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祝


摘要:目的:分析在直腸癌患者治療中應用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或傳統開放手術的治療效果及手術安全性。方法: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76例直腸癌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比較2組的圍術期指標、術后并發癥率以及近期隨訪結果。結果:2組的手術用時、淋巴結清掃枚數對比P>0.05,而失血量、切口長度、尿管留置時間、腸蠕動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少(短)P<0.05;術后并發癥率觀察組為5.26%,對照組為21.05%,P<0.05;2組術后隨訪12個月復發率、生存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對直腸癌患者應用全腹腔鏡下直腸根治術可取得與傳統開放手術同等的治療效果,然而腹腔鏡手術更有利于減少手術創傷、降低并發癥率、提升手術安全性。
關鍵詞:直腸癌;直腸癌根治術;腹腔鏡;開放手術;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57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直腸癌是近年來十分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疾病,由于直腸癌的位置相對較低,所以能夠通過直腸指檢以及直腸鏡獲得早期確診。近年來腹腔鏡技術迅速發展,在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能夠降低外科手術治療的創傷性[1]。以下將進一步分析在直腸癌患者治療中應用傳統開放手術或者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的臨床療效及其應用安全性。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76例直腸癌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42~86歲,均值為(62.6±1.5)歲。對照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41~87歲,均值為(62.7±1.3)歲。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符合直腸癌的診斷標準;(2)患者對手術方案等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3)患者的圍術期依從性良好;(4)患者經檢查未見遠端轉移,具有外科手術指征;(5)患者的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1)發生病灶轉移情況,不具備根治性手術的治療條件者;(2)患者預期生存時間<6個月;(3)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病變者;(4)具有凝血功能障礙者。
1.2方法
2組術前均指導禁食、禁飲,完善各項術前準備工作,術中為氣管插管以及常規全麻。觀察組采用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進行治療,術中為頭低足高的截石手術體位,患者臍環上緣作手術切口,創建二氧化碳人工氣腹,壓力為12~15mmHg。患者腹部置入腹腔鏡設備,通過腹腔鏡的輔助對于直腸系膜周圍臟、壁兩層進行逐層分離,患者直腸獲得游離后,結合其病灶與肛門之間的距離對于直腸遠端預切緣進行劃定,遠端腸道通過滅菌蒸餾水充分清潔,腸腔進行切割吻合離斷。患者髂棘穿刺孔切口得以擴大后妥善置入保護套,之后乙狀結腸處距離病灶約8~10cm左右將腸管進行離斷,之后瘤體病灶經由保護套取出。病灶周邊淋巴結充分清除,經由穿刺孔放置吻合器,進行收緊荷包以及重建氣腹,實施結腸肛管吻合,吻合口切口處置入引流管,術畢。同期對照組則改為傳統開放直腸癌根治術進行治療,患者左側腹直肌外側處做手術切口或腹部正中做手術切口,術中操作程序與同期觀察組一致,對病灶周邊淋巴結進行充分清除,2組在手術后提供抗感染等常規治療。
1.3評價標準
(1)統計2組的圍術期指標,如手術用時、失血量、切口長度、淋巴結清掃枚數、尿管留置時間、腸蠕動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2)記錄2組手術后的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腸梗阻、腹腔出血、吻合口出血以及穿刺口疝等并發癥。(3)2組均于術后隨訪12個月,統計復發率與生存率。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數據標準差為(x±s),組間數據行t檢驗,計數資料為[n(%)],組間數據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圍術期指標組間對比
2組的手術用時、淋巴結清掃枚數對比P>0.05,而失血量、切口長度、尿管留置時間、腸蠕動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少(短)P<0.05。
2.2術后并發癥率組間對比
術后并發癥率觀察組為5.26%,對照組為21.05%,P<0.05。
2.3術后復發率、生存率組間對比
2組術后隨訪12個月復發率、生存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綜上所述,對直腸癌患者應用全腹腔鏡下直腸根治術可取得與傳統開放手術同等的治療效果,然而腹腔鏡手術更有利于減少手術創傷并降低并發癥率,可提升手術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何廣東. 研究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直腸癌的效果[J]. 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9):57,59.
[2] 劉進宇,武雪亮,郭圣超,等. 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對照研究[J]. 實用醫學雜志,2020,36(16):2273-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