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傳忠
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思路比較單一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多維度思考。然而,當學生的想法從“一”走向“多”之后,教師還應進一步引導學生去關聯思考,在比較中從“多”走向“一”。由此促進學生思維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和諧共進,實現數學的深度學習。
出示例題:小寧和小春共有72 枚郵票,小春比小寧多12 枚。小寧和小春各有郵票多少枚?
師:認真讀題,弄清題意后說說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生:感覺已知條件很奇怪,只告訴我們小寧和小春郵票數之間的關系。
生:如果知道其中任意一個人的郵票數就好了。
師:是的。當解決問題分析數量關系有困難時,可以怎么辦?
生(齊):可以畫線段圖幫助我們分析。
教師出示線段圖并讓學生補充完整。
學生結合線段圖,獨立思考后,全班展示交流。
(在展示交流中發現了多種方法。)
方法一:
72-12=60(枚) 小寧:60÷2=30(枚)
小春:30+12=42(枚)
方法二:
72+12=84(枚) 小春:84÷2=42(枚)
小寧:42-12=30(枚)
方法三:
12÷2=6(枚)72÷2=36(枚)
小寧:36-6=30(枚) 小春:30+12=42(枚)
方法四:
12÷2=6(枚)72÷2=36(枚)
小春:36+6=42(枚) 小寧:42-12=30(枚)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享各自的想法,可以讓一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先說。然后,在生生互動交流中,傾聽和思考、質疑和補充,從而由一個人的學習轉向一群人的學習,帶動集體思維的“流動”。這時學生從關注自己到關注他人,從一種想法走向多種想法,在這樣的課堂中愛思考、樂分享,思維自然變得更加靈活。當然,在鼓勵學生創新性思維發展的同時,也不能要求所有學生的思維水平都達到同一高度,而是追求不同的學生實現不同層次的發展。
師:仔細觀察并比較這四種解法,你有什么發現?結合線段圖畫一畫,說一說。
生:(結合線段圖,邊畫邊說)雖然算法不同,但都是先把小寧和小春兩人的郵票數通過操作變成同樣多,再平均分。
方法一是把小春比小寧多的12 枚郵票去掉后,兩人的郵票同樣多。
方法二是把小寧的郵票增加12 枚后,兩人的郵票同樣多。
方法三和方法四都是把小春比小寧多的12枚郵票的一半補給小寧后,兩人的郵票同樣多。
師:說得很好!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四種不同方法的背后運用的是同一種思想,就是先把兩人的郵票數轉化成同樣多,然后就可以平均分了。
課堂上,當學生的想法由“一”走向“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已經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從一般性策略的思維角度,適時引導學生去回顧、比較與反思,發現多樣想法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統一。
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適時暫停,引導學生把四種解法分別用畫圖的方法進行整理和比較,然后進一步思考有什么發現。學生在比較與反思中漸漸明晰:每種方法都是先把兩人的郵票數轉換成同樣多,從而實現平均分的目的。學生在這樣的反思與比較中,從與他人對話到與自己對話,思路從“多”回到“一”,經歷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過程,思維更加深刻。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要過快地由特殊上升到一般,而應保證學生經歷充分的體驗過程,包括基本活動經驗的必要積累。
出示思考題:小寧和小春共有72 枚郵票,()。兩人各有郵票多少枚?
學生補充條件后嘗試解答并展示交流。
學生交流后總結:這里的條件可以是“一樣多”“多(少)多少”“幾倍”的關系……不管怎么變,只要把兩人的郵票變成一樣多,就可以平均分了。
當學生已經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繼續向前邁一步,幫助學生從現有的問題結構出發,加工提煉出新的問題,并將其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促進思維進階。
上述教學片段中,當學生從一般性策略的思維角度理解了不同方法的相同點后,教師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通過提煉與加工,聚集問題核心,讓學生補充條件再解決問題,從而把問題引向和差、和倍、差倍等一類問題。最后通過辨析、思考,幫助學生跳出細節,用整體性分析實現認識的深化,從而實現由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的轉變。教師用發展代替重復,有效避免了機械訓練,觸類旁通,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教學中,教師不應滿足于自身的問題聚焦引領,而是讓學生發揮更大的主體作用,促進其有意義的學習。
我們知道,“雙基”目標的達成是教學目標的重要方面,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必要途徑和手段。我們應該通過數學思想方法的分析,帶動“雙基”目標的達成,從而真正做到教懂、教活、教深,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