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英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 北京 100070)
企業慈善捐贈是企業自愿選擇將資金或物資無償贈與他人的行為,是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鐘宏武,2007)。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保持理性并且將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的企業不應該進行捐贈,然而,在實踐中,企業慈善捐贈是十分普遍的行為。近年來,企業的慈善捐贈活動日益頻繁,慈善事業也得以推動發展,引起了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和國內外學者廣泛的研究興趣。
慈善捐贈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之一,現有文獻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慈善捐贈的動機進行研究:動機一是為了無償地幫助他人;動機二是為了獲得聲譽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動機三是為了獲得政治方面的利益(Scharfman,1994)。然而,對于企業慈善捐贈產生的經濟后果,即慈善捐贈會給企業績效或價值帶來何種作用,學者得出的結論莫衷一是。部分學者(Pava和Krausz,1996;Patten,2008)認為慈善捐贈會提高企業績效;部分學者(Boyle等,1997)認為企業慈善捐贈會有損企業績效。
針對我國企業的慈善捐贈,學者主要探討了慈善捐贈的經濟動機、經濟后果,并從制度的角度展開研究。鐘宏武(2007)認為,企業捐贈可以起到合法保護作用、傷害保險作用、間接增值作用、直接增值作用。鄭杲娉和徐永新(2011)認為,慈善捐贈一方面可以給企業帶來廣告效應或者道德資本,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構建政治關聯,為企業帶來長遠發展的空間。同樣,張敏等(2013)的研究表明,企業慈善捐贈越多,從政府手中獲得的補貼收入越多。因此,與政府建立良好的政企關系并據此獲得所需要的資源成為眾多企業的一項戰略選擇。
本文以2008—2019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檢驗慈善捐贈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產權性質、市場化程度對慈善捐贈效果的影響有何不同。
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是學者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并對此各抒己見。一部分學者認為二者呈負相關關系。一方面表現在成本方面。企業以現金、產品或服務等方式進行慈善捐贈會增加生產成本,如果設立專業管理部門會增加人力資源成本,這對企業來說是大量資源流失的表現(鄭杲娉和徐永新,2011),如果高昂的成本得不到更多的利潤去彌補,就會產生負向影響。另一方面表現為代理問題。Boatsman和Gupta(1996)研究認為,企業的慈善捐贈可能存在委托代理問題。公司的目標本該是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而由于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管理層可能不顧及股東利益,利用公司的資源去進行慈善捐贈(Friedman,1970),由此獲取自己的良好聲譽。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慈善捐贈并不是正向或負向地影響企業績效,二者之間的關系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Seifert等(2003)認為慈善捐贈沒有顯著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不管采用何種指標衡量企業績效都不能得出二者之間存在相關性關系的結論。
在已有文獻中,大多數學者認為慈善捐贈對企業績效會產生正向影響,并通過資源依賴理論和信號傳遞理論解釋二者之間的關系。Peteraf(1993)基于資源依賴理論,認為擁有較多優質資源的企業可以在行業中獲得競爭優勢,提高競爭能力。一方面,善意之舉能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吸引客戶、員工、社區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認同,以此來獲取生產和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使企業在行業角逐中取得優勢(鐘宏武,2007)。另一方面,政府手中掌握著許多關鍵資源的分配權(李增福等,2016),良好的政企關系可以幫助企業在投資招標、信用貸款、稅收減免等方面取得優勢地位。基于信號傳遞理論,一方面,顧雷雷和歐陽文靜(2017)研究認為,企業進行慈善捐贈會向利益相關者傳達企業實力雄厚的信號,提高其知名度和可信度。同時,企業進行慈善捐贈具有廣告營銷效應,會向消費者釋放本企業是值得信賴的信號,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就會有更多顧客購買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由此擴大市場占有率,提升企業績效。另一方面,Turban和Greening(1997)提出招聘-捐贈模型:企業做了好事會提升企業形象,作為企業的員工能夠體會到優渥感,會更加賣力工作,同時,慈善捐贈可以向社會傳遞企業實力和價值取向等重要信息,更容易吸納高端人才。吳良海等(2021)的研究結果表明,公益性捐贈與企業價值正相關。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在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市場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仍然可以通過發展戰略和行業政策影響商業機會,而且各級政府還擁有分配關鍵資源的權力,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影響。鐘宏武(2007)認為,企業進行慈善捐贈的行為一部分是出于政治尋租動機。一方面,國有企業和政府之間存在天然的聯系,從政府部門獲得商業準入、項目審批、財政補貼等優惠不需要通過慈善捐贈的方式。另一方面,非國有企業往往將慈善捐贈作為一種手段,期望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最大化企業利益,是出于利己主義的動機。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2:
H2:相比于國有企業,在非國有企業中,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的正相關關系更為顯著。
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樊綱等,2011),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也大有不同。參考張敏等(2013)的研究,本文使用市場化程度高低來反映地方政府的干預程度。一方面,在市場化程度較高地區,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較低,企業更多地依賴市場來獲取資源和信息。另一方面,在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相對較高,那么取得政府支持的企業可以在本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因此,與市場化程度較高地區相比,在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慈善捐贈對企業績效的提升作用更明顯。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3:
H3:相比于地區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在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的企業中,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的正相關關系更為顯著。
本文選取2008—2019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并按照以下標準篩選樣本:(1)剔除ST、*ST和PT等特殊公司;(2)剔除金融類上市公司;(3)剔除數據缺失公司;(4)剔除資產、所有者權益小于等于0的公司;(5)為消除異常值的影響,本文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上下1%的Winsorize處理。最終獲得28 103個樣本觀測值。相關數據來源情況如下:(1)財務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2)市場化程度數據來自樊綱等(2011)編著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各省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度報告》。
1.被解釋變量。在梳理國內外文獻之后,本文發現不少學者通常使用兩類指標來衡量企業績效,即市場類指標和會計類指標。為了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和效益,本文使用總資產凈利率(ROA)和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企業績效的代理變量。
2.解釋變量。解釋變量為慈善捐贈don,本文選用國泰安數據庫公司研究系列中的社會捐贈額,對缺失的數據,從企業社會責任中國網、新浪財經和巨潮網等專業網站進行相應的收集和補充。參考戴亦一等(2014)的研究,本文選用社會捐贈額加1后取自然對數衡量企業的捐贈規模。
3.控制變量。綜合以往相關文獻,選取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企業成長性(Grow)、上市年限(Age)和股權集中度(Top1)等控制變量,同時控制行業因素(Ind)和年度因素(Year)。
4.分組標準。
產權性質:根據國泰安數據庫中股權性質類別,將國企劃入“國有企業”組,其他企業劃入“非國有企業”組。
市場化程度:本文根據樊綱等(2011)市場化進程總得分,將位于各年該得分中位數以下的樣本劃入“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組,否則劃入“市場化程度較高地區”組。

表1 變量定義
為了檢驗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本文建立回歸模型(1):

為了考察產權性質對慈善捐贈與企業業績關系的影響,引入企業性質Own與慈善捐贈don的交互項,建立回歸模型(2):

為了考察市場化程度對慈善捐贈與企業業績關系的影響,引入市場化程度Market與慈善捐贈don的交互項,建立回歸模型(3):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自變量慈善捐贈(don)的最大值為7.601,最小值是0.000,標準差為1.756,說明樣本企業慈善捐贈情況在企業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存在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企業文化的多樣性、盈利能力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因變量總資產凈利率(ROA)的平均值較低,為0.036,表明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尚需提高;標準差并非很大,說明樣本企業之間的績效水平相差不多。

表2 描述性統計
1.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為了確定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本文在全樣本中使用模型(1)進行回歸分析。假設1的實證結果見下頁表3列(1)。在全樣本中,慈善捐贈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在1%水平上顯著且正向,R為0.252,說明慈善捐贈行為有助于提高企業績效,假設1得到驗證。此外,企業規模的回歸系數為正且顯著,說明資產規模越大,績效表現越好。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績效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表明資產負債率越高,企業財務風險越大,績效越差。
2.產權性質對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影響。考慮到企業將慈善捐贈作為一種戰略選擇,以此獲取更多的生產經營合法性和優惠待遇,而國有企業與政府之間具有天然的密切聯系,更容易獲得政府的政策傾斜和關鍵資源支持,本文預期非國有企業通過慈善捐贈會獲得更多資源,由此對企業績效產生更大的提升作用。鑒于此,本文根據模型(2),研究產權性質對二者關系的影響,實證結果見下頁表3列(2)。在加入交互項之后,R增加0.002,don與Own交互項回歸系數為-0.003,p值小于0.01,表明企業性質對二者關系起到顯著負向調節作用。假設2得以驗證。

表3 回歸結果
3.市場化程度對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影響。地區市場化程度代表了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和市場發揮作用的程度,在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地區,政府對企業的干預程度更高,而且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小。因此,企業慈善捐贈往往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資源優勢,對企業績效的提升作用顯著。基于此,本文根據模型(3),研究市場化程度對二者關系的影響,實證結果見表3列(3)。在加入交互項之后,R增加0.001,don與Market交互項回歸系數為0.001,p值小于0.01,表明正向調節的是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也就是說相比于市場化程度較高地區,在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慈善捐贈對企業績效的提升作用更大。驗證了假設3。
首先,為了深入檢驗上文得到的結論,減少測量偏差對研究結果產生的影響,接下來使用ROA(B)和ROE作為企業績效的代理變量,將其代入模型(1)—(3)得到以下結果。由表4可知,得出的結論與上文一致。

表4 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
其次,為了緩解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之間因反向因果關系而產生的內生性問題,本文使用未來一期總資產收益率ROA衡量企業績效,自變量和控制變量使用當期數值做回歸分析,實證結果見上頁表5。回歸結果與前文結論一致。

表5 ROAf回歸結果
本文使用2008—2019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樣本檢驗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出以下結論:(1)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企業慈善捐贈加深了與利益相關者(供應商、政府、消費者等)的利益關聯,更容易得到政府資源和消費者信任,為獲取信息或資源提供便利,從而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影響。(2)相比于國有企業,在非國有企業中,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的正相關關系更顯著。在我國,政府在經濟運行中對資源分配有較大的控制權,通過慈善捐贈與政府建立良好的政企關系可以讓企業占據更多資源優勢,有助于提高企業績效。(3)相比于地區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在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的企業中,慈善捐贈對企業績效的提升效果更明顯。在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更高,企業的生存發展對政府的依賴程度更大,政府給予的寶貴資源有助于企業在本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慈善捐贈行為會給企業帶來價值的增加,并受到政府、消費者等各方的廣泛關注,其管理問題也需要多加重視。對于管理者來說,必須提高慈善捐贈意識,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完整的管理機制和體系,有效發揮慈善捐贈的作用。對于政府來說,需要對范圍、種類、披露內容和方式制定詳細的規定,同時加強指導和監督,為慈善事業營造積極健康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