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生兒;黃疸治療;護理方案
【中圖分類號】R72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8--01
一、產生黃疸的原因
由于胎兒處于低氧環境,需要大量紅細胞攜帶氧氣,出生后建立自主呼吸系統,低氧環境得到改善,過多的紅細胞被破壞,產生大量未結合的膽紅素,由于新生兒肝功能不完善、酶系統發育不成熟、腸道內缺乏菌群,不能將過剩的膽紅素排泄,導致血液膽紅素增多出現黃疸。
二、輔助護理
2.1整體護理方案
第一:重視產前檢查及孕期飲食,尤其孕母本身具有肝功能問題如(肝炎)、之前生產過病理黃疸嬰兒、夫妻血型不和等做好產前檢查更為重要,積極處理好新生兒窒息,提高接生技術,預防早產或難產;孕婦注意孕期飲食衛生,避免生冷刺激性失誤,禁食辛辣食物等。
第二:嬰兒出生后創設36°C~37°C的溫濕環境以保護患兒的皮膚和濕度。②嬰兒出生后半小時即開始母乳喂養,以促進腸蠕動,盡早排出胎便,同時,多飲水,增加尿量,以利于排出膽紅素。③在住院期間,注意保持嬰兒身體的清潔。如保持臀部清潔,以預防紅臀的發生;保持臍部清潔,以預防臍炎的發生。在出院后,家屬也應該加持每天為嬰兒沐浴,特別是頸部、腋下、腹股溝等保持清潔。④向家屬講解黃疸的病因、性質、治療方法及護理、預后影響等,耐心解釋家屬提出的疑問,以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
2.2護理細節
有關研究發現按摩和游泳可促進新生兒胃腸道的蠕動,增加全身的交感神經的緊張度,刺激體內分泌胰島素,促進腸道菌群的生長,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誘發排便,防止再次重新吸收膽紅素,以減輕膽紅素含量,減弱黃疸的病情情況。游泳使皮膚血管充分擴張,血液循環得到改善,使其大量汗液排出,新陳代謝提速,促進黃疸消退。
方法如下:新生兒需在出院前,每天在喂奶1h后進行游泳及按摩。游泳的要求:游泳水溫38°C,使用純凈水,室溫控制在26°C~28°C,游泳時間是15min,1次/d,游泳應注意嬰兒安全,新生兒頸部套特質游泳圈,臍部貼防水護臍貼,游泳完畢摘下游泳圈和護臍貼,并用3%的雙氧水和安爾碘對臍部進行消毒。按摩操作方法及要求:①頭部:a、從前額中央用兩拇指向兩側滑動至太陽穴;b、從下頜中央用兩拇指向上、向外側滑動至耳前;C、從前額發際向上、后用兩手掌掌面滑動至后發際,于兩耳后乳突處停止,并給與輕輕按壓。②胸部:從兩側肋下緣用兩手分別向對側滑動。③腹部:按順時針按摩臍部。④四肢:從近端用雙手抓住上肢肌肉邊擠邊滑向遠端,并對關節及大肌肉給予搓揉,下肢同上肢操作方法。⑤手足:從手掌面跟側用兩拇指依次推向指側,并對手指關節做提捏動作,足部同手部的操作方法。⑥嬰兒呈俯臥位,在脊柱兩則分別用手掌由中央向兩側滑動。進行按摩的操作者雙手需涂潤膚油。按摩全部過程是一對一由經過培訓的護士操作,按摩時間是10min。
三、藥物治療
口服西藥培菲康、苯巴比妥鈉等可以治療和預防新生兒黃疸。其中培菲康,是雙歧桿菌、糞鏈球菌、嗜酸乳桿菌的活菌腸道制劑,通過口服可以使藥物可迅速進入并定植在嬰兒腸道內,有效保持嬰兒腸道的酸性環境,補充新生兒體內有益的菌群,保證腸道正常蠕動,進一步減少腸一肝循環中的未結合的膽紅素,改善肝功能,促進肝細胞恢復,增加肝臟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增加膽紅素轉換的能力。
口服中藥——茵陳蒿湯加味治療除具有清熱利濕的效果外,還可以減少腸肝循環,增加胎糞的排出,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口服中藥時應重視中藥服法,多次服用,宜喂奶前溫服,將患兒抱起或頭部偏向一側以防嗆咳及返流引起窒息,1個療程為6-7天,服藥后注意觀察黃疸消退情況及排便次數和顏色,若出現水樣便并且大便次數增多時,應暫緩服用或減少劑量,如服藥后黃疸無消褪或加重者需轉為光療。
四、藍光治療
藍光治療黃疸又稱光照療法,可以有效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方法,安全性較好,副作用較少,是目前臨床非常普及的治療方法。治療通常持續2-48小時,最少要照6小時以上。當膽紅素下降到7mg/dl時可停止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需監測膽紅素,視膽紅素的下降情況來確定后續情況,病情較輕的患者治療24小時左右即可。
光療后膽紅素水平可能會反彈,但通常不會達到原來的高度,嚴重的患者照射的時間可能會較長,但通常不超過96小時。
五、結論
綜上所述,新生兒黃疸是一種常見的治療護理方法多樣的病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具有很高的發生率,但大部分都具有可逆性。因此,首先對所有不論是否出現黃疸的新生兒,都應積極采取減少膽紅素吸收的多種預防護理措施;其次,應該加強產期保健護理工作,降低這一時期高膽紅素血癥的引發因素;最后,應該特別重視高危兒、早產兒、早期黃疸及發展迅速的新生兒,做好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使他們理解高膽紅素血癥的危害,贏得他們的信任,使他們積極主動的配合醫護人員的要求和動作,共同做好嬰兒的觀察、治療和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朱冰花,徐鑫芬.新生兒黃疸早期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9,18(2).37-40.
[2]馬巖,顧嵐,高麗,等.藍光照射聯合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及安全性分析[J].世界中醫藥.2019,14(12).3237-3240.
[3]王玉蛟,王立新.中醫防治新生兒黃疸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科學.2016,(1).26-30,34.
[4]陶鈞,王曉鳴.中醫藥防治新生兒黃疸研究進展[J].中醫兒科雜志.2010,6(1).50-52.
作者簡介:李亞男,1986年04月-,女,漢族,河北省滄州市人,本科,研究方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