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 玥
木偶音樂劇是將木偶、戲劇、音樂、歌唱、舞蹈等融為一體,人偶表演形象生動,音樂獨具特色,結合不同領域的藝術文化精華形成的特殊藝術表現方式,具有獨特的藝術研究價值。藝術家發揮高超的藝術想象力,基于先進的視聽技術對舞臺布局做出調整,推出了全新的舞臺設計方案與角色造型樣板,以市場需求為依據,突破了傳統舞臺藝術表現形式的束縛,極大地調動觀眾的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木偶音樂劇具備較強的商業性特征,是面向普通大眾的通俗藝術與大眾娛樂形式。
音樂歌舞如何與木偶結合,是很大的挑戰,如上海木偶劇團排練的《報童之聲》就是一個嶄新的嘗試,這是上海木偶劇團第一次挑戰海派木偶音樂劇。這部劇將載歌載舞的藝術表現與木偶表演有機結合,串聯木偶和音樂劇融合的表達形式。劇中的演員既要操作木偶,還要學習唱歌,并且讓木偶們跳起舞蹈。基于木偶表演的現代音樂劇具備舞臺動作豐富而夸張、細膩擬人而又超出常規等基本特性,操偶師通過操控不同種類木偶,配合角色、劇情、舞臺的需求,實現真人演員無法做出的夸張、特技等藝術效果,強化肢體動作的自由度,突破物理層面的限制,讓角色的表演動作帶有令人發笑的幽默屬性。如今很多藝術家吸收我國古代木偶劇表演藝術的要素與創作理念,將音樂劇中各類由木偶扮演的角色的動作模式進行重新設計,突出了音樂劇中的趣味性。
木偶表演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發展,開拓性地以更國際化的方式——音樂劇來進行表達,在增加表現力的同時,不斷完善表演空間。此類動作設計方案符合現代戲劇理論,通過木偶所做出的特殊動作展現角色內心情緒的變化,將情緒變化軌跡展現在舞臺上,獲得來自觀眾的情感共鳴。角色塑造過程中,表演者會特別注意歌曲、獨白、身體動作及木偶表達的結合來呈現角色特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現代音樂劇中主要角色藝術形象的完整性和其在前后不同階段性格的統一性,強化角色形象的藝術魅力與影響力,從而提高音樂劇的藝術鑒賞價值,使之具備開拓觀眾認知路徑的美學意義。
木偶表演,是以可控制的物體作為表演工具的非遺傳統藝術形式,木偶既是戲劇的主要角色,也是被舞臺表演人員操控的工具,在操偶師的控制下可做出真人無法完成的動作表演,具備較強的靈活性,其舞臺造型、藝術形象、表現方式可隨著外部環境與戲劇表演要求的變化而進行調整,角色生動有趣。如《小人國和大人國》集“海派木偶”各種木偶所長,豐富的表情、夸張的色彩搭配和卡通式的裝扮,結合現代多媒體藝術手段,以及音樂劇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突出了立體感與可塑性。
現代音樂劇在借助木偶表演塑造角色形象時,需合理運用傳統的操控技法,同時突破傳統藝術表演模式的限制,與時俱進,大膽求新,將傳統技巧與現代表演理念結合起來,做到表演形式的多樣化[1]。例如藝術家可精心設計音樂劇中角色的動作,讓操偶師精確操控木偶的各個肢體部位,調節手臂與各類手持式道具的重量比例,讓角色能夠在舞臺表演中握持重量適中的戲劇道具,以此全面強化現代音樂劇的戲劇表現力與角色動作的豐富性。
現代音樂劇中,角色的舞臺外在形象能夠體現其內在性格與行為習慣,達到間接映襯的效果,可降低觀眾理解音樂劇角色行為動機的難度。音樂劇中角色形象的設計要素包括身體比例、服飾顏色、面部外觀、發型、固定造型等,具備藝術特色的角色外形能夠進一步強化音樂劇的表現力與影響力。在音樂劇的不同階段,人物的外觀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這一變化可表現出藝術角色內在興趣與心理狀況的變化。例如,在著名的現代音樂劇《獅子王》中,主人公辛巴的角色造型外觀從淺黃色轉化為金黃色,映襯出其在社會地位、心境等不同方面的變化,整個身體動作是外向的,具備較強的風格性。戲劇設計者會根據角色在劇情之中的變化設計不同的服飾與造型,以此來映襯不同角色個性的反映和表露,針對情感外露、較為熱情的舞臺藝術角色,在服飾運用層面可采取較為激進的搭配方案,使用一些顏色較為濃艷、張揚,外觀時尚美觀的裝飾,比如朋克服飾、舞蹈服、軍裝等凸顯角色身份、帶有濃厚外向性特征的服飾[2];針對性格穩重、行為風格較為內斂的角色,衣服款式上則要略微保守一些,使用較為深沉、壓抑的淺色調,紐扣粒粒緊扣;針對那些性格含蓄、動作不張揚的藝術角色,必須主動使用典雅、莊重的服飾;爭強好勝的角色,衣著可夸張、前衛。
為保證舞臺表演效果,操偶師必須強化木偶動作的協調性,使木偶與操偶師做出的動作達成完全一致,才能讓觀眾在視覺上感受到“人偶合一”。部分現代音樂劇大量使用木偶塑造人物角色,體現了富有傳統色彩且富于張力的戲劇表演文化。戲劇編導人員必須合理設計角色的動作,靈活調整操偶師與木偶的連接方式。例如,編導人員會讓在舞臺高處完成表演的角色以托舉式的仗頭木偶為主要表現方式,在較低的演區以提線或者橫挑來進行調度,當強調特寫并且沒有臺詞時抑或采用人偶面具的呈現方式。在塑造舞臺藝術角色時,操偶師可控制木偶的動作,運用頭部的不同角度來表現各類帶有夸張色彩的特殊神態。例如,在角色發笑時,必須及時操控木偶頭部的角度來做出上揚與低頭的動作以達到表情效果;在角色表現出傷心、痛苦的情感時,木偶需低頭并以手蓋住面部,身體應當前后抖動,做出角色哭泣的動作;在表現角色害怕、絕望的情感時,操偶師可加大手腕的力度,讓木偶的頭與身體協調抖動,體現角色內在的情感與心理狀況[4]。除了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變化,戲劇角色走路的姿態與步調也是體現其內在性格與生活習慣的重要細節,因此音樂劇編導人員和木偶表演藝術家會在前期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戲劇中人物邁步走路的姿態,模仿并鉆研將其體現在角色中,突出角色姿態的鮮活性。
當前,音樂劇與木偶表演藝術結合的成果日益顯著,音樂劇編導人員應當根據表演需求設計角色的外觀與動作,合理運用多樣性的藝術表達手法,在短時間內塑造多個能夠被觀眾記住的角色,合理結合木偶表演藝術與面具設計藝術,在舞臺上讓不同類型的角色進行深入互動交流,改善戲劇表演效果。
注釋:
[1]李煒玲:《論木偶表演為主的戲劇性音樂劇角色塑造特征—— 以〈獅子王〉中的“娜娜”為例》,《福建歌聲》,2018 年第3 期
[2]馮石磊:《我國木偶戲表演及造型理論探究》,《戲劇之家》, 2021 年第17 期
[3] 杜豪杰:《木偶形象的造型與制作技巧》,《藝術家》,2020 年第3 期
[4]田海霞:《木偶演員的技藝提升與角色塑造》,《中國文藝家》,2019 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