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嘉加 黃家福 龐達豪
PCI 是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手段,通過及時開通梗死的心臟冠狀動脈,及時挽救缺血心肌,恢復心肌血液供應,改善心臟功能[1,2]。但由于大部分PCI 患者術后缺乏有效、科學的心臟康復指導,存在諸多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心、肺功能恢復不理想,一定程 度上增加了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發生率[3,4]。基于此,為探究PCI 術后心臟康復綜合管理模式對心肺功能的影響,本文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住院治療的60 例PCI 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住院治療的60 例PCI 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已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根據管理方法將患者不同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30 例。試驗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41~76 歲,平均年齡(58.62±6.44)歲;梗死部位:16 例下壁,14 例前壁;置入支架數目1~3 個,平均置入支架數目(2.06±0.36)個;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19 例Ⅱ級,11 例Ⅲ級;文化程度:6 例初中及以下,18 例高中,6 例大專及以上;體重43~95 kg,平均體重(69.82±9.74)kg。參照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44~72 歲,平均年齡(58.58±6.18)歲;梗死部位:17 例下壁,13 例前壁;置入支架數目 1~3 個,平均置入支架數目(2.05±0.35)個;NYHA 分級:20 例Ⅱ級,10 例Ⅲ級;文化程度:7 例初中及以下,15 例高中,8 例大專及以上;體重45~93 kg,平均體重(69.76±8.67)kg。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在發病12 h 內接受PCI 手術治療;②病歷資料完整、齊全;③年齡18~80 歲,不限性別;④具備正常交流、溝通能力;⑤均知情,已同意并自愿參與此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造血、免疫系統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合并心源性休克者;④處于哺乳、妊娠期女性;⑤LVEF<50%者;⑥合并帕金森、狂躁癥、癡呆者;⑦合并艾滋病、肺結核、梅毒者;⑧中途退出此研究者;⑨過敏體質者;⑩重大臟器衰竭者。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常規管理干預,護士告知患者遵醫囑予以抗凝等對癥治療,定期到醫院復查,期間一旦出現任何不適,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接受對癥治療。試驗組患者術后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心臟康復綜合管理模式干預。具體如下。
1.2.1 心理干預 醫生通過積極、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出現的原因,根據個體差異性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多向患者介紹既往預后良好的PCI 案例,予以患者足夠的支持、安慰,提高患者治療的意志、信心。
1.2.2 飲食干預 醫生告知患者飲食以易消化、高營養為主,戒煙、戒酒,禁食刺激、冰冷、辛辣的食物,及時補充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遵循細嚼慢咽的進食原則。
1.2.3 康復干預 指導患者進行關節、肢體被動活動,按摩肢體,促進血液循環。指導患者每隔6 h 腹式呼吸1 次。術后1 d 指導患者完成進食、洗漱等日常生活動作,床旁站立10~15 min/d。術后2~3 d,患者可以在病房緩慢行走,根據具體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術后4 d 可擴展到病區行走,根據心肺功能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術后5 d 可進行打太極、散步等有氧運動,3~5 次/d,20~30 min/次。
1.2.4 運動心率監測 康復運動期間應加強患者心率監測,根據心率變化合理調整運動量,一旦患者出現頭暈、口唇發紺、呼吸困難、心悸等不適,應及時停止運動鍛煉,接受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兩組均在干預4 周后評價效果。對比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LVEDD、LVESD、LVEF)、肺功能指標(FEV1%、FVC%)、GQOL-74 評分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①不良心血管事件:統計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不穩定型心絞痛等發生情況。②GQOL-74 評分:包括情感、角色、軀體、社會4 項,每項總分為100 分,生活質量越高,分值越高[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LVEDD、LVESD、LVEF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LVEDD、LVESD 短于參照組,LVEF 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參照組干預后對比,a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FEV1%、FVC%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FEV1%、FVC%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參照組干預后對比,aP<0.05
2.3 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3.33%,低于參照組的2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對比[n(%)]
2.4 兩組干預前后GQOL-74 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情感、角色、軀體、社會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情感、角色、軀體、社會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 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GQOL-74 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GQOL-74 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干預后對比,aP<0.05
近年來,在我國人們生活方式改變、人口老齡化推進的背景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明顯增高[6]。PCI手術作為當前臨床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通過疏通狹窄、梗死的冠狀動脈管腔,可及時恢復心肌血液供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等癥狀,降低死亡率[7,8]。但大部分PCI 手術患者在出院后缺乏科學、系統、合理的護理指導,且大部分PCI 手術患者為中老年人群,自我管理能力較差,飲食方式、生活方式未得到及時調整,進而導致PCI 患者預后較差,極易發生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LVEDD、LVESD 短于參照組,LVEF 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FEV1%、FVC%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情感、角色、軀體、社會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可促進PCI 患者術后心、肺功能恢復。分析如下:①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從運動、飲食、心理等多方面入手,控制PCI 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及錯誤認知,提高患者對PCI 手術的認知度,讓患者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均達到最佳狀態[11,12]。②心臟康復綜合管理指導患者術后展開功能鍛煉,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增加冠狀動脈血流儲量,抑制腎上腺素、兒茶酚胺等物質釋放以及平滑肌增生,擴張血管,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改善心血管內皮功能,提高心臟儲備能力,抑制心室重構,增強運動耐量,促進心、肺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3,14]。在左靜等[15]研究中,觀察組 (接受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干預后LVEF 為(59.13± 5.27)%,高于對照組(接受常規管理)的(53.38±4.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結果接近,證實了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在改善PCI 患者心功能方面的有效性較高。
綜上所述,PCI 患者術后采納心臟康復綜合管理模式,可改善心肺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