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海(教授/博士)吳格格 鄒珊
(安徽工業大學商學院 安徽馬鞍山 243032)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科技強國的重要性。從“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到“創新驅動的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強調“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人才創新”的重要性,激發了許多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熱情,為新時代創新事業發展指明方向。創新不但是一個國家的興盛之要,更是企業發展的根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和奉獻意識,為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指明了方向。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有助于提升企業的信譽度,改善企業的形象。隨著經濟的發展,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僅局限于是否有新產品和新人才的競爭,而是深入到社會責任品牌的競爭,企業更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能在市場競爭中贏得聲譽。一方面,企業想要創新,就必然要在新技術上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這對于企業來說是資本的流出;另一方面,企業作為社會的一份子,需要承擔社會責任,這必然要花費一定的資本。那么,這兩類資本的流出會不會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協同性,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
新聞媒體在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任重道遠。新聞媒體要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促使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及時地報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給社會公眾傳播有益的信息,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有效的監督是新聞媒體應當發揮的作用之一,應當予以鼓勵和支持。然而新聞媒體是不是真的做到了監督市場的作用?在數據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不排除有些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故意制造所謂的“噱頭”,沒有秉持誠信的原則報道新聞,在這些“噱頭”的輿論背景下,企業有可能只會關注短期的利益而忽視長遠的利益。鑒于此,本文試圖進一步探究在媒體關注下的公益性捐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機理。
本文分析檢驗了公益性捐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考察了媒體關注對上述影響的治理功效,拓展了企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的研究視野,豐富了企業社會責任經濟后果的研究文獻。
(一)公益性捐贈與企業創新效率。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群體投身創新創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與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由此可見,創新已成為各行各業關注的重點,有創新才有發展,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創新。影響創新的因素眾多,企業進行公益性捐贈對創新效率的影響如何?
1.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企業經營情況的好壞不僅僅取決于對公司股東的回饋,還取決于對外部利益相關者所需利益進行回應以及實現的程度。企業從外部獲取資源并投入到日常運營中,從而產生回報。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自然希望企業履行相應的職責為社會貢獻力量。當企業希望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時,會通過產品和服務達到這一目的,那么就需要制造出更加新穎的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企業研發速度的加快,進而促進企業創新效率(Manuel London,2012)。從政府的角度出發,企業通過積極納稅、參與公益性捐贈等履行社會責任,可以與政府建立良好的政企關系,有利于企業獲取稀缺資源以及財政補貼,降低企業創新所需的成本,進而增加企業研發投入(江雅雯等,2011)。從員工的角度出發,企業參與公益性捐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員工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創新團隊的創造能力,形成創新機制,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水平。從供應商的角度出發,供應商更愿意與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希望互利共贏,對產品和服務精益求精,不斷開發和探索具有創造性的產品。
2.基于社會資本理論視角。社會資本是“與群體成員相聯系的現實或潛在資源的總和,它從群體擁有的角度為每個成員提供支持”。社會資本能夠為企業在復雜的社會交互關聯中提供新的市場機會,提高運營效率,進而增強競爭優勢。許多研究者指出,科學知識的積累就是新的科學思想在科學家之間的非正式網絡聯系中進行的。這種非正式聯系或網絡被稱為“無形學院”。“無形學院”的存在實質上是科學共同體中的社會資本存量,它為科學家之間交流、合作提供了前提,從而有利于科學與技術創新。對于企業而言,當企業的進取者戰略導向強時,積累社會資本有利于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王淑敏和王濤,2017)。根據研究需要可以將社會資本分成不同的維度,橫向關系資本和縱向關系資本與創新績效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企業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獲取的知識資源對企業創新績效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當今科學技術加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企業只有不斷地擴大自身在社會中的關系網絡,開拓更多渠道來獲取外部知識與科學技術,創造一種良好的創新環境,充分利用企業外部的社會資本,提高企業自身的柔韌度與開拓創新的活力(朱建民和王紅燕,2017)。企業通過公益性捐贈,不但加強與政府之間的聯結,從橫向上獲得政府的社會資本,也會從縱向上獲得供應商的支持,從多方獲取的社會資本最終會使企業不斷進步,開拓創新,創造更多更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1:
H1: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公益性捐贈與企業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
(二)媒體關注、公益性捐贈與企業創新績效水平。
1.基于聲譽理論視角。媒體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傳統的媒體形式主要有報紙、廣播、電視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媒體得到迅速發展,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如手機、數字電視和互聯網等。近年來,尤其是財經媒體的介入對上市公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公司治理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Dyck和Zingales,2004)。媒體關注對公司治理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學者們對此有著不同的見解。
媒體關注可以通過一定的渠道影響公司治理,受到媒體關注的企業要考慮自身的形象,迫使他們在輿論的監督下端正自己的行為,站在公司整體價值最大化的角度思考問題(張燁,2009)。媒體會對存在治理問題的公司進行負面報道,這進一步說明媒體并非事前“緘默無語”,事后“言辭鏗鏘”,而是積極地扮演了資本市場監督者的角色(醋衛華和李培功,2012)。媒體雖然對公司沒有直接的投票權,卻影響著公司行為,參與公司的治理,這主要是通過影響聲譽決定的(鄭志剛,2007)。企業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和外界進行資源的交換和情感的溝通,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進行公益性捐贈,自愿、無償地將資源捐贈給社會,可以塑造企業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形成一種品牌文化,企業這樣做必然會從社會獲取有價值的東西——聲譽。一方面,基于聲譽機制,即使企業向社會無償捐贈會導致一部分資源流失,企業也會甘于向社會投入資源。另一方面,企業進行公益性捐贈會引起媒體的關注,媒體會對此行為進行報道和宣傳,進一步擴大企業的品牌形象,徐莉萍等(2011)發現媒體關注對上市公司的捐贈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來自輿論的壓力明顯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捐贈可能性。依據市場壓力假說,大量的媒體關注會給管理者帶來強大的市場壓力,迫使其為了滿足市場預期而進行基于應計項目的盈余管理,并且這種壓力在分析師數量較多、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較高的情況下更加明顯(于忠泊等,2011)。媒體關注帶來的強大市場壓力迫使高管必須做出合理的創新戰略決策,財經類雜志通過還原企業相關事件來龍去脈所做出的負面報道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進而促進企業創新,從側面凸顯了媒體負責任、客觀、詳實報道的重要性(楊道廣等,2017)。同時,創新不足或創新過度甚至創新資金的不合理支配均會對企業造成損失,最終影響高管聲譽(梁麗娟等,2012)。聲譽機制也促使高管更加關注媒體報道,并做出及時反應,約束高管自利行為,提高創新績效(許瑜等,2017)。
2.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視角。媒體關注參與公司治理的另一個方面體現在能夠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投資者與上市公司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市場交易出現偏差的重要原因(張瑩,2016),如果投資者與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投資者就要付出更多獲取信息的成本,同時也會降低投資者對企業的信賴,導致投資額減少,進而影響企業的創新投入及績效。而媒體具有信息傳播的作用,能夠傳遞積極正面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信號(Saxton等,2019)。作為信息中介,媒體關注可以及時傳遞上市公司的相關信息以減少投資者獲取信息的成本,提醒投資者關注上市公司發生的重大事件,減少投資者與上市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避免高管的努力程度被低估,同時還可以堅定中小股東的信心(劉萌等,2019),讓投資者形成正確的投資理念,完善市場規則,進一步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
另一方面,企業若要開展創新研發活動,擁有足夠的資金保障是首要前提(章雁和王芳露,2020),而擁有足夠的外部融資更能夠促進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李匯東等,2013)。目前已有相關學者驗證了媒體關注對企業的融資約束有較為明顯的負向促進作用(仲秋雁和石曉峰,2016)。媒體關注可以在企業進行公益性捐贈時向外界傳遞自身財務狀況良好的信號,而這種信號可以緩解企業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關系(Lys等,2015),也給金融機構展示一種自身能夠按時履行債務契約的良好形象,從而幫助企業緩解融資約束,獲得更多資金支持,進而促進企業創新績效(歐錦文等,2021)。由此,提出本文的假設2:
H2: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媒體關注對公益性捐贈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本文選取滬深A股上市公司2009—2018年的數據作為初始研究樣本,并剔除ST公司、金融保險業公司和數據缺失的公司,最終得到觀測樣本11 014個。本文的數據均來自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為消除極端值對研究結論產生的可能影響,對統計模型的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上下各1%的百分位數處縮尾(Winsorize)處理,并使用STATA 15軟件進行數據合并與統計分析。
(二)變量選取及測度。
1.企業創新績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所稱的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本文用專利的申請數量(Patent 1)衡量企業的創新績效。為增強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采用另一種度量企業創新績效的指標——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之和(Patent 2)來驗證結果的準確性。
2.媒體關注。學者們普遍認為媒體對一家企業的報道次數就是媒體對該家企業的關注度,參照羅進輝(2012)、馮莉(2014)的研究,使用爬蟲程序,從“百度新聞搜索引擎”按公司簡稱和曾用名進行標題檢索,將檢索得到的媒體報道條數加1然后取自然對數后的結果用來衡量媒體關注。百度新聞源包括500多個權威網站,據其官方說法,熱點新聞由新聞源網站和媒體每天“民主投票”選出,不含任何人工編輯成分,真實反映每時每刻的新聞熱點。除此之外,百度新聞在搜索結果中,除可直接搜索“包含以下全部的關鍵詞”“包含以下任意一個關鍵詞”的新聞以外,還可反向搜索“不包含以下關鍵詞”的新聞;在時間跨度方面,百度新聞高級搜索功能可設定最小以天為單位,任意指定起始時間和截止時間,并且對歷史新聞的追溯最早可至2003年11月4日。刻畫媒體關注變量的具體做法是以企業名稱為關鍵詞,檢索當年的媒體報道量作為媒體監督的代理變量,為了克服內生性的影響,本文對媒體關注采取滯后一期的做法。
(三)模型設定及變量定義。為驗證本文的假設1,構建模型(1):

為驗證本文的假設,構建模型(2):

模型中變量的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一)描述性統計。下頁表2列示了創新績效模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看出:(1)創新績效(Patent 1)的平均值為0.69,中位數為0,說明樣本公司的創新績效呈右偏分布,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6.0845,說明樣本公司之間創新績效水平的差異較大;(2)公益性捐贈(Lndon)的平均值為0.33,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7.3139,說明企業間捐贈形勢差異較大,有企業甚至沒有進行捐贈;(3)媒體關注(Lnmedia)的平均值為2.71,中位數為2.89,兩者相差不大,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8.9683,說明媒體對于樣本公司關注度存在顯著差別。此外,關注企業研發投入(RD)的差異,可以看到,研發投入的最小值為0.01,最大值為22.53,標準差為3.291,說明企業之間的研發投入呈現出較大的差異。

表2 創新績效模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二)相關性分析。表3列示了主要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系數,可以看出,公益性捐贈與企業創新之間的皮爾遜系數和斯皮爾曼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正相關,即公益性捐贈可以促進企業的創新績效水平,但這只是單變量之間的關系,為了驗證本文的假設還需要在控制相關變量影響的情況下作進一步的多元回歸分析。

表3 主要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
(三)多元回歸結果分析。表4列示了創新績效模型的OLS回歸結果,列(1)表示了公益性捐贈和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公益性捐贈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進行公益性捐贈有利于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假設1得到驗證。列(2)表示了媒體關注對公益性捐贈與企業創新關系的影響,可以看出,交乘項的系數為0.014,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媒體關注對公益性捐贈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假設2得到支持。

表4 創新績效模型的OLS回歸結果
(四)基于產業競爭水平的進一步分析。為進一步考察產業競爭水平的影響,本文用赫芬達爾指數(HHI)衡量產業競爭水平,將產業競爭水平按照中位數分成兩組,當HHI小于中位數時為高競爭行業,當HHI大于中位數時為低競爭行業,然后比較在產業競爭水平高的地區和產業競爭水平低的地區創新績效的差別。從下頁表5可以看出:(1)在產業競爭水平較高的地區,公益性捐贈對企業創新的正向作用更加明顯,這可能是由于在產業競爭水平較高的地區,市場競爭環境激烈,企業為了維持現有的行業地位,必須不斷地進行創新活動,并將公益性捐贈作為企業的戰略手段來維護其行業聲譽;(2)在產業競爭水平較高的地區,媒體關注促進公益性捐贈與企業創新之間的正向關系的作用更加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在產業競爭水平較高的地區,媒體會報道關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新聞,美化企業在社會公眾心中的形象,形成聲譽效應,企業會因為民眾的較高期待而進行研發創新。

表5 基于產業競爭程度的OLS回歸結果
(五)穩健性檢驗。
1.替換被解釋變量的測度指標。根據《專利法》,專利可以分為發明、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本文的穩健性檢驗選擇用三者之和加1并取對數來代替企業的創新績效指標,回歸結果如表6的列(1)、(2)所示,可以看出,回歸結果與前述相同,由此可見,本文的結果穩健。
2.替換解釋變量的測度指標。采用公益性捐贈意愿(Dona)進行衡量,當企業進行公益性捐贈時取值為1,未進行公益性捐贈時取值為0。回歸結果如表6的(3)、(4)列所示,可以看出,回歸結果與前述相同,由此可見,本文的結果穩健。

表6 替換被解釋變量和替換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
3.內生性問題檢驗。考慮到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可能會對公益性捐贈和媒體關注產生影響,即變量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本文將行業平均的公益性捐贈(Plndon)以及行業平均的媒體關注(Pmedia)作為工具變量分別進行兩階段回歸(2SLS),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回歸結果與前文保持一致,本文的結論具有穩健性。

表7 2SLS回歸結果
4.傾向得分匹配(PSM)。考慮到本文統計檢驗的樣本數據可能存在選擇性偏誤,采用傾向得分匹配(PSM),再進行回歸得到回歸結果如下頁表8所示。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可能存在的樣本選擇性偏誤問題后,公益性捐贈仍然促進了企業創新績效的提高,說明本文的結論具有穩健性。

表8 PSM回歸結果
本文采用2009—2018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公益性捐贈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并引入媒體關注這一外部治理因素,分析其對公益性捐贈與企業創新之間關系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公益性捐贈有利于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而媒體關注對公益性捐贈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進一步研究表明,產業競爭水平越高,公益性捐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越明顯,相應地,媒體關注對公益性捐贈提升企業創新績效的調節作用也更加顯著。
本文的政策建議如下:(1)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但企業不能只追求創新而忽略社會責任的承擔,企業也不能一味地認為創新與公益性捐贈之間是相悖的,相反,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協同性;(2)媒體作為外部監督機制,能正確引導企業進行公益性捐贈,政府及市場在管理中,需要凈化媒體環境,最大程度地行使媒體的監督作用,給公司治理帶來促進作用;(3)媒體關注是一把“雙刃劍”,給企業帶來壓力的同時也會帶來益處,要正視媒體關注的正向作用,讓媒體盡量傳播正能量,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