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小永家長您好,孩子中午在校就餐時,反映吃到了異物。我帶孩子去食堂查了監控,沒有發現問題;在醫務室觀察孩子口腔,也沒有發現受傷痕跡;下午上課時,孩子也沒有什么異樣,請放心?!睂W生就餐反映了問題,我迅速地向家長通報了調查結果。
“張老師,你怎么不早通知我們!萬一出點什么事怎么辦!孩子很害怕,一到家就哭了!”看著家長在聊天界面的回復,一個個嘆號像錐子一樣扎過來,我不禁愕然。
我明明把事情講得很明白了,家長怎么還不理解?過了幾分鐘,校長電話過來了,讓我和他去家訪:因為家長投訴了我工作有問題!我當時緊張極了。在路上,校長向我詢問了情況后說:“我們打一個比方,你怕家長小題大做,就絞盡腦汁制作了三個‘盾牌’,意圖堵住家長的嘴,殊不知這些‘盾牌’就是坦誠交流的障礙?!蔽倚睦锊⒉毁澩哼@都不滿意,還能怎么解決?
到了小永家,校長并不著急解釋,而是耐心觀察孩子的表現并稱贊:“又倒水,又切水果,這孩子真懂事!”“自控力很好,一回家就自覺寫作業!”家長的表情逐漸開始放松,跟校長攀談起來:“都是學校和老師辛苦教育的結果?!薄环涣骱?,竟然是家長主動提起中午的事兒:“我們聽孩子回來一說,當時有點著急。麻煩你們跑一趟真不好意思……”看著家長釋然的樣子,我心里的石頭總算放下了,但是疑慮卻更多了:校長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魔力?同樣的話經他說出來就效果迥異?
思考后,我感覺問題在于:我面對事件單純地被動應付,試圖通過“講理”跟家長“劃清權責”,其實是逃避了育人的主責主業。如果我換一個思路,敞開心扉,“動情”地管理班級,是否會柳暗花明呢?吃一塹長一智,在之后的家校溝通中,我強化了情感因素滲透。
主動關切,贏得學生共情。學生在校園發生意外事件,班主任要第一時間介入,在情感上理解、體諒學生,關切學生的心理訴求,讓學生充分信賴班主任。上述案例,如果我能多關心小永,尤其從心理上、情感上安撫他,就能讓孩子不再擔驚受怕,也就沒有回家后的“哭訴”。
開誠布公,尊重家長知情權。家校矛盾多數是因為信息溝通不暢造成的,家長擔心孩子身體健康受到傷害,班主任擔心家長惹是生非:雙方心存芥蒂,勢必容易“互懟”。我反思后明白:家長愛子心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很容易沖動著急,產生不理解班主任的想法。
信任委托,增加育人溫情。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家長,讓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管理。在上述案例中,我可以邀請家長到校參觀食堂,品嘗飯菜,提出寶貴意見。學校也可以設置家長輔助管理崗位,從不同維度增加育人溫情,建立班級教育共同價值體系。
所謂“講理之前先講情,情動之后理自明”,班級育人要“以人為本”,這要求班主任傾情為之,不能急于做“講道理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