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允和 烏晨雪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主要思想及文論都記錄在道家典籍《道德經》中。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道”是自然的創始者,能夠促使世間萬物勃發生機,使得萬物生機勃勃,生命欣欣向榮。老子將這種形而上的“道”論落實到人們觸手可及的生活中,這就是“道”的現實反映“德”。這種力量是不借助外物自然形成的,看不見摸不著且無法被具體表達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無論是理論性的“道”論哲學,還是具體的“德”的作為,都可以反映出老子對待世界的態度。不刻意雕琢,遵循自然,敬畏自然,不妄加干涉,這就是老子的“無為”思想。“無為”常常被人們所誤解,認為這是一種消極怠慢的哲學思想,其實不然。老子提出的“無為”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對當今社會生活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這是一種遵循規律、順應時勢的態度,其中也有一些遁世思想,因而需要辯證地研究“無為”思想的內涵。
一、老子“無為”思想的歷史背景
(一)戰火轟鳴的政治背景
老子所處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分封割據,戰火綿延不休,百姓每日處在對戰爭的恐慌,民不聊生。在這樣紛亂的時代里,各個諸侯國的貴族只關心自己的勢力范圍有沒有擴大,所處封地版圖有沒有延伸,為了維持奢侈腐化的生活和提高軍隊在戰事中勝算,他們對百姓橫征暴斂,百姓在這種高壓政策之下無法喘息,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他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只有通過偷盜、搶劫等犯罪手段來維持生計。“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見到這樣的景象,得出了“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的結論。老子認為,百姓生活貧窮,犯上作亂,知法犯法,輕于犯死從而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就是因為統治者施行繁苛的政令、發動沒有必要的戰事,為了一己之私使百姓動輒得咎,無法安身立命。
老子目睹了亂世中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的慘狀,從而提出“無為”的思想。老子所說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要妄加作為。對于統治者治國,他提出“治大國若烹小鮮”,讓統治者不要折騰百姓,不要頒布過多的政令,或者朝令夕改。由此可見,“無為而無不為”中的“無為”不是要求統治者不采取行動,而是在不違反自然規律的情況下采取統治措施。百姓是社會得以穩固和發展的根基,戰亂的結果只有生靈涂炭,帶來更大的破壞。他的“無為”思想是希望統治者能“不傷人”,讓百姓自得其樂,休養生息,從而可以達到政權穩固的“有為”結果。老子提出“無為”的觀點,正是站在一定思想高度上對春秋戰國時期混亂的政治局面的有益反思。
(二)百家爭鳴的文化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爭鳴,這種思想文化上極度自由的局面,也成為老子“無為”思想誕生的搖籃。而在春秋之前的夏商周時期,“天命論”是所有人都自然遵守的,再加之中國一直以來處在農耕社會,百姓的生產生活活動都由自然支配。老子的思想自然也深受影響,其所論“道”即為“天道”,依天行事。
同時期儒學思想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在那樣一個時代有些不合時宜,“仁”和“禮”只是貴族階級實現對百姓二次剝削的一種工具,“老子則深信世亂之由,不在制度之不良,而在制度本身之不足為治。蓋因革損益,事近徒勞。仁義禮樂,愈增紛紊。殷既失之,周亦未得上至堯、舜、禹、稷亦何嘗有治安之長策?明主能臣之美譽,不免徒資竊國食政者之借口”。“仁”“禮”被居心叵測之人利用,早已違背其初衷,致使社會矛盾越發尖銳。在那樣戰亂紛繁的復雜社會當中,倡導“仁”與“禮”就顯得不合時宜。當時迫切需要一個更符合時代的思想來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這促使老子進一步提出順應“天道”遵循人性的“無為”之論。
二、老子“無為”思想內涵及其意義
(一)“無為”思想內涵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老子之道是“無為”之基礎,“無為”是其“道”的體現,《道德經》中之“德”即是“無為”。老子倡導的“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亂為,是一種順其自然、符合天道和人性尺度的作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認為天地萬物沒有主觀情感,所有的一切皆是平等的,沒有什么憑借和倚仗,自然是沒有什么偏袒和私心。所以老子的自然無為之道就是任憑萬物的生長規律去發展,并不需要外界妄加干預。這就是“無為”最重要的內涵——不妄為。老子希望無論是百姓還是統治者,都可以順應自然而為,而不是以個人意志或者主觀態度對自然萬物進行改造。
“為無為,則無不治。”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通過“無為”的手段來達到“無不為”的結果。無論是萬物生長還是治理國家,老子都要求順應自然,一視同仁,無所偏私,只要順應規律就可以“無不治”。順應自然,就是老子“無為”最核心的內涵。
(二)“無為”思想的歷史意義
老子“無為”思想的歷史意義體現在政治上的止暴、養民等方面。老子的“無為”思想主張順應“天道”,萬物更迭消亡的自然規律反映在政治則是摒棄戰爭,發展農業,追求百姓安居的治國理念。秦始皇在位期間以法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法律及刑罰條例增多,百姓的精神每日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秦朝的暴政讓百姓無法忍受,最終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即陳勝吳廣起義,這也是法家思想長期打壓和控制百姓的必然結果。行為和思想長期被禁錮,百姓需要一種相對寬松自由的生活。并且在長達數年的戰爭之亂中,經濟長時間得不到發展,生產力水平低下,百姓無法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各地面臨饑荒。面對這樣的國家情勢,漢高祖劉邦采取了道家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方法,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作為治國方針登上政治舞臺。
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后,劉恒繼位任漢文帝,之后漢景帝劉啟,他們都繼續推行“無為而治”。他們汲取秦二世而亡的經驗教訓,輕徭薄賦,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自由地耕作,不打擾百姓的生產活動。而作為統治者,他們自身也提倡節儉,不貪圖奢侈的生活,帶領百姓返回質樸自然的生活狀態。這一系列“上無苛令,官無煩治”的舉措使得經濟逐漸恢復,農業生產力也開始發展,人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這就是老子眼中的順應“天道”, 這種“天道”可以讓萬物重新煥發生機。“無為”并非消極態度,而是使百姓自然發展,這樣自然“無為”的狀態反而能夠積累功業,達到“功成”。
“無為而治”是站在百姓立場上的思想,而百姓幸福安康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基,這種思想和統治者期望國家安穩、帝王基業世代延續不斷的政治理念有相通之處,成為統治者發展本國經濟,國民休養生息,壯大國力的重要政治策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老子的“無為”思想得到統治者認可,統治者將其付諸實踐,創造了幾個發展鼎盛的歷史時期。
(三)“無為”思想的現實啟示
老子“無為”思想產生于先秦時期,已經過去數千年,但對現代社會仍具有現實啟示。這種啟示集中體現在“道”是萬事萬物發生、發展、消亡過程中必須遵守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與萬物一起存在于“道”的世界,由于人具有思辨的能力,老子“無為”之“道”對人來說,表現為質樸率真、謙遜虛心、胸懷寬廣、不刻意而為的精神品質。
《道德經》有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對古人來說是一種對情感和行為的規約,倡導以退為進、以不爭為爭,同時遵守自然規律。老子這種順應自然、以“無為”之態來作為的思想在如今的時代顯得難能可貴。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而不是對其發展妄加干涉,以主觀的想法影響其生長,老子的“無為”態度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如今的社會物欲橫流,有的人在金錢、聲色的誘惑面前難以自持,損人利己的行為比比皆是,這是老子不想看到的局面。“無為”處事,老子并非要求人們無欲無求,只是要求按照規律來處事。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之中,現代人每日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老子希望的是人們能夠守住本心。“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迷失本心,人們最終也只能自食其果。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對當今構建生態平衡有著深遠的意義。人們不應當過度地開發自然,應該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發展的規律,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等違背規律的做法,只會讓人們遭到自然的懲罰。當然,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也開始付諸行動,但老子在2 000年前就意識到自然的能量實在是令人嘆服。
三、結語
老子所論“無為”思想對歷史和當代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結合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時代背景和核心內涵來看,“無為”并非無所作為,其最終目的是“無不為”,是通過一種順應天道自然的手段來達到目的。這種思想無論是從過去還是現在看來都是具有深遠意義的。“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樣一個兵連禍結的時代提出了“無為”思想,就是希望百姓能夠生活得平安富足,不再受戰爭困擾。如今,我們生活在老子所構想的和平年代,“無為”思想中的順應自然又給帶來了不一樣的啟示——保護生態環境。老子“無為”思想是對其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狀的反思,這些反思如今看來有著非同尋常的超越性,是一種具有自然主義和生態主義的思想理念。
(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校級課題“先秦儒道思想中的‘士人精神’探析”(YCX21026)。
作者簡介:劉允和(1996—),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