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松
(淄博市淄川區醫院耳鼻喉科,山東淄博 255100)
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是臨床上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以鼻塞、流涕、頭痛、面部疼痛及嗅覺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學習、工作,還可能會加重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癥狀[1]。目前,臨床中以鼻竇內鏡手術為治療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的有效措施,其療效與安全性獲得了醫患的一致認可。然而,有研究指出,相較于傳統手術,鼻竇內鏡手術存在炎癥消失時間長、復發率高、復發率隨著術后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等不足。雖然在術后連續使用糖皮質激素等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復發情況的發生,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現鼻息肉復發,不利于患者后期的恢復[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鏡術后鼻息肉復發的危險因素,以為臨床防治術后鼻息肉復發提供一定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于淄博市淄川區醫院接受鼻內鏡手術治療的400例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復發情況,將80例鼻息肉復發患者納入復發組,將320例鼻息肉未復發患者納入未復發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體見表1。本研究經淄博市淄川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鼻竇黏膜明確存在炎癥病變者;②成功完成鼻內鏡手術治療者;③首次接受鼻部手術者。排除標準:①術前30 d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者;②合并全身系統性慢性病者;③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④既往有鼻內鏡手術史者;⑤合并阿司匹林三聯征者。
1.2 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術前3 d接受鼻竇CT檢查,采用病變范圍(Lund-Mackay)評分[4]法進行分級評價,單側總分12分,雙側總分24分,分數越高,則提示患者鼻竇情況越差。根據鼻內鏡顯示,采用鼻內鏡檢查(Davos)評分法[5]評估鼻息肉情況,單側總分3分,雙側總分6分,分數越高,則提示患者鼻息肉情況越嚴重。術中留取部分切除的鼻息肉組織,所有標本厚度均為5 μm,由2名病理科醫生采用盲法閱讀任意10個高倍視野(HPF)計數炎性細胞,包括嗜酸性粒細胞(EOS)、中性粒細胞(NEU)、淋巴細胞,并計算上述指標占炎性細胞的百分比。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得到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生化指標,包括嗜酸性陽離子蛋白(ECP)、髓過氧化物酶(MPO)、γ-干擾素(IFN-γ)、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5(IL-5)、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17(IL-17)水平,并計算ECP/MPO比值。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單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病程、Lund-Mackay評分、Davos評分、鼻息肉EOS計數、鼻息肉EOS占炎性細胞的百分比、鼻息肉NEU計數、鼻息肉NEU占炎性細胞的百分比、鼻息肉淋巴細胞計數、鼻息肉淋巴細胞占炎性細胞的百分比、血ECP/血 MPO 比 值、IFN-γ、IL-1β、IL-5、IL-8、IL-17、術后鼻腔粘連、吸煙、飲酒、術后感染等)。②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對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再次進行比較,并篩選出影響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鏡術后鼻息肉復發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鏡術后鼻息肉復發的因素。
2.1 影響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行鼻內鏡患者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復發組與未復發組患者在吸煙、術后感染、Lund-Mackay評分、Davos評分、EOS計數及其占炎性細胞的百分比、ECP/MPO比值、IL-5、IL-8、IL-17等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鏡術后鼻息肉復發的單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吸煙,術后感染,鼻息肉EOS計數及其占炎性細胞的百分比高,血IL-5、血IL-8、血IL-17水平高均為影響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鏡術后鼻息肉復發的危險因素(OR=2.046、2.328、2.085、2.106、2.408、1.153、1.047,均P<0.05),見表2。

表2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慢性鼻-鼻竇炎屬于鼻腔的一種炎癥性疾病,極易并發鼻息肉。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具有創傷小、手術視野清晰、病灶清除徹底等優勢。但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發病涉及多個層面的病理生理機制,其復雜的免疫學機制造成臨床治療難度進一步增大,繼而對手術及藥物治療的效果產生影響[6]。因此,在鼻內鏡手術治療后,患者仍有較高的復發風險。
本研究中單因素結果顯示:復發組與未復發組患者在吸煙、術后感染、Lund-Mackay、Davos評分、鼻息肉EOS計數及其占炎性細胞的百分比、血ECP/血MPO比值、血IL-5、血IL-8、血IL-17等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上述因素均是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鏡術后鼻息肉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香煙燃燒期間,可產生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對鼻腔黏膜的防御功能造成破壞;同時,受鼻內鏡手術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若患者持續地吸煙,可加重機體炎癥反應,出現鼻黏膜水腫,造成鼻息肉復發[7]。對此,護理人員可為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行鼻內鏡患者提供健康宣教,督促其戒煙,且避免被動吸煙,減少與有害氣體的接觸。術后感染可通過刺激鼻黏膜上皮細胞分泌炎性介質,增強鼻腔分泌物分泌,鼻腔在受到刺激后鼻黏膜發生水腫,誘發鼻息肉復發[8]。因此,在鼻內鏡術后應為患者提供有效護理,通過清潔鼻腔、應用抗生素以避免術后感染。EOS屬于炎性細胞,IL-5、IL-8屬于炎性因子,EOS計數及其占炎性細胞的百分比升高可促進腺體分泌,擴張鼻腔黏膜血管,造成炎癥聚集,此外,EOS濃度高的患者更易發生過敏性鼻炎,導致竇口縮窄閉合,增加復發風險;IL-5水平升高可誘導EOS前體細胞的增殖、分化,延長EOS細胞的生存時間,進而加重鼻腔黏膜的炎性浸潤程度及黏膜損傷;IL-8是多功能的強效促炎因子,能夠激活全血中性粒細胞,刺激鼻腔黏膜,激活全血中性粒細胞并誘導其聚集,加重局部炎癥反應;IL-17能夠介導趨化因子生長,加速纖維細胞生長,誘導組織重塑,促進復發[9]。基于上述原因,可在術前檢測患者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并予以患者抗炎類藥物,待其水平有所恢復后再進行手術,避免因其水平過高導致的術后炎癥加重,降低鼻息肉復發。
綜上所述,吸煙,術后感染,EOS計數及其占炎性細胞的百分比高,IL-5、IL-8、IL-17水平高均為影響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行鼻內鏡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臨床中應重視上述因素,及時評估并予以干預措施,以改善預后。但影響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行鼻內鏡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較多,而本研究納入研究對象有限,難以涵蓋全部因素,臨床中可通過增加樣本量開展多中心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