是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成績就將學生進行分類,因此,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很難的提高。核心素養的目的就是教師最大限度地將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給挖掘出來,可以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都能發揮到極致[2]。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的知識水平以及接受知識的能力,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淺入深,循環漸進,不斷地提高學習目標,要求學生能夠認真地去解決每一件問題,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最大限度挖掘出學生的自身內在潛能。
此外,教師應該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能總是讓學生敬畏自己,雖然能夠使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增強,但是這種并不利于挖掘學生的潛力,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都會變得很緊張,也會降低他們的學習效率。對此,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可以使學生更加的信任自己,從而教師也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利于把學生的潛能給激發出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了能夠將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真正的落實下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給予學生鼓勵與支持,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挖掘出每一個學生他們自身的潛能。
為了能夠使核心素養真正的落實到歷史課程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精神,引導學生的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正確引導學生能夠客觀、公平、公正的方式去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3]。例如說,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舊中國孩子們上學時的學習條件,學生也可進行對比,從中也會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也可以向學生們詳細講述優秀的歷史人物,他們刻苦學習之后所取得成就,學生們也可以被優秀歷史人物的積極樂觀心態以及頑強不屈服的精神深深地打動,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不斷地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與思想,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
歷史是初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一門高考必考學科,為了能夠使學生們全面地掌握歷史相關知識,在考試的時候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水平,那么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通常以往的教學模式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將教材上的知識熟練的背誦,并沒有體會到教材中的真正含義,學生有可能會過一段時間就會將所學習的知識忘記。對此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首先應該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分析,以及現實生活運用等思維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正確的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研究、分析、反復實踐,要求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分析歷史知識[4]。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要求學生們要會想、多想、敢想、善想,不斷地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們也積極地開動腦筋去思考歷史問題,從而也會發現隱藏在事物后面的問題[5]。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給同學們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可以積極地提出自己的疑慮,對于積極提出問題的學生,教師也應該進行鼓勵與支持,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地提高[6]。
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都已經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因此也不再像小學生那樣特別的依賴教師。由于初中的歷史學科課時比較緊張,內容也比較多,學生通常會不注意歷史學科的特點,不知道自己該怎么樣去學習。從初中學科開始,通常發現學生對于各學科的預習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歷史學科也不例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們在每次學習新的知識前,應該提前將預習功課做好,首先學生們對歷史教材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且也能夠知道自己哪些知識面不太理解,了解到教材內容的難點與重點,從而就會在接下來的課堂中認真地去聽老師講解。其次,學生在課堂上應該遵守課堂紀律,養成專心聽講的良好習慣。教師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敢于發言、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問題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課后教師應該要求學生要認真完成作業,獨自完成,注意書寫端正,同時要有鉆研的精神,碰到難題時積極地動腦筋思考,在課后還要將所學習的功課進行回顧,與此同時,學生在課后還應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或者是積極地參加一些具有實踐性的活動。良好的學習習慣,它是一種持之以恒、持久訓練的結果,它能夠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有力的保障,學生也可以從中終身受益[7]。
歷史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要有一個目標,有計劃正確的去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歷史中的文化知識與技能。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已經處于信息時代,互聯網網絡技術已經應用到了教學上面。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上也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進行教學。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制作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來展現展開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學生也能夠對課本的歷史理論知識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也能夠接受更多的教學知識[8]。比如說有一節歷史課,我們正在學習“抗擊八國聯軍”,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課本的教材知識進行講解,那么學生就會感到這些知識枯燥乏味[9]。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的技術將這節課完美地呈現出來,那么學生就會對這節課有了更加深入地認識,從而也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促使中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從而不斷地提高自身素養。
歷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班級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發展特點,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與討論,由于學生們的好勝心理比較強,所以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們的積極性也會高漲,同學之間可以互幫互助,相互進步,不僅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使他們能夠學會與他人進行合作,具備了合作完成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開拓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們也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也勇于擔當。在小組討論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小組成員進行上臺發言,通過這樣設計教學內容,不僅有效提高了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水平,教師也能夠及時地發現學生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及時地進行糾正[10]。小組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中學生也可以在自主學習中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也應該不斷地鼓勵、支持學生,促使學生對學習歷史產生濃烈的興趣,從而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也會顯著提高。
初中時期的中學生他們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在日常學習中也比較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與支持,適當地進行表揚與支持,對于培養學生的積極生活態度以及健康的心理都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同學在感受到老師贊揚自己,喜歡自己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變得更大,在今后的學習中也會更加的努力,也會做得更好,同時也會有更大的勇氣去克服困難[11]。但是在目前大部分的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他們在提問問題的時候,只喜歡選擇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進行提問,很少去提問一些學習能力差的學生,長此以往的話學生也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會嚴重影響到學生歷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的核心素養也難以提高。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做到尊重每一位同學,及時地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與進步,并適當的進行表揚,通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歷史課堂的各項事務中來,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初中的中學生正是培養各種良好習慣以及各種素養形成的最佳時期,因此教師也應該不斷的優化歷史課堂,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歷史知識氛圍,不斷地挖掘中學生學習的內在潛力。利用情景教育、小組合作教學、加強鼓勵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使中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加強培養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中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從而促使中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