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軍 范效亮
摘 要: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高等職業院校大力推進教材改革,教材建設要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特性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教材內容緊跟行業發展和技術迭代動態更新。基于項目化課程編寫任務驅動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配套學習資源,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的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教材改革 活頁式教材 工作手冊式教材
一、高等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現狀
我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迫切需要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出臺一系列重磅政策和文件,職業教育得以快速發展。
為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高等職業院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對接,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面向崗位需求確定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工學結合,培養行業企業需要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時代新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高等職業院校早已實施項目化教學,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材開發大部分仍沿用“以教育者為中心”的學科教育模式,教材內容存在重理論知識、與崗位技能需求不匹配、缺少職業素質培養等多方面問題,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缺少與教材內容相匹配的多類型、多形式資源,不能滿足信息化條件下學生的學習需求。
為了適應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教材開發應按照“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教材內容對接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更迭,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特色和工作場景,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增強教材的適用性,強化教學與育人、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開發新形態教材和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不斷激發其學習動機,引導并激勵其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生成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進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教材內容對接崗位任務,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全過程。開發工作手冊式教材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二、工作手冊式教材的特征
工作手冊式教材是一種與崗位工作任務和技術發展同步的生成性教材,其最大特征是全面體現了崗位實際工作過程中需要的指導性信息和關鍵環節,能跟蹤崗位技術的變遷和升級,及時更新迭代,具有項目化和動態化的特點。以活頁化和信息化形式展現教材內容是實現其動態生成功能的最佳選擇,并且可以跟蹤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及時構建知識和技能體系,充分適應技術快速發展和更新迭代的要求,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它與傳統教材的區別在于內容的開放性、使用周期的不確定性、要素組合的不穩定性等,實現了專業人才培養緊密對接行業技術發展、企業崗位的動態需求。
根據專業課程特點和教學的實際需要,活頁式教材表現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檔案袋或活頁夾方式整體展現教學內容;二是基于工作邏輯,將完整的教學單元(項目)分別裝訂,項目化教學內容方便動態更新和調整;三是活頁式補充,將教材內容和知識點固化部分裝訂成冊,技術更新快、變化性較強的內容以活頁形式呈現。
三、工作手冊式教材開發思路
(一)產教融合引領教材開發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高等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行業企業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產教融合是高等職業院校實現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和必然選擇。高等職業教育應堅持教學內容對接崗位需求和職業標準,并能反映當前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由于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知識技能與企業崗位要求不匹配,教材內容無法實現動態更新和優化,只有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協同才能真正實現。
為編寫面向行業和企業需求、具有職業教育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工作手冊式教材,高等職業院校應加強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參照最新的職業標準和企業標準,校企共同制定編寫方案,明確校內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的任務分工。學校教師要在教學目標與結構的完整性、教材內容的科學性、教材語言表達的規范性等方面起到把控的作用,企業工程師應該側重提供企業崗位對崗位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要求、典型生產工藝流程和案例、職業標準和崗位職責、崗位場景素材等教學內容相關元素,并參與項目案例編寫、資源制作與開發等工作,結合產業行業發展趨勢、技術更新和崗位需要,將最新技術應用和規范融入教材內容,并通過修訂的形式實現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
從總體上看,企業工程師主要提供需求方的信息,學校教師則按照教學規律、基于工作過程對技術內容進行科學轉化和編排,校企雙方人員教材編寫的過程就是產教雙方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方式等環節逐步達成共識的過程。
(二)工學結合貫穿教材內容開發
工作手冊式教材不僅是教學內容表現形式和載體的變化,更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具體實踐,其核心要義就是按照項目開展教學,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教學內容適應崗位工作需求,強化以企業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經典案例等為主線和載體組織教學單元和學習內容,基于工作過程編排學習內容,主動適應工學結合、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需要,并提供豐富的配套教學資源。相關文件要明確要求,專業課程教材要緊密對接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及時融入成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以真實生產項目、案例等為載體組織教學單元,開展項目化、模塊化的案例教學。相關部門要落實國家相關文件和精神要求,大力推動新教材編寫,適應新時代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新要求。
工學結合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特色,體現了學中做、做中學、學做一體的教學理念,適應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教材的編制理應遵循項目化導向的原則,理論與實踐一體貫穿教材內容,以實際生產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系統梳理完整的工作過程,融入現代教育理念,轉化為可實施的典型工作任務教學項目材料,梳理出各個子任務的知識點、技能點和職業素養等,明確教學實施目標、教學實施步驟、考核評價內容等,詳細闡述一整套完整工作流程,清晰準確地描述各個步驟需要的軟硬件、生產工具、資源及遇到問題的處理方法,充分借助虛擬現實、融媒體等技術形象化還原工作實景。
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使用工作手冊式教材需要特定的應用場景,一般用于生產性實訓基地開展的項目化課程。工作手冊式教材是一種自我學習的“學材”,而不是教師用的“教材”。高等職業院校的教材不能簡單地復述知識內容和操作過程,而是要按照認知規律進行系統性設計,讓學生具有終身性學習、可持續發展的適應能力。
(三)信息化支撐教材形態變革
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學習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學形態由原來的線下教學改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形成了“線上以學生為主體,線下以教師為主體”的雙主體教學模式。教材形態順應教學改革的發展必然發生變化,以信息化為特點的教材形態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新時代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三教”改革的強力推動下,高等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適應學生需要的配套信息化資源,建立動態化、立體化、數字化的教材和教學資源體系,反映客觀世界的快速變化。教材內容和表現形式要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更新調整,強化教材的動態生成特性,助推教材改革。
充分借助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以虛實結合的立體化教材推進教材內容與現代技術手段的融合。盡管職業教育現階段實踐教學條件有了改善,但在存在看不到、進不去、危險大、污染重、成本高和設備不足等特殊困難的背景下,教師無法直觀清晰地講解相應知識內容,而借助互聯網平臺、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移動互聯技術,開發虛擬現實資源,學生通過掃碼就能自主觀看和學習,實現紙質教材與信息化教學材料的融合。
(四)工匠精神浸潤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與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教學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過程,更是學生個體成長和素養培育的過程。教材內容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為國育才的辦學方向,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素養和職業素質要求,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實現課程思政、職業素養培育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專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素質培育同向同行,培養新時代的大國工匠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力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對社會的貢獻度。
四、小結
工作手冊式教材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教材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涉及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等方面的重大變革,教材內容源于實際工作任務,又融入崗位職業標準,充分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以能力為本位,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肩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大批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要順應時代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大力推進新形態工作手冊式教材建設,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秦華偉,陳光.“雙高計劃”背景下實施“三教”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9(33).
[2]劉英霞.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教材建設質量觀[J].江蘇教育,2020(52).
(作者單位:濟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