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東
關鍵詞:CT檢查;腰椎間盤突出;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27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8--01
腰椎間盤突出屬于臨床中十分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臨床發病率極高,當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后,因為疾病具體類型、部位以及大小之間都存在差異,所以患者所表現出的癥狀與體征也會有所差異[1]。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可能和人們日常生活習慣變化、工作環境等有關,通常疾病會機械性的對椎間盤、腰椎神經等進行壓迫,從而可能導致髓核出現破裂給患者神經功能造成影響,因此,患者臨床中常常會出現腰腿疼痛,下身活動能力下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以往臨床中常常采用X線平片方法進行診斷,但該方法十分容易出現漏診與誤診的問題,而根據相關研究表明,CT檢查診斷疾病有著顯著的作用,該影像學設備能夠將患者檢查部位的三維信息完整顯示而出,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對此,對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接收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實施CT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與總結。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所選取的研究主體都是在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內在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其中患者男女比重為35:24,年齡普遍分布在27-68歲范圍內,平均年齡(43.19±5.39)歲。患者臨床中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局部刺激癥狀或者是神經根受到壓迫癥狀,例如下肢麻木酸痛或者是間歇性跛行等,且所有患者都符合腰椎間盤突出診斷標準,排除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
1.2方法
選用飛利浦 ACCESS型CT機作為本次研究診斷設備,給予患者螺旋CT檢查,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體位,之后在掃描臺上根據軸位掃描模式開展掃描,需要將設備性格檢查參數設置為:120kV、90mA、4s;同時層厚參數需要設置為5mm,這里需要結合患者實際病情來合理進行薄層掃描(層厚需要設置為2mm),當成功獲取到定位片之后,開始常規掃描,對患者腰椎間盤進行平L3-S1掃描,每個腰椎間隙L3-4、L4-5、L5-S1都掃描4層,椎間隙和掃描層面需要平等,層厚與層距分別設置為5mm與3-5mm,掃描視野參數設置為120mm,在攝片時合理運用骨窗與軟組織窗。
1.3統計學分析
使用EXCLE將數據錄入,并經SPSS21.0軟件處理數據,使用卡方與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數據,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是P<0.05。
2 結果
經CT診斷后,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患者58例,且都經過手術檢查證實,診斷準確率為96.66%;CT診斷影像學特征:①所有患者中,突出方向大部分都屬于中央型或者是偏側型,從腰椎間盤突出物形狀上分型,患者主要顯示為丘形、新月形以及不規則形,并且患者突出髓核前后徑大約在3-5毫米,橫徑大約在5-12毫米。②間接特征性表現,有21例患者腰椎間盤突出表現鈣化;34例表現出硬膜囊受壓變形;16例患者表現出神經根移位、受壓;14例患者表現出側隱窩狹窄;8例表現出椎管狹窄與韌帶肥厚;9例患者表現出小關節增生現象。所有患者腰椎間盤特征都和手術檢查相一致。
3 討論
螺旋CT檢查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高的分辨率,通過薄層掃描條件可以準確顯示出患者椎間盤病變情況,特別是側隱窩、關節突以及椎管內外結構發生的變化,同時借助適當窗寬可以獲取到理想層面圖像。以椎間盤突出典型表現上來看,其主要是椎間盤后緣能夠觀察到局限性后突,并且突出方向大多屬于中央型或者偏側形,所以根據實際突出位置能夠將疾病分成旁中央型、中央型以及外側型[2]。在此次研究結果中,以中央型表現病例較多,之后才是偏側型;在間接征象上,又會表現出椎體后緣增生、椎間盤真空等情況,本文影像學結果中,所有患者都可以觀察到突出椎間盤或者是受到壓迫的神經根與硬膜囊,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有58例,診斷率為96.66,顯然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具有較高的診斷率。
4 體會
腰椎間盤突出屬于臨床中十分多見的一種骨科疾病,當患有疾病后,患者常常會出現腰腿疼痛,會給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很大程度影響,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通常情況下,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位置都是在L5-S1與L4-5之間。當腰椎間盤突出后,髓核壓力會不斷增大,并在椎管內隆起,對神經根進行壓迫,從而導致神經根發生出血或者水腫等炎性反應,再因為缺乏充足血供,所以患者才會出現腰腿疼痛以及跛行癥狀,另外腰間盤纖維組織還會逐漸受到破壞,所產生的化學物質會對神經根造成一定刺激,引發疼痛[3]。因此,必須要及時診斷治療疾病,CT檢查是當前臨床中較為常用的一種影像學檢查,其所具有的優勢更加顯著,能夠在避免患者受到創傷的基礎下,盡可能的提高分辨率,同時,CT掃描檢查還可以準確診斷鑒別腰椎間盤突出類型,臨床診斷價值顯著。但是CT檢查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也就是無法合理鑒別區分韌帶下型或者黃韌帶型,在此次結果中,存在2例患者CT診斷與手術診斷結果不相符,而有1例診斷為椎間盤L3-4、L4-5突出,手術結果卻只顯示椎間盤L4-5突出,L3-4表現出椎間盤韌帶肥厚并和黃韌帶粘連,而另外1例誤診病例,CT檢查表現為L4-5存在椎間盤突出,但手術診斷結果為椎間盤膨出。由此可見,在應用CT檢查診斷過程中,還應該合理借助軟組織窗與骨窗,以詳細觀察患者骨性鈣化與結構的具體變化情況,辨別椎間盤膨出或者突出情況。
總的來說,CT診斷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后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能夠有效診斷疾病,為腰椎間盤突出治療提供合理科學依據,可以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治孝. 探討分析螺旋CT影像學檢查方法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椎管狹窄疾病過程中的應用價值[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9, 003(018):56-57.
[2]何衍晴.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CT及MRI檢查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 系統醫學, 2018, 003(023):108-109,112.
[3]何衍晴[1]. CT及MRI檢查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 系統醫學, 2018, 3(023):P.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