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遙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000)
明景泰年間的“五彩鳳紋蓋罐”,罐體高48.5厘米、口徑4.5厘米、足徑14厘米,蓋模仿鳳的形象,塑造成鳳頭,罐身整體描繪鳳的身體,與鳳頭蓋相接形成整個鳳體,展現氣宇軒昂、栩栩如生之態;蓋罐先采用釉下青花勾勒局部線條和圖案,再結合釉上五彩的繪制;鳳紋蓋罐的紋飾共分三層,第一層占據主要畫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鳳紋,足部描繪了在景泰年間再次興起的海馬紋。上下兩層均為動物紋,在兩種動物紋飾之間結合了二方連續的葉紋,完美地中和了蓋罐的整體畫面,并與之相呼應。鳳紋蓋罐的造型、裝飾和色彩相輔相成、適當得體,說明景泰時期五彩也有不錯的發展,為之后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五彩瓷在明代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五彩瓷的出現并迅速發展為中國的陶瓷行業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到了明宣德時期有了較為精致華美的五彩瓷出現。由于五彩瓷器的燒制有一定難度,并多與釉下青花這一裝飾手法相結合,加上當時社會動蕩、天災不斷等外在因素,制瓷業不容樂觀。明宣德以后制瓷業漸漸由盛轉衰,直到明成化才漸漸恢復盛茂。隨著時間的推移,三朝出土器物慢慢變多、人們對三朝瓷器的了解和研究愈加全面,都在證明著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陶瓷發展未曾徹底中斷。三朝時期官窯只是在某段時間內制瓷業有所衰減,并間接促進了民窯的發展,還是有不少的佳作,只是出土的不多,我們了解得也很少。
宣德時期朝廷曾下令燒制數十萬件瓷器,數量之龐大,制瓷工人日夜趕工、加大規模和人力也未能完成,更別談這其中的瑕疵品。而三朝官窯瓷器因種種原因減少了燒造的數量,反之在某種程度上間接促使了瓷器的生產質量和藝術水平的提升。再加上所處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和達官顯貴們對高級消費品必定有著不小的需求,這也會促使三朝手工業的發展,比如景泰藍的發展,在瓷器上也不例外,“鳳紋蓋罐”就是明景泰五彩瓷發展的一個代表(見圖1)。

圖1 鳳紋蓋罐
明代景泰年間除了青花瓷的燒制,生產最多的就是釉上五彩瓷器,并且常搭配以釉下青花進行裝飾。青花五彩只是用釉下青花描繪局部,如“鳳紋蓋罐”上少量的羽翼、馬的頭部和尾巴等,除此之外畫面還是施以釉上五彩為主。明景泰時期的瓷器無論是從造型還是裝飾的角度來看,基本繼承了宣德時期瓷器的特點,因宣德時期的瓷器制作比較興盛,生產品種豐富多樣,對之后瓷器的生產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釉上五彩瓷器。在紋飾上,景泰時期又興起了元代常見的海馬紋,通過繪瓷工人極具想象力和設計感的繪制,使鳳紋蓋罐上的紋樣更加具有藝術表現力,使鳳紋的符號語言在傳承前代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多彩。
因為古人比較注重和諧統一,同樣體現在陶瓷的裝飾紋樣上。以往的五彩、青花或之后的粉彩、古彩、斗彩,裝飾紋樣的布局設計多數是平均、散狀和分層等。“鳳紋蓋罐”以鳳為裝飾元素,將鳳的身體簡化成圓形占據主要畫面,內飾大小均勻的垂鱗紋,鳳頭與鳳身之間用抽象化的羽毛相連接,舒適透氣,是比較突出和新穎的,也是較為少見的。鳳的形象首先映入眼簾,并圍繞七彩翅膀的羽毛縱向排列分布,層次和節奏感強烈有序,羽毛的設色結合了釉上五彩本身的發色,并完美地發揮這一特點。蓋罐主區描繪鳳紋展翅高飛,駿馬作飛馳狀,二者之間以二方連續的帶狀紋樣相隔,整個畫面協調、典雅有致。更值得一提的是圓形的身體內加以抽象的垂麟紋,重復一個裝飾元素,平面構成這一概念雖是后來才提出的,但是在這件器物上已然顯而易見的構成不禁讓我們感嘆。
繪瓷工人將鳳紋蓋罐上的裝飾紋樣進行合理的設計布局,以鳳紋為符號,巧妙和諧地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平面構成關系(見圖2),具有別出心裁的設計感。鳳身由多個點組合成一個大面,七彩的羽翼構成一條條精美絕倫的線,清新自然、暢然自在。通過對經典傳統的鳳紋進行變形、夸張、抽象和創新,既體現了明景泰五彩藝術的傳統經典性,又體現了明景泰五彩的藝術風貌與文化內涵。五彩瓷器就是這樣一種精致而又個性鮮明的陶瓷裝飾語言,釉上五彩瓷發展至今,已成為陶瓷繪畫的一個重要分支,不禁讓人為之喝彩。

圖2
五彩瓷使用紅、黃、綠、藍、紫五色,運用自如、搭配巧妙、繁而不亂。在時間的長河中,五彩瓷的工藝技術慢慢完善,工匠對五彩的掌控漸漸成熟,不僅僅結合青花,還常搭配鏤空的裝飾手法,雖燒制難度更大,但整體形式美觀,而且具有透氣的效果,加強了實用功能。“五彩鳳紋蓋罐”的制作工藝是先繪制出青花紋樣進行高溫燒制,再以釉上五彩繪之進行低溫復燒。第一次釉下的青花與第二次的釉上五彩紋樣形成渾然一體的搭配,且兩次入窯燒制都不能產生任何差池。
使用五種原色繪出鮮活生動的形象是五彩瓷獨特的魅力,在這件“鳳紋蓋罐”上完美地體現了這種藝術特征,使原本簡潔的釉下青花裝飾線條通過釉上五彩的色彩搭配鮮艷奪目、絢麗多彩。在五色的設色分工上,很多瓷器裝飾都以紅色為主色調,繪制紅色也是五彩瓷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中國古代“以紅為貴”的觀念一直盛行,到了明朝時,人們常常把紅色與延續生命相聯系,形成了紅色面積越大,生命力就越旺盛的思想觀念,在這件“鳳紋蓋罐”上得以充分體現(見圖3)。火紅的鳳紋設計成畫面的主要視覺中心點,為欣賞者帶來舒適且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祥瑞美好的吉祥寓意撲面而來。五彩展翅,形體大方,充分洋溢著熱情靈動與氣宇軒昂。栩栩如生的鳳凰圖案加以燦爛濃重的五彩裝飾罐體,以五彩祥云陪襯,繪以奔騰的飛馬,姿態靈動、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堪稱明景泰年間五彩瓷器的杰作。

圖3
中國的圖案紋飾千姿百態,古代的精美瓷器主要為君王權貴所服務,并被其審美所影響。“鳳紋蓋罐”的裝飾畫面以鳳紋、海馬紋、二方連續等不同紋樣進行組合,使整個器物的圖案紋飾效果豐富且藝術風格統一,既充滿了經典傳承的既視感,又充滿了五彩裝飾的設計感。
首先“鳳罐”與“鳳冠”同音,帶有吉祥如意、和平美好的寓意,也是皇權的象征。鳳是由自然界中各種不同動物融合而成的神物。鳳紋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在陶瓷造型和裝飾上的表現數不勝數。隨著陶瓷在材料和技術上的創新,人們在藝術審美上的提升,不斷地推動鳳紋形式的變化。鳳紋經過不斷演化,每個朝代和時期都有不同的形態特征。縱觀該“鳳紋蓋罐”,非尋常人家的日用品,而是宮廷或高官厚祿之戶的玩物或用品,可見之珍貴。這件“鳳紋蓋罐”所描繪的鳳紋別出心裁、獨樹一幟,很好地結合了蓋罐的造型特征。
《元史·輿服二》記述:“玉馬旗,赤質,青火焰腳,繪白馬,兩膊有火焰”。海馬紋又稱“白馬海水紋”,白馬也有玉馬之稱,整體形象特征和陸地上的馬匹一樣,巧妙的是兩膊上繪有火焰,又似雙翅,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再加上翻涌起伏的海浪紋、來去自如的卷舒云紋,一幅玉馬奔騰于云層、于海浪之間的生動景象躍然瓷上。從目前的發現來看,海馬紋多裝飾瓷器,因馬和元朝人的生活習慣緊密相連,所以元代時普遍運用海馬紋。在明清時期也常運用在裝飾中,特別是景泰時期較為流行。古人征戰沙場,馬是最好的伙伴,所以馬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是吉祥的象征。此“鳳紋蓋罐”上的海馬紋先以青花勾勒馬的輪廓、頭部、尾部,馬作昂首挺胸狀,馬尾挺拔有力而積極向上,再以五彩的赭色和黃色上色,畫意豪放生動,筆法酣暢流利。海馬造型健碩飄逸、動感十足、栩栩如生,整體描繪了矯健的棕馬飛騰于翻騰的海浪上,使得俊馬形象更具生動活潑,更能感受歷史深處的滄海桑田。
通過對明景泰“五彩鳳紋蓋罐”裝飾語義的分析與研究,將我們帶回曾經的歷史長河中。雖然明景泰年間陶瓷總體發展得較慢,制瓷較少,但還是有比較杰出優秀和特征鮮明的瓷器,不能直接斷定明宣德以后瓷器發展中斷。明景泰五彩的傳承與發展對制瓷逐漸興盛的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奠定了基礎,或大或小,總歸是有的。該“鳳紋蓋罐”因為其完好而幸存,展現在世間,讓人們對明宣德時期的陶瓷發展有跡可循。在“五彩鳳紋蓋罐”紋飾的圖案表象下蘊藏著當時的社會面貌與文化內涵,是社會價值觀在五彩瓷器上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