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旭 梁津萍 韋善華 何永恒
關鍵詞:關節鏡;膝關節損傷;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6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8--02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膝關節損傷常見于因運動方式不當發生損傷、積勞性損傷這兩種病因,膝關節損傷是一種概括的說法,主要包括半月板的損傷、韌帶的損傷,具體損傷方式和位置的不同,治療的方法也不同。關節損傷后最常見的癥狀有膝關節腫脹、疼痛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皮膚淤青,活動障礙,損傷后若是不及時治療,日后基本生活行為明顯受限。膝關節損傷的治療難度較大,原因在于膝關節解剖結構復雜、特殊,軟骨細胞以及半月板等自我修復能力差,治療中需要注意的細節較多,也因此增加了預后的難度。目前,臨床中治療膝關節損傷多使用手術的形式,以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對于膝關節損傷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在關節鏡下行膝關節修復術[1-2]。本次研究對象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旨在觀察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膝關節損傷的臨床療效。具體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回顧性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體數據看表1。
1.2.1觀察組行關節鏡下關節修補術:
(1)首先要對患者進行麻醉,麻醉常用的方式有腰麻或者硬膜外,麻醉時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2)消毒手術范圍,全程嚴格按照規范無菌性操作;(3)一般在膝關節內外側,選擇合適的部位進行皮膚切口,切口要直達膝關節腔內,這兩個切口大約都在1cm左右;(4)隨后將關節鏡緩慢探入關節腔內,一側是鏡頭以及注水的注水管,另一側是相應的器械操作通道,通過關節鏡將關節腔內具體情況投影至顯示屏,通過屏幕顯影進行缺損修復、縫合等手術操作;(5)術后用生理鹽水清洗關節腔,防止術后發生膝關節黏連以及降低感染幾率,同時并放置引流袋,最后縫合傷口并覆蓋輔料,由護理人員觀察并記錄引流袋內的液體性質及數量,若有異常立即上報主管醫師。
1.2.2對照組行非手術治療:
對乙酰氨基酚,【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1521【生產廠商】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用法用量,口服,一次一片,一天3天,或者一次一片,一天4次,最長用藥時間不可超過5天。特別注意:用藥期間不可與其他解熱鎮痛藥物同用,因對乙酰氨基酚屬于非甾體抗炎藥,有慢性胃炎、胃潰瘍、胃出血患者慎用,易加重病情。
1.3觀察指標
(1)臨床指標:關節恢復度、下床活動時間;(2)疼痛指標:2h、6h、3天、7天;(3)關節活動度:屈曲、伸展、側屈;(4)并發癥發生率:感染、出血、發熱、關節僵硬、神經動脈損傷。
1.4統計學方法
將本組數據代入SPSS21.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結果實施t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結果用χ2進行檢驗。所得結果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反之P>0.05,差異性沒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者下活動時間早于對照組,觀察組關節恢復度更優于對照組,觀察組各項臨床指標更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2。
3討論
膝關節損傷是青年人常見的骨科疾病,主要包括半月板的損傷、軟骨的損傷和韌帶的損傷,均是在不合適的運動動作的情況下產生關節的異常活動,使得關節的結構產生損傷,表現出關節腫脹、活動受限、膝關節無法受力等臨床表現。目前對于膝關節損傷常用的治療手段是關節鏡下行關節修復術,術后可以維持基本生活行為[3-4]。患者進行關節修復術的關鍵部位為半月板,這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易受到錯誤姿勢、外力撞擊等引起的損傷,也有先天性發育異常的情況,因此在治療時多數為對半月板進行手術治療。從關節鏡手術的優勢來看,其手術視野更為清晰,對患者損傷小,手術時間短,手術過后患者的恢復速度較快。患者在術后得到充足休息、補充充分營養,以及進行簡單的康復運動即可取得較好的恢復效果,盡快回歸到正常生活當中。此外,關節鏡手術所使用的麻醉方式為硬腰聯合麻醉,手術操作為由前外側穿刺,能夠減少患者的術后恢復痛苦以及術中術后出血量,有利于加快患者的術后康復,也能降低術后的風險,為良好預后奠定基礎。
通過各項數據對比后我們得出,對膝關節損傷患者行關節鏡下關節修補治療臨床效果明顯優于非手術治療。關節鏡下關節修補術治療不僅可以縮短手術時間,還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中的風險性,同時還影響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時間,與非手術治療相比,關節鏡下修補術患者可以更早的下床活動,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有利于關節的基本功能;關節鏡下修補術對患者的痛苦感明顯減弱,間接促進了臨床效果,有利于患者進一步治療方案的推進;關節鏡下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相比,臨床治療時間更短,治療效果更明顯,同時因在關節鏡下進行手術,對關節內的血管、神經分布很明確和清晰,避免了對神經血管的損傷性,間接提高了手術期間的安全性,有利于降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關節鏡下關節修補術對關節基本功能的恢復更迅速,更早的下床活動,有利于關節基本功能的維持,對關節進行伸展、屈曲、內旋、外旋都有積極的作用性,減少了關節發生僵硬、不靈活的可能性[5-7]。在手術前,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相應的針對性術前宣教,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以及知曉手術方式,讓其放松心態,積極面對治療。醫生也要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其恐懼所在,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緩解或消除患者住院期間的心理壓力及術前焦慮,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方便治療與康復的推進。在術前的飲食指導當中,需要注意避免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因為術前長時間的禁飲食易導致低血糖、低血容量、酸中毒、胃腸道黏膜破壞等病理狀態,并可導致術后胰島素抵抗,增加預后風險,加重手術應激反應,應對不及時甚至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康復進程。因此在手術開始前的2個小時,醫生可以叮囑患者飲用少量的含糖液體,避免出現低血糖的情況影響手術成功率,也有助于預防術后胰島素抵抗,降低術后麻醉風險,提高患者的手術質量。此外,術前不常規注射阿托品,可減輕由于腺體分泌減少所導致的口干、咳嗽等不適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關節鏡手術的觀察組的臨床指標、關節活動度、并發率、疼痛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同時疼痛程度更弱,關節活動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0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關節鏡手術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綜上而言,關節損傷常見于運動性損傷,常見的損傷類型有半月板的損傷、韌帶的損傷、軟骨的損傷。對膝關節發生損傷最佳的治療方案之一是手術修補,不僅對治療膝關節損傷具有較高的價值,同時還可以緩解患者的痛苦感,恢復膝關節的正常生理功能,還可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療的安全性,有利于促進醫學事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因此,對膝關節損傷患者建議行關節鏡下關節修復術。
參考文獻:
[1]邢基斯,盧明峰,趙立連,等.關節鏡下Bankart損傷修復聯合Remplissage填塞術治療合并Hill-Sachs缺損的成年人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J].中國骨傷,2021,34(6):497-503.
[2]鄭守超,石晶,王峰,等.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效果觀察及對Lysholm評分、關節生理功能的影響[J].解放軍醫藥雜志,2021,33(3):82-86.
[3]馮承哲.1.5 T磁共振成像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診斷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21,30(12):2279-2281.
[4]江小成,周日,任仕友,等.關節鏡下肩胛下肌松解術治療肩胛下肌損傷28例療效觀察[J].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21,14(1):32-36.
[5]仵亞剛,魏若曄,蘇權,等.關節鏡下微創治療膝關節軟骨損傷的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9,43(6):921-923.
[6]麥劍軍,徐斌,涂俊,等.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的有效性:單中心,自身對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9,23(4):532-537.
[7]肖宇,文寶玉,桑蕊紅,等.康復護理干預對關節鏡下微創手術治療肩袖損傷病人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狀況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9,23(7):143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