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吳江區八坼小學(215000) 朱高峰
“欣賞·評述”作為《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美術學科的四大學習領域之一,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解讀美術作品,理解美術及其發展概況”“注重發展學生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包括欣賞美術作品和用語言、文字描述感受兩個方面。目前,對前者的研究已經十分廣泛,而對后者的研究則剛剛起步。這說明當前的“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普遍重視對美術作品的欣賞,缺少通過文字評述表達審美感受的實踐,這造成學生美術素養的不均衡發展。基于上述原因,下面以人美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飛天》教學為例,對“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進行實踐探究。
運用文字進行評述的前提是獲得對審美對象的多方位感知,了解藝術作品的表現技法、發展歷程等,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審美觀點。一般的教學素材包括演講視頻、文獻文稿、臨摹或創新的藝術作品,以及能營造現場氛圍的全景影像等。不同的教學素材起到不同的作用,教師在具體實踐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在教學中運用演講視頻,可以起到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他人的觀點,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二是能結合自己的想法對他人的觀點展開討論,培養批判性思維。對學生而言,展示同齡人的演講視頻更具價值,因為彼此間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能力基本處于同一層次。例如,在《飛天》的教學中,筆者引入題為“我想成為莫高窟的守衛者”的演講視頻,引導學生討論“莫高窟為什么變成這副狼狽的模樣?我們是否有責任保護莫高窟?你如何看待這位同學的演講?”等問題,逐層深入地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文獻資料包括文學作品、歷史典籍、美術作品評論、研究論文等各種用文字記錄的素材。雖然相關的資料很多,但真正適合學生閱讀和理解的文獻資料較為缺乏。教師要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修改,編輯成學生易于理解的學習素材。需要注意的是,閱讀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相關藝術作品的簡要知識,所以對學習素材的要求不能面面俱到,應以解決問題、啟示思維作為根本目標。如教學《飛天》一課,筆者收集了很多有關飛天的文獻資料,并以此設計問答式的學習素材,提出諸如“同學們,你們知道我的年齡有多大嗎?”“你們知道我為什么像非洲人一樣黑嗎?”“你們知道我是男的還是女的嗎?”“你們知道為什么我的一些同伴不見了嗎?”等問題,同時在每個問題的下面寫明答案。這樣,學生可以采用個人閱讀或者小組閱讀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
繪畫、雕塑、攝影、音樂、舞蹈等都是藝術作品的內容。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存在通感功能,彼此相互影響、相互融通。因此,表現同一題材的不同藝術類型作品,可以帶給學生不同的感官體驗。如在《飛天》教學中,筆者提供了張大千的飛天作品、以飛天為主題的舞蹈視頻、現代飛天攝影作品,讓學生將它們與敦煌飛天的比較,感受不同形式藝術作品的審美取向,對藝術創新進行思考,表達自己的審美觀點。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文博單位開始給展廳或文物建立全景影像數據庫,如故宮博物院的“數字多寶閣”“全景故宮”、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數字展廳”、甘肅博物館的“虛擬場館”、敦煌莫高窟的“一眼敦煌”等。它們打破了傳統的平面展示方式,創設真實的參觀情境。更為關鍵的是,瀏覽者通過旋轉、放大等操作方式可以更清晰地進行欣賞和觀察,發現藝術作品更多的細節特征。如筆者在教學中所使用的“一眼敦煌”虛擬洞窟,完全按照現場參觀方式,進入洞窟小門后旋轉角度觀看周圍及頂部壁畫,對重要部分放大觀察,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基于文字表達的美術評述活動,其目標是透過文字來傳達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觀點和情感體驗,這涉及文字表達的技術性問題。同時,從當前美術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來看,缺乏有效的文字表達技能的教學策略,這是制約該領域教與學發展的關鍵問題。基于此,筆者依據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開展了美術文字表達技能的教學。
基于學生目前的文字表達能力,如果教師能為他們提供語句表達的范例,就可以減輕學生在語言組織方面的壓力。結合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三種易于學生理解和運用的語句表達范式。同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這三種語句表達范式回答問題,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
(1)邏輯式表達
在“我覺得飛天的色彩很美,因為……”的語句表達中,加點的詞字可以替換,如“色彩”可以替換成“造型”或“線條”;在“我喜歡第320 窟的飛天壁畫,因為它表現了……”的語句表達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編號的洞窟。教材在“思考與討論”板塊中提出了“飛天的造型、色彩、線條、動勢有什么特點?”的問題,筆者采用邏輯式表達對問題進行修改:“你們覺得飛天的造型很美,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我覺得飛天的造型很美,因為他們的眼睛、鼻子、嘴巴都經過了藝術加工,尤其是耳朵畫得特別大,頭上還有很多華麗的裝飾。”
(2)比較式表達
在“相比于莫高窟的飛天,我更喜歡張大千的飛天……”的語句表達中,通過比較,學生能更清楚地發現飛天壁畫的特征,獲得多種藝術審美的體驗。有學生在評述單中寫道:“相比于莫高窟的飛天,我更喜歡張大千的飛天,因為他們的五官畫得很真實,色彩也很鮮艷,還畫出了飛天優美的姿勢,絲帶飄動時很有立體感……”比較式評述最能表達出個人的觀點。
(3)想象式表達
“我欣賞了莫高窟的飛天壁畫,好像……”這是想象式語句的基本結構,加點的詞可以換成“感覺”或“似乎”。有學生在評述單中寫道:“我欣賞了莫高窟的飛天壁畫,感覺穿越了古代,看見有些人在石頭上畫起了飛天的圖。我仔細地看他描畫,畫中的線條千絲萬縷,特別美麗。”“欣賞了莫高窟的飛天壁畫,我感覺自己仿佛在云朵上,非常放松。”這是學生對飛天壁畫欣賞之后所展開的想象,表達了內心的真情實感。
對能力相對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作品評述,把自己想說的話、獲得的感受和個人觀點寫下來。這可能就是一篇精彩的評述。有學生這樣寫道:“我喜歡第320 窟的飛天壁畫,它的線條很美,還有許多漂亮的顏色。通過學習,我知道了關于飛天的很多知識。”有的學生則采用第二人稱的方式進行評述:“你們真了不起!你們是偉大的畫家,你們畫得很美、顏色很美,飛天姿勢還有很多變化。我也想成為像你們一樣的大畫家,為國爭光。”
在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種評述單,便于學生在活動和展示中進行評價,同時考慮到兼容“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內的其他課題,所以凸顯它通用性、實用性和便捷性的特點。
表1 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填寫完成后的評述單。評述單主要包括信息欄和書寫欄兩部分,其中信息欄列出班級、姓名、課題和日期等項目,書寫欄則用橫線畫好,方便學生書寫。書寫欄的橫線不是越多越好,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而定,且橫線太短會寫不下,橫線太長則易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以《飛天》一課教學為例,教學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根據他們的寫作能力,筆者在評述單的書寫欄設置了6條橫線,全部寫完大概需150字,基本能保證每位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書寫。該評述單只要更改一下年級和課題名稱,按照年級高低增減書寫欄的橫線,就可以用于其他年級學生學習“欣賞·評述”領域的內容,具備較高的通用性。

表1 評述單案例
展示學生的評述單,除了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討論,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表述不完整的內容進行補充,幫助有疑問的學生進行解答。如有學生對比了北涼和唐代的飛天:“唐代飛天中人物的手,像娃娃的手。”在展示這位學生的評述單時,筆者先讓他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解釋和補充:“你為什么說唐代飛天中人物的手像娃娃的手?”該學生表述:“北涼飛天中的手臂,看起來像是把截斷的手臂連在一起,遠遠沒有唐代飛天中的人物那么真實和美觀。”筆者根據這一觀點引導其他學生展開討論:“你們覺得北涼的飛天造型不逼真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學生說:“可能是畫家的繪畫水平不高,不知道人體的結構比例。”筆者繼續提問:“如果沒有早期的這些壁畫,你們覺得唐代的飛天能那么美嗎?”有學生說:“我覺得不會,越到后面畫得越好。就像我學畫畫,一開始也畫不好。”筆者追問:“那么,你們覺得北涼的飛天是否具有創造性?”學生回答:“北涼畫家用自己的方法畫出了造型奇特的飛天,這就是他們創造的形象。”通過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學生對不同時代的飛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審美觀念也在發生改變。
為了更有效地開展“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筆者基于前期的實踐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總結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策略。
在教學中,有的學生對某個同學的評述內容特別感興趣,有的學生則對同學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卻因課堂時間有限而無法及時表達出來。因此,筆者在評述單的后面增加“同伴評價”一欄,展評的時候請該學生將自己的評述單粘貼在墻面軟木板上,其他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自由選擇評述單進行評價留言,將觀點交流不斷延伸下去,建立以開放和合作為導向的學習環境。
美術欣賞是一種智能思辨活動,需要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和人生價值觀,透過作品的背景、內容、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闡述自己的見解。可見,發展美術思辨能力是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的核心任務。在改進教學過程中,筆者開展了以下實踐:一是編寫“藝術家百科簡書”,即先收集教材中的各類美術作品,對作品進行歸類整理,再按照年代進行編排,最后添加作品的創作背景、畫家流派等文字信息,作為輔助材料印發給學生學習;二是編輯美術評論的文章,即收集美術評論文章、藝術家傳記等文獻資料,在保留主要觀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刪減和改寫,配上相關作品后提供給學生閱讀;三是開展觀點辯論,即選取教材中的作品,引用評論家的觀點,以“你是否同意評論家的觀點”為話題,組織學生展開辯論。這樣教學分別解決了時代背景、美術技法、觀點批判三個方面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美術思辨能力。
宗白華認為:“美對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觀的對象和存在。”此處的“心”指的是識別美的能力,當具備了這種能力,就能在生活中處處體驗到美、發現美。也就是說,美術教育要從課堂走向生活,才能達成以美育人的目標。因此,筆者在課堂評述單的基礎上設計了課外評述單。課外評述單采用電子文檔的形式,增加了“評述的作品”一欄。學生通過網絡或手機拍攝等途徑,收集自己喜歡的繪畫、雕塑等各類美術作品,并將作品圖片導入“評述的作品”一欄,運用已掌握的文字評述技能,闡述自己的審美感悟和評價觀點。由此,美術評述從課堂實踐走向了實際生活,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審美素養。
總之,教師要深入分析和反思教學實踐過程,通過建立同伴評價、開展思辨活動、融入生活審美等策略,改進“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