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田鹿
一切自有命數,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民間十分普遍的一種認知。人們總是愿意相信有一個“蒼天”在統御世間、把持公理和人間的一切,大到王朝氣數,小到個人禍福。不過,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統御人間、把持公理的,與其說是天命,不如說是人心。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關于命數與人心的故事。
朱彝尊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他除了寫詩、填詞,平日里最大的愛好就是吃鴨子。據清人筆記小說《秋燈叢話》記載,朱彝尊年少時曾經夢到一個池塘,池塘中滿是鴨子,數不勝數。放鴨人告訴朱彝尊,說這里的鴨子都是供他食用的。自從做了這個夢,朱彝尊吃起鴨子來就更是放心大膽。直到他在晚年再次夢到少年時的那片鴨塘。此時池塘一片空蕩,只有兩只鴨子在塘中寂寞地游動。朱彝尊意識到自己命數將盡,從此便不再吃鴨。可是他的女兒還不知道這個消息。一次前來探望病中的朱彝尊時,依然按照他原來的喜好帶了兩只燒鴨。結果可想而知,朱彝尊不久就與世長辭了。
這個故事表達出來的,是人能夠消受多少資源是上天定好的,所以要避免縱情享用,更不可鋪張揮霍,暴殄天物。但是現代科學告訴我們,暴飲暴食等不健康的行為的確會影響壽命,但食用一種食物至某一個數字并不會直接導致生命的終結。美國的一個心理學團隊曾經做過一次實驗,他們先詢問所有實驗對象是否有壓力,再問有壓力的人是否認為壓力會影響健康。后續的跟進調查顯示,有壓力的人得病與死亡率并不比沒有壓力的人高,而有壓力且相信壓力有害的人得病、死亡率非常高。這與朱彝尊的經歷十分類似,他相信命數,并且相信它真的能使生命終結,兩次夢境的內容與鴨子數量的巧合形成了一種虛實結合的強烈刺激。本來已年老體衰的朱彝尊經受不住這種刺激,便陰差陽錯地去世了。
朱彝尊的結局雖不免令人唏噓,但在那個年代,這種相信命數的認知對整個社會也是有作用的。在古代,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與朝代興衰聯系到一起。既給了皇帝勤政的壓力,也給了百姓質疑皇帝的底氣。不過在如今這個科學與法制日益健全的時代,這種說法早已不再適合了。
命數這個概念現在不適用了,朱彝尊夢鴨的故事就失去意義了嗎?其實并沒有。古今中外許多經典故事中都包含超現實的情節,這些超現實的情節或者已經被證明虛妄,但其中所要傳達的理念卻并未過時。《莊子·秋水》以神靈為主人公,但并不影響我們明白能力決定境界的道理;德國最著名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更是用長篇描繪一個奇幻王國,只為表達樂極生悲的道理。而節制,就是朱彝尊夢鴨這個故事能夠讓我們記住的道理。
有一些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不隨時間而改變的,有趣的故事往往能夠成為讓人們體會這些道理的因緣、銘記這些道理的契機。所以,朱彝尊夢鴨這樣的故事,仍然有著傳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