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漁 (重慶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重慶 401520)
鄉村振興是通過改善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的傳統的發展方式,借助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來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民幸福感。通過積極挖掘鄉村內涵,發展鄉村支柱產業,從環境、產業、居民素質、社會服務四個方面對鄉村進行現代化改造,通過吸引城市人才、資金、技術回流鄉村,實現鄉村與城市等值化發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重慶市鄉村旅游產業與旅游食品產業發展頗有成效,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延伸出以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等數十種農村發展模式,以此為模板依據不同的鄉村特點進行不同的發展模式探索。該文通過闡述重慶市鄉村旅游食品物流體系構建的重要性,分析現階段重慶市旅游食品物流體系建設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通過提出相關發展策略,為重慶市旅游食品物流體系建設、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文化遺產使得重慶市旅游食品種類繁多、特色突出。隨著重慶市旅游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逐漸興起的商圈文化,重慶市逐漸形成了以主城解放碑為核心,沙坪壩三峽廣場等地區為輔的商圈,并在渝東北與渝東南形成了以旅游為主的特色旅游食品銷售區。市場對于重慶市旅游食品認可度頗高,其主要銷售食品有:山城小湯圓、涪陵油醪糟、香山蜜餅、重慶小面、涪陵榨菜等。通過對旅游食品包裝的設計,能夠反映出一個地區的文化內涵,并能突出食品特色,吸引顧客眼球,精致的食品包裝會受到消費者的信賴與認可,也可為消費者帶來與眾不同的消費體驗。但重慶市旅游食品大多是零售,一般沒有包裝或包裝較為簡陋且地域特色不夠明顯,無法形成獨特的地域符號。在重慶市旅游食品銷售過程中,旅游食品的價格總體較低,經營主體多而雜,不同主體的定價標準不同,沒有形成統一的定價體系,易產生同質化競爭、定價模糊等問題,價格適中的旅游食品較少,無法滿足游客的實際需求,在地區分布上形成了“兩頭大、中間小”的局面。重慶市旅游食品的收入相較于其它旅游項目收入偏低,雖然部分旅游食品知名度較高,如:重慶小面、涪陵榨菜等,但這些食品在其他地區也能吃到,在旅游過程中購買的性價比不高,同時,重慶市旅游食品的品牌建設還有待提高,還有大量旅游食品品牌有待挖掘。
1.物流體系建設整合力度有待加強
當前重慶市旅游食品物流體系建設還處于“粗獷式”的發展階段,對于重慶市旅游食品物流規劃不夠完善,村一級的食品物流服務體系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對于旅游食品物流體系建設對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的重要程度缺乏了解。同時,地區群眾參與程度不高,對于食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參與主動性、積極性不高,整體上受傳統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影響,旅游食品物流體系建設發展緩慢。
2.村一級物流節點建設緩慢
旅游食品物流建設易受資源、經濟、空間等因素的影響,而農村地區地域廣闊,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在村級物流節點建設緩慢。農村地區單個物流經營主體規模效益不明顯,“一村多點”現象普遍,地區“最后一公里”問題解決緩慢。重慶市農村旅游業與食品加工業規模效應不明顯,村與村之間缺乏交流,資源要素分散,農村旅游業與食品銷售業難以擺脫傳統“粗獷式”的經營模式,旅游食品的發展沒有形成體系化,產業鏈延伸不長,導致旅游食品的后續發展動力難以延續。
3.缺少綜合性的物流服務平臺,缺乏市場監管
面向農村旅游食品的物流主體較多,物流資源較為分散,且多為第三方物流,缺乏地方性大型食品物流企業,缺少綜合型的物流服務平臺,難以滿足地區旅游食品的一體化物流服務。由于缺乏監管,大量低運營能力、低風險承擔能力的小型物流企業進入,易拉低整體食品物流服務水平,影響該地區旅游食品物流建設的規模化、一體化發展。在進行食品物流建設過程中對于資金投入過于分散或集中,不同村鎮之間物流資源分布不平衡,對于食品物流市場的規范化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效化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
4.食品物流現代化程度低、食品物流專業人才缺乏
食品物流不同于傳統物流,食品物流需要解決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運輸途中保證食品的營養成分不流失和保證食品質量,對于運輸時間有較高要求,還需要有相應的冷鏈設施。重慶市食品物流發展較晚,物流體系建設缺乏技術經驗,在進行食品運輸過程中,食品損耗嚴重,運輸成本較高。在重慶市農村食品物流建設中,缺乏現代化的管理體系,沒有掌握現代化的物流技術,使得物流成本過高。農村地區食品物流人才相對匱乏,對于食品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需求難以匹配,同時,農村食品物流員工的工資水平較低,難以滿足現階段農村食品物流的發展需求。
隨著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村地區空心化問題逐漸顯現,制約了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在實現城鄉之間協同發展,建設旅游食品物流體系,就是要延伸農村旅游產業,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實現農村資源的良性回流,實現城鄉資源雙向流動。通過建設旅游食品物流,將農村地區豐富的特色食品資源與城區市場形成對接,實現了城鄉之間商貿的雙向互動、互補共贏以及地區產業的良性發展,通過打通農村地區旅游食品的流通環節,促使城市與農村形成“城市工業品下鄉、鄉村農產品進城”的良性互動關系,緩解了農村地區產品滯銷問題,物流體系的建設有效地實現了供銷的良性循環,實現了城市、農村兩個市場的共同繁榮。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構建現代化的農村旅游食品物流體系,開發重慶市農村地區旅游資源,加快實現地區產業振興,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結合地區旅游資源、食品資源,以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推動重慶市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以農村食品物流建設為載體,打開銷售渠道與市場,形成新型連接農村與城市發展的關系紐帶,更好地推動鄉村地區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實現地區食品物流的轉型升級,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農村與城市生產資料的互換,實現城鄉食品物流的一體化。
農村物流行業的發展能有效帶動農村居民就業,促使外出打工者回鄉就業創業,使傳統農民工成為有職業技能的職業群體。“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村食品物流行業的發展需要對農村物流從業者從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兩個方面進行系統的職業化培訓,以提高農村物流的組織化能力。食品物流體系建設需要對物流從業者進行物流專業知識的普及,能夠促進物流職業教育的發展,帶動地區物流行業進行現代化的轉型升級。
加大宣傳食品物流建設的重要性,更新發展觀念、普及物流知識,改變傳統的物流發展觀念,引入現代化的物流發展概念,提高地區食品物流建設水平。當地食品物流企業可高薪聘請食品物流專業人才進行授課,就地培養物流技術人才。同時物流企業也可與地方高校進行合作培養,在課程融合、實踐操作等方面進行創新,培養一批具有物流交通、信息技術、食品保障等專業技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物流人才,分類推進食品物流技術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的培養。重慶市各級政府應加大對地方農村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改善農村物流市場的發展環境,有針對性地建立適合當地物流人才引進與培育的相關政策,完善物流從業者的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村物流從業者提供良好的薪資待遇與社會保障服務。
地區旅游食品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加強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合作,將旅游食品的物流服務進行外包,將主要資源集中在食品開發,進而提升自身產品市場競爭力,通過物流外包方式,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專業化、規?;奈锪黧w系,能夠更好地擴展食品銷售市場,提高食品運輸效率,減少損耗成本。通過合作入股的方式,能夠使得旅游食品企業獲得全方位的物流服務與增值服務,實現食品企業與物流企業的雙贏。
在發展食品物流的同時,食品企業應從提高物流建設的硬件設施與管理體系入手,推進集約化的配送方式減少物流成本,借助現代物流技術實現食品物流標準化與便捷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造升級傳統物流設備,發展智慧食品物流,再結合“社區團購”等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食品零售模式,實現企業與市場的精準對接。搭建地區旅游食品物流、銷售一體化的服務平臺,搭建企業與市場進行信息交流的橋梁,轉變傳統食品物流運行方式,將傳統食品物流模式轉變為食品供應鏈式的物流模式,以高效率的運行方式適應市場環境,從而提升地區旅游食品的核心競爭力。
地區政府與物流協會應制定完善的食品物流規章制度,整頓第三方物流市場,規范地區食品物流主體的經營管理,通過采取服務信息監督、業務擔保、企業信用評級等一系列措施,提高食品物流服務質量。建設市域范圍的食品物流交流平臺,建立高標準的食品物流服務質量監管體系,補齊地區食品物流發展的短板。秉持綠色公正的農村發展理念,將鄉村治理、鄉村旅游與食品物流體系建設相結合,推動農村地區產業綠色健康發展。
重慶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效地推動了重慶市農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加快了旅游食品物流體系建設,實現重慶市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發展的相輔相成。在重慶市旅游食品物流體系建設過程中,應以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為導向,從不同角度、不同環節入手,通過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完善升級食品物流體系,實現重慶市農村地區旅游食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