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
摘 要:筆者通過對當前中職學校美術欣賞課教學現狀的分析思考,探尋美術欣賞課教學新路徑,嘗試通過知識、情感、思維、行為四個方面的引導,采取知行合一教學策略,最終培育學生藝術感知、審美判斷、創意表達、文化理解的四維藝術核心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知情意行 美術核心素養 培育路徑
中等職業學校藝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堅持立德樹人,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加藝術學習和實踐,培育藝術感知、審美判斷、創意表達和文化理解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了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職學校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 當前中職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職學校越來越重視美育在育人中的作用,但不難看到,部分中職學生“唯洋為美”,對民族美術作品知之甚少,文化認同模糊;中職學校美術欣賞課程對學生授課僅停留在欣賞階段,較少實踐。
(一)作品鑒賞廣度和深度雙向引導不夠
在傳統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通常通過播放視頻,在短時間內讓學生通過看、聽的方式接受大量的知識,最后對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完成教學。教師提供的課外資源和自學方法較少,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核心素養培育較為片面。
(二)作品審美情趣與文化關聯引導不足
教師注重作品內容鑒賞教學,對藝術造詣和民族文化的個體表達不夠。美術欣賞是視覺、造型和藝術相統一的課程,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雖然對作品的作者以及背景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但是未讓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層次的理解,忽視了對作品情感的表達和對作品內在精神的學習。
(三)作品鑒賞知識與專業聯系不夠緊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重點放在教材內容上,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機械化的學習,較少對美術鑒賞知識進行深度學習。學生只掌握了教材內的一些知識點,沒有做到教材內容與本專業知識的融合。
(四)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實踐活動偏少
課程內容仍以學科知識為主,缺少地方特點和與社會熱點的融合,導致課程思政時效性不強、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另外,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極大地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導致學生上課不愿意聽講,教師也失去了上課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知情意行和中職美術核心素養
在美術欣賞課“知、情、意、行”四個階段中,“知”是指知識引導,通過立體資源建構和學習,提升學生對作品的藝術感知能力,對基本美術知識的學習理解等;“情”是指情感引導,通過對作品的元素、作者、歷史、寓意等的分析,領會作者崇高的藝術表達,形成正確的審美判斷和文化價值取向;“意”是指思維引導,結合本專業特色內容進行創意表達;“行”是指行為引導,即在美術欣賞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分享、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思政元素,提升民族自豪感。
中職美術欣賞課程是指公共美術課程拓展模塊的教學,非專業課程。教學重點在于探索美術在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生涯發展等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育藝術感知、審美判斷、創意表達和文化理解四大藝術核心素養。
三、中職學生美術欣賞課程核心素養知情意行的培育路徑
結合中職學生學情和教學現狀,通過知識引導、情感引導、思維引導、行為引導教學策略,讓鑒賞和行動合二為一,培育中職學生美術藝術感知、審美判斷、創意表達和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養。
(一) 知:立體知識引導,拓展美術鑒賞廣度和深度,培育藝術感知能力
藝術感知是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結合經驗和美術知識,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感受、體驗和認知的意識與活動。因此,要結合教學,利用各類學習資源,讓學生使用聯想、想象和比較等方法,分析藝術形象,熟悉藝術表達,提高感性認識。
1.借助線上資源,拓展鑒賞廣度
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庫和信息技術,拓展學習廣度。如在《中國建筑》一課故宮欣賞環節,讓學生關注“微故宮”微信公眾號,使用VR眼鏡逛一逛“故宮全景”,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切實感受宮殿建筑的群體布局特點,將抽象化的美術知識具體化,最終讓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古典建筑藝術的精華,進一步體會中華文明的智慧及高超的建筑技藝。
2.開發線下資源,促進專業融通
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除了教材,教輔也是師生的重要學習載體。在國家大力提倡職業教育“三教”改革之際,可尋找與專業知識相契合的作品,將其開發成活頁教材,在課程中使用,促進專業融通。
3.利用民間資源,推進鑒賞深度
美術欣賞課程教學可以通過融入當地的民間文化資源,加深學生對地方文化資源的了解和認識。如在《美術與生活》一課中,安排學生進入本地的非遺傳承館“尋根問祖”,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讓他們直觀感受作品創作的過程,選擇一件藝術作品深入賞析并填寫學習任務單,這樣能加深學生藝術感知,加強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 情:文化情感引導,加強審美和文化聯系,提升審美判斷能力
文化情感引導和提升審美判斷是學生在藝術感知的基礎上,運用藝術的語言和方法,對藝術作品、藝術現象進行審美賞析和探究的藝術活動,通過這一活動過程感悟多樣文化,自覺抵制低俗,摒棄借藝術形式宣傳的封建迷信、宗教滲透、暴力等,提高健康的審美情趣。
1.賞析中外作品,思辨文化異同
教師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分析中外繪畫、建筑與雕塑的風格特征和審美特點,了解美術的文化內涵,結合美術情境詮釋意義,探究美術作品創作背景、意圖和情感,認識中外美術發展史中重要的美術變革,理解美術的目的和功能。如此,學生能更加關注并參與中華優秀傳統美術文化傳承活動,尊重并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美術作品。
2.賞析古今作品,明辨真善美
教師列舉當今惡搞形式的作品,批判網絡庸俗美術形式,讓學生明辨真善美。以“傳統雕塑”一課為例,教師先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傳統雕塑,將作品的背景、技法、思想等環節進行有效的融合,讓學生探索作品的美學素養。之后模仿這一鑒賞方法,鑒賞當代雕塑作品,讓學生在鑒賞中獲得審美能力,對于雕塑作品作出自己的審美判斷。
3.賞析專業作品,領會時代寓意
在賞析專業作品環節,教師讓學生收集與鑒賞相關的專業作品,探究專業作品創作背景、意圖、思想情感,領會時代寓意,提升專業設計的審美品位,這也是活頁教材開發的重要內容。
(三) 意:專業思維引導,加強鑒賞和專業聯系,提升創意表達能力
創意表達是學生藝術表現力、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通過臨摹、探析、創作等美術活動,將鑒賞知識向專業學習遷移,讓學生學會運用特定的美術方式開展個性化的美術創作和實踐,通過交流溝通,抒發思想情感。
1.臨摹作品之形,增強作品體驗
通過觀看教師示范,學生臨摹服裝作品的外形輪廓、圖案、色彩等,感知圖形線條、水墨、筆法等技能,以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職業情境和專業設計中激發想象力,借鑒所臨摹的作品方法和手段,進行專業創新,促進專業發展。
2.探析作品之美,感悟作品創意
每一件服裝作品或服裝圖案都有它的來源、出處或某項事物的借鑒,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憶古思今,探尋作品來源,領悟作品之美,領悟作品元素的前世與今生,體會圖形的簡化、組合、排列的創意設計。順著創作者的足跡追尋,往往能觸及作品創作根源,這也是設計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3.表述作品之新,嘗試創意表現
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服裝作品,或者對服裝設計、服裝圖案設計有借鑒意義的圖形,嘗試改變和創新作品,讓學習進度快的學生在服裝上繪制合適的作品。這些活動雖然并不能直接生產服裝產品,但一定是學生大膽運用鑒賞知識,開始嘗試專業設計的重要實踐。
(四)行:思政行為引導,開拓思政性實踐活動,增進文化理解
教學增設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作品鑒賞為基礎,聯系當地美術文化,從思政角度出發,感悟作品背后蘊藏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1.查找作品背景,突出思政教育
教師選擇合適的思政教育角度,如一些優秀作品創作的艱辛歷程、創作故事等,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資源在課前收集教材作品的創作歷程、時代背景、精神內涵,突出勤奮、誠實等思政教育內容。另外,也可帶領學生走訪藝術家的工作室,邀請藝術家談談自己的創作觀,以此達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
2.分享作品見解,增進文化認同
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賞析課本作品外,還可以結合當下社會與民生熱點,精選出具有代表性、時代性的主旋律美術作品,如家紡中的中國圖形,引導學生進行作品鑒賞闡述與展示,深入領悟民族文化淵源和民族精神的特殊含義,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這樣學生在進行專業作品設計時,會優先考慮運用本土美術文化的元素。
3.共享學習成果,增強文化自信
課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講述、照片展示和視頻的形式,將實地參觀、線上學習的作品在抖音、超星等平臺加以分享和傳播。多角度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師每周檢查、收集各個小組的學習成果,起到監督、鼓勵學生的作用。如此,學生可以借助多種課外學習資源讓自己學得輕松而高效,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四、小結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藝術學習和實踐,培育藝術感知、審美判斷、創意表達等核心素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
參考文獻:
[1]白錦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學生視覺識讀能力的培養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2]李皎.在中職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措施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7).
(作者單位: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