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振國
摘要:目的:探究安全護理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在我院急診就診的患者80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進行安全護理。統計兩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以及護理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急診護理中應用安全護理,可有效降低不安全事件發生幾率,提升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安全護理;急診護理;護理質量;不安全事件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8--01
急診科是醫院的關鍵部門,人流量較大,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嚴重的特點。而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建筑突發事件發生率的增加,急診護理工作的風險越來越高[1]。在急診過程中,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例如醫患溝通,環境因素等,會引發多種不良事件的發生,不僅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還會影響醫院的聲譽。因此進行安全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次就對安全護理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急診就診的患者8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名。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2:18,年齡分布為20~69歲,平均年齡為(49.51±2.66)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1:19,年齡分布為21~73歲,平均年齡為(47.21±3.54)歲。組間患者資料比較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急診就診患者;(2)經過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入組前簽訂同意書。
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的患者;(2)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1.2方法
對于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急診護理,包括病史、病程詢問,常規醫療處理,健康教育等,觀察組患者進行安全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對急診區域進行劃分,做好標識工作,避免患者勿入,對于急診區的診室功能區進行區分,將分診流程圖掛于醒目位置,將減少患者的詢問時間,對患者的意識狀態、瞳孔情況[2]。生命指標等進行提前測量,對于病危病重的患者進行提前處置,提高題生存幾率。(2)注意安全教育工作,提高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能力,在接診時注意戴好口罩,防止感染,對于創傷、出血、失禁,身體插入管道患者進行護理時,必須佩戴手套。(3)由五年以上急診經驗的護士進行分診,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迅速的評估,如遇到困難,及時匯報,請求支援,對于行動不便患者,立即進行詢問,了解生命體征等,盡早進行接診[3]。(4)對于病?;颊撸_辟綠色通道。(5)語言規范,了解患者內心訴求。對患者進行培訓,提高其溝通技巧,防止不必要的誤解以及醫患糾紛。人員較多時對患者進行安撫,避免患者出現急躁的情緒。(5)環境管理。定時清潔地面的水漬等,防止患者跌倒,對于經常發生意外事故的地區,應當做好標識,在衛生間等地設置扶手等,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以及護理質量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結果由SPSS26.0統計學軟件統計完成,若組間數據對比結果差異顯著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組間患者不安全事件發生率
經統計,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急診科需要較高的工作效率,同時其負擔著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作用,但是在急診科護理過程中具有較多的風險因素。由于急診科每天的人流量較大,病情種類也多,因此可能會存在難以預知的傳染病,加之急診室空氣流通差,如果不做好防護工作,可能發生院內感染。分診處工作復雜,需要接診患者又要負責院前急診,問訊易受到干擾,影響問診進度[4]。另一方面,家屬以及患者患者家屬通常對疾病和治療缺乏了解,通常存在情緒不穩定的情況,易產生醫患摩擦。因此,應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護理,合理管理急診環境,避免意外的發生,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溝通技巧,可以安撫患者的不良情緒。做好防護工作,將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對于各流程的標識進行清晰明確,保證工作開展順利。
本次就對安全護理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研究,結果令人滿意:觀察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急診護理中應用安全護理,可有效降低不安全事件發生幾率,提升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
4參考文獻
[1] 李葳, 毛俊存. 急診護理糾紛與安全護理管理的干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0(86):2.
[2] 甄旭靜. 安全護理在急診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探究[J]. 家庭生活指南:下旬刊, 2020(10):1.
[3] 劉瑛. 分級分區管理模式在急診患者安全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學雜志:綜合版, 2013, 28(6):2.
[4] 敖德秀, 格桑拉姆, 范德龍. 淺談如何加強急診護理人員的安全護理意識[J]. 西藏醫藥, 2001, 22(B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