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心祎 金千(正高級會計師/總會計師)蘇偉(高級會計師)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江蘇南京 210029)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同時疊加新冠疫情的影響,企業所面臨的貿易政策比以往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之后,乘著經濟全球化的“東風”,我國深入參與到世界的產業分工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圖1展示了我國自2001年以來國際貿易額度占GDP比例的變化,可以看到,在2006年以前,我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逐年升高,在2006年達到最高64.48%,而在此之后,依存度逐年下降,至2019年為35.8%。盡管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有所降低,但是目前仍然維持在30%以上,因此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對企業仍具有顯著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口東道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導致我國企業的銷售市場受到限制;二是一些國家通過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我國企業產品的生產制造。相對于前者,后者的影響可能更加顯著。受益于前期全球化及貿易分工體制,我國企業深入參與到全球的產業鏈中,但是也對一些關鍵產品產生依賴,一旦對方國家執行出口限制,國內企業的生產經營將受到嚴重沖擊。出于自力更生的需要,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是否可能影響到國內企業的研發創新呢?

圖1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趨勢①世界銀行國際貿易數據平臺(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WITS)。
創新對企業保持長久生命力至關重要,在眾多注重創新的行業中,醫藥行業的創新需求有其緊迫性。一方面醫藥行業直接關系到民眾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的醫藥行業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一些高端醫藥的生產仍舊依賴國外企業,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率升高的背景下,這種局面亟需得到改變。然而,創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了解影響企業創新的機制,以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機制。圍繞企業創新,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研究(江軒宇等,2017;郝項超等,2018;郭進,2019;Kim and Valentine,2020;Huang et al.,2021)。但是,目前對于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還鮮有探討?;谝陨戏治?,本文針對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如何影響醫藥行業研發創新展開研究。
本文發現在醫藥行業中,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企業的研發投入具有顯著正向的影響,表明盡管不確定性的提升使得企業的經營環境變得更加不穩定,但是企業為保持其競爭力,會選擇加大研發投入以增強自身競爭力。相對于現有研究,本文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現有文獻主要關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鮮有研究探討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醫藥企業研發創新的影響,本文對此展開研究,在理論層面厘清了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醫藥企業研發創新的影響機理,拓寬了相關研究廣度。第二,本文在實證層面上證實了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國內企業的正面影響,并展示了企業有效應對貿易風險的可行路徑,為企業的具體實踐提供了借鑒。
貿易政策是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當前有關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研究不多,但是圍繞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研究已有不少。如Gulen and Ion(2015)研究發現當經濟政策不穩定性提升后,企業為了規避風險,其投資額度會顯著下降,饒品貴等(2017)也有類似的發現,并進一步發現由于企業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更加關注經濟因素,投資效率會提升。劉志遠等(2017)從風險承擔的角度出發,發現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較高時,企業會加大風險承擔水平,尋求更多的機遇,并且這種機遇尋求效應主要存在于非國有企業中,而在國有企業中不明顯。除了投資外,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會導致企業加大稅收規避行為,并且在稅收征管強度較低的地區,這一關系更加顯著(陳德球等,2016)。
相對于宏觀的經濟政策,貿易政策更加有針對性,其不確定性對企業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前文已述,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國外市場與供應的不穩定,依賴國外市場或供應的企業面臨著更大的風險。但這也會推動這些企業“自力更生”,主動尋求市場與供應的多元化、本地化。并且,這種逆境的激勵不止于直接遭受影響的企業,還會形成外溢效應,非直接遭受貿易政策限制的企業也會意識到這一風險,進而采取相應措施未雨綢繆,加大創新顯然是企業可能的應對措施之一。
本文認為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會對醫藥企業的研發創新產生正向影響,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會迫使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醫藥行業屬于高新技術領域,醫藥產品的生產經營需要經歷研究開發、臨床研究、臨床試驗、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目前國內一些生產藥品的重要設備儀器仍嚴重依賴進口,費用高昂。隨著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升高,醫藥企業可能面臨無法購買專用儀器的局面,迫使企業不得不加大研發投入。同時,為了規避其他國家的專利糾紛并保障企業的權益,企業也需要加大創新,提升專利數量,以構建自身的技術“護城河”,有助于企業在受到貿易針對后仍然可以有效地組織生產并保持市場份額。第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為醫藥企業的創新提供了更好的國內生態體系。創新是高風險的投資活動,一方面創新可能會失敗,另一方面可能面臨研發出來的產品沒有市場、難以覆蓋研發成本的風險。由于先發優勢,國外的產品已較為成熟,且經過市場檢驗,國內消費者可能更傾向于購買這些產品,國內新產品則面臨難以銷售的境地,因此國內企業不愿意投入資金進行研發。隨著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增強,國內消費者為了降低對國外產品的依賴,避免在關鍵時刻被斷供,會更加青睞國內產品,這將有助于形成國內企業內部經濟循環的生態體系,從而推動國內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第三,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促使政府出臺更多促進企業創新的政策。隨著貿易摩擦的加劇,我國政府深刻意識到減少對國外技術依賴的重要性,進而推出了一系列如減免稅費、加大金融扶持等政策推動企業創新,這也將有助于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谏鲜龇治?,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在其他條件相同時,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醫藥企業的研發創新具有正向影響。
本文選擇2007—2018年在我國A股上市的醫藥行業公司為分析樣本。財務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與饒品貴、徐子慧(2017)的研究類似,本文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數據來源于Steven J.Davis et al.(2019)的公開數據。在剔除缺失值后,樣本總量為1 037。為了應對極端值的影響,對所有連續變量在1%的水平上分年度進行Winsorize處理。
為驗證研究假設1,本文構建了模型(1):

其中,被解釋變量為企業研發創新RD,為了使回歸結果更加穩健,本文參考現有研究(江軒宇等,2017;郝項超等,2018;胡珺等,2020;Huang et al.,2021),采用研發投入自然對數(LNRD)、研發投入與總資產的比值(RD2ASS)、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的比值(RD2SALE)三個變量作為研發創新的代理變量。解釋變量為貿易政策不確定性(TPU),Steven J.Davis et al.(2019)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我國兩大權威報紙《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進行文本分析,然后統計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相關的詞語頻率得到。本文關心的是TPU的系數β,其反映了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研發創新的影響。
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本文在回歸模型中加入控制變量,包括反映企業特征的變量,如公司規模(Size)、財務杠桿(LEV)、總資產收益率(ROA)、托賓Q值(Q)、營業收入增長率(Growth);反映公司治理的變量,如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SHRCR)、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INS)、總經理和董事長兩職合一(CEOD)和市場化程度(Mark)。同時,為了控制年份固定效應,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年份虛擬變量。指標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表2報告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企業研發創新的三個變量LNRD、RD2ASS、RD2SALE的均值分別為13.2、0.015、0.029,反映出當期國內醫藥行業的研發投入平均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樣本公司間的差別較大,可以看到有企業將營業收入的21%投入研究,也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研發投入為0。貿易政策不確定性TPU的均值為1.415,標準差達到1.42,意味著其變化程度較高,圖2也展示了這一點,在2016年以前,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維持在1左右,但在之后急劇上升,并在2018年達到最高。其他變量中,LEV的均值為0.366,最小值為0.059,說明醫藥行業總體而言負債比例并不高;ROA的均值為0.077,最小值為-0.297,最大值達到0.265,意味著醫藥企業的平均盈利水平并不高,但是企業之間差別較大;INS的均值為0.071,最大值為0.276,可以看出醫藥行業并不受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其平均持股比例并不高。從描述性統計分析的結果來看,各主要變量的分布正常,與其他文獻結果較為類似。

表2 描述性統計分析

圖2 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年度變化
采用模型(1)的回歸檢驗結果報告于下頁表3中。可以看到,TPU在被解釋變量為LNRD、RD2ASS和RD2SALE時的回歸系數分別為2.308、0.005、0.009,t值分別為 13、10.30、9.39,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并且,TPU每增長一個標準差,三個創新變量分別增長25%、47%、44%,具有經濟顯著性,上述結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影響的條件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醫藥企業的研發創新具有顯著正向的影響,假設1得到驗證。其他變量中,ROA系數也均顯著為正,表明企業盈利能力對研發創新具有推動作用。

表3 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醫藥企業研發創新影響
前文已經證實對于醫藥企業而言,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提升對其研發創新投入具有正向影響。本文進行橫截面分析,進一步探究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與研發投入之間的正向聯系如何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首先關注融資約束。研發需要大筆的投入,并且風險較高,若企業的融資約束程度較高,則可能缺乏足夠的資源投入到研發中,因此本文預期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與研發投入之間的關系在融資約束程度高的企業中較弱。其次,企業的產權性質可能也存在影響。相對于民營企業,國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有政府的隱性擔保,當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提升時,國有企業受到的沖擊較低,由此對研發的投入力度可能并不如民營企業。第三,企業獲取融資與地區金融發展程度息息相關,若金融發展程度較高,企業可以更有效地獲取資金,因此預期在金融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與醫藥企業研發投入之間的正向聯系更顯著。
針對上述推論,本文在模型(1)的基礎上通過交乘項進行驗證,結果報告于表4中。參考錢明等(2017)的研究,以SA指數作為反映融資約束程度的變量,SA值越大意味著融資約束程度越高。SOE為虛擬變量,值為1表示國有企業;Finance表示地區金融化程度,參考樊霞等(2020)的做法,若該地區金融市場化程度高于全國中位數則取值為1,否則為0。從表4中可以看到,TPU*SA、TPU*SOE的系數均顯著為負,意味著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與研發投入之間的正向關系在融資約束程度較高的企業、國有企業中較弱;TPU*Finance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地區金融市場化程度越高,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與研發投入之間的正向聯系越顯著。前述推論得到證實。

表4 進一步分析
1.變換變量分析。前文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采用月度指數均值進行分析,為了降低衡量偏誤的影響,本文采用月度不確定指數的中位數作為年度指標重新進行分析,結果如下頁表5所示,回歸結果基本沒有變化。

表5 穩健性分析——變換變量
2.變換模型分析。前文采用的是混合OLS回歸,為了緩解內生性問題,進一步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控制企業的個體固定效應,以消除不隨時間變化的遺漏變量的影響。結果如下頁表6所示,可以看出,TPU的系數分別為2.632、0.005、0.007,仍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表6 穩健性分析——變換模型
隨著近年來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企業面臨著比以往更高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本文以此為出發點,探究了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醫藥企業研發創新的影響,研究發現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提升會使醫藥企業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研發。原因在于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一方面會增強企業管理層的風險意識,推動其加大創新力度來增強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國內企業的內部循環,使企業免于擔心研發成本無法取得回報。同時,本文發現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與研發投入之間的正向關系在融資約束高、國有企業中有所減弱,在金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更強。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醫藥企業研發創新的影響機理,并具有以下啟示:首先,盡管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加大了醫藥企業的經營風險,但也提供了轉型升級的良好機會,企業需要把握機會,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技術并依賴國內市場實現升級。其次,融資支持對醫藥企業的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政府應當進一步提升金融市場化程度,并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對醫藥企業給予更多支持,幫助其加大研發投入。最后,民營醫藥企業對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更敏感,也更有意愿通過加大創新力度來應對風險,但是民營企業在資源獲取方面往往存在約束,政府可以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其實現創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