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龍宣辰
“紅頭潛鴨來過寒假了。”
2021年仲冬時節,重慶廣陽島上綠意蔥蘢、碧水微瀾,一群白衣紅首的紅頭潛鴨在江畔漫步。這種少見的鳥類,對廣陽島管理員張永剛來說,不過是常見的老朋友。
不僅是紅頭潛鴨,近兩年,多種候鳥飛過千山萬水,選擇到廣陽島越冬。
它們用關乎族群繁衍的選擇,為廣陽島從“大開發”到“大保護”的轉身,投下滿意的一票。
生態優先 叫停大開發
年過不惑的張永剛是地地道道的廣陽島居民,在他的記憶里,過去的廣陽島風景優美,環境宜人。
坐擁長江這一天然屏障,加之生態環境優越,廣陽島從新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居住。到2010年前后,島上已有3000多戶居民。他們種糧種菜,養豬養牛,過著安逸的農家生活。
每到周末,還有不少市民到島上休閑、散心,體驗捕魚撈蝦的農家野趣。
但這樣平靜的生活,在廣陽島被列為重點開發對象后被突然打破。
島上大部分地塊被規劃為高檔居住商業用地,規劃總建筑面積一度超過300萬平方米。
包括張永剛家在內,島上的居民逐步遷出,“轟轟烈烈”的大開發隨之而來。
為采石取土、建設道路,廣陽島部分山體被挖開,大量邊坡和崖壁裸露;自然溪溝斷流,成為死水;千百年來形成的小尺度梯田遭到破壞……短短幾年時間,自然田園生態迅速消失。
曾經綠意盎然的廣陽島,被撕開一道道“傷疤”。
“島毀了,鳥兒沒了家,我們也沒了家。”憶起當年,張永剛的眼里滿是落寞。
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指出了新的發展航向——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7年,重慶市委、市政府踩下開發廣陽島的“急剎車”,進行重新定位和規劃,全面啟動廣陽島生態修復工程。
長江上游面積最大的江心島,就此轉身,迎來新生。
生態修復 再見山茶溪
2021年10月,生態修復主體完工的廣陽島對市民進行預約開放。
張永剛邀請數位老居民,重返廣陽島。令他們驚訝的是山茶溪居然又活了!
山茶溪發源于廣陽島西北高峰山,是島內核心水系。但此前受開山挖石破壞,山茶溪一度多處出現斷流,幾乎成為死水。
要“喚醒”山茶溪其實并不難,采用人工園林造景的方式,不僅易操作、見效快,還可順勢造幾處水景。
但這樣,山茶溪只會是一條千篇一律的人造小溪,山間溪流的自然野趣、與之相伴的生態環境將全部被抹殺。
“推土機推不出生態,我們要堅決摒棄園林思維!”面對廣陽島生態修復的路徑困惑,重慶市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建設領導小組明確提出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道法自然”作為廣陽島生態修復工程的最高要求。但要做到這16個字,談何容易。
為再現自然水文過程,他們通過高科技加“硬腳板”找出溪流源頭、水系結構,疏浚溪流;為最大化保護原始生態,他們幫扶野花、野草、野灌木、野喬木,依照蟲類、鳥類生活習慣優化食物鏈結構,形成完整的動植物棲息地,讓山林間的“拓荒者”茁壯生長……
在“見效快”的方法面前,廣陽島生態修復工程團隊選擇了“慢”,他們扎根自然生態本底為山茶溪“正本溯源”,逐漸形成一套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理念的修復方法。
而且團隊不但“喚醒”了山茶溪,還對沿途的瓦罐、石磨、老井等物件進行修整,再現原鄉風貌。
如今的山茶溪清澈而靈動,時而隱沒于茂林之中,時而漫出山澗,繞過梯田,匯成一汪淺塘。
像修復山茶溪那般,島內其他修復工作都采用“輕梳理、淺介入”的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還原鄉村泥土路,用騾子代替機械運輸建設材料,補種植物也選擇島內原生植物等。
“我們用的是‘鄉野化’的手法,是‘土法’。”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重慶廣陽島項目總設計師趙文斌說。
如今,廣陽島生態修復工作已經探索出“護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六大策略,生動地表達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
生態發展 實踐“兩山論”
2021年10月,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生態文明論壇上,廣陽島作為自然資源部從全國篩選出的18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之一,代表重慶的綠水青山展現在世界面前。
層疊的高峰梯田、朦朧的粉黛草田、金黃的梧桐大道……復蘇的廣陽島,在會場上引起無數驚嘆。
但也有人提出疑問,按規劃,廣陽島內統籌布局了長江生態保護展示、大河文明國際交流、巴渝文化傳承創新、生態環保智慧應用和城鄉融合發展示范等功能。
即將落成的廣陽島國際會議中心是與全球共謀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版“達沃斯”,長江書院是長江生態文化的“燈塔”……
但這些項目逐步落地后,歷經千辛萬苦才復蘇的廣陽島,會不會回到“昨天”?
絕不可能!據介紹,廣陽島在規劃之初,便確立了“綠色、低碳、循環、智能”的建設理念,將使用水能、風能、太陽能等低碳能源,建設“飛船式”固廢循環利用體系和生態化供排水體系。
而廣陽島國際會議中心、大河文明館、長江書院等重點項目,建筑基底占地面積小于全島面積的2%,并應用BIM技術、綠色建材,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干擾。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就是廣陽島的無價之寶。但這些價值要如何發揮出來?廣陽島正在給我們答案。
如今,廣陽島正以“生態”為主體,發展教育、文化、旅游、農業、體育、智慧“生態產業群”,加快構建“兩山”轉換模式——
開設“生態大課堂”,帶動發展生態教育產業;豐富配套設施,發展巴渝鄉村旅游和青山綠水山水聯游;圍繞“農林牧副漁”,建設生態農業、都市農業、智慧農業示范區;加快推進長江模擬器等科技創新項目建設,實現生態與智慧“雙基因融合、雙螺旋發展”等。
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廣陽島正散發著屬于“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的奪目光輝,奏出一曲悠揚的生態變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