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江
學生習慣向老師“打小報告”,除了學生自身可能存在問題之外,其實,更需要反思和改變的,恰恰是教師,因為,學生在教師這里找到了“打小報告”的“市場”,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某種存在感和畸變的快感。而當教師想要調查班內某些問題的真相時,學生卻以“反對打小報告”為由來懟教師,這時,我們又當如何應對呢?
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建立基本的是非觀和價值判斷標準。
平時,學生之間出現摩擦、矛盾而向教師“打小報告”,這無非是“私人恩怨”,即便有可能涉及班級管理等層面,可往往指向的是個別學生之間的矛盾,而不是影響整個班級穩定與團結的事件。然而,當矛盾影響到整個班集體,問題的性質也有了本質的變化,這就不僅僅是“打小報告”這么簡單了,而是關乎整個班級的和諧與穩定的大事。所以,當我們在追查是哪個學生打破教室玻璃的時候,就應該直接向學生挑明其中的利害關系,讓學生知道什么時候不應該“打小報告”,而什么時候必須及早、盡快向老師“打小報告”,讓學生在問題面前有一個基本的是非觀和價值判斷標準。
其次,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確良好的行為準則和自律路徑。
班主任要善于動腦子,想想怎樣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為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制訂班規,通過規則約束學生,讓學生慢慢形成規則意識,久而久之,從意識到行為再到習慣,最終蛻變成一種班級文化,從而讓學生真正走向自律。顯然,這是一個逐漸滲透的過程,要循序漸進,更要悉心引導。當然,師生和生生也要在制度的框架下多交流和對話,這樣建立起來的規則才最有說服力和執行力。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始終堅持這一做法,如此,學生在規則的引導和鞭策下,也必定能慢慢走向自律,而一個自律的人絕不會輕易去惹是生非,即便不小心犯了錯,也會自己解決,或者積極向他人尋求幫助。當學生心中有了一套科學的做事“圖紙”,他就不會動不動“告狀”,班主任也會省心,而學生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最后,教師應該善于學習積累和讀懂學生的言行、心理。
每個階段的學生有每個階段的成長特點和發展規律,即便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階段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質。為此,教師要看到“活生生”的學生,要善于學習和思考,從實際情況來認識和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發展軌跡和行為特點,有針對性地觀察、記錄和思考,通過對學生行為特點的關注、記錄和探究,找尋其中的一些發展規律,而這樣的學習會隨著對學生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而得到優化和提升。與此同時,我們的教育經驗在實踐中豐富后,我們在分析學生問題、讀懂學生言行和心理方面就有了依托和可能,解決學生問題時也自然會得心應手。
教育是引導和激勵,是“疏”不是“堵”,這就需要我們立足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方法和對策,讓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更好地發現問題、發現自我和超越自我,最終向著更高、更美好的目標前進。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華西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