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寶
(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外科,山東淄博 255100)
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疾病,其發病原因主要在于患者腹股溝區肌層薄弱、腹橫筋膜缺損及腹內壓增高,對于腹股溝區肌層薄弱或腹橫筋膜缺損的人群,便秘、咳嗽等可導致腹內壓力升高,容易導致腹股溝疝的發生。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是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方法,具有創傷小、手術操作簡單、患者術后恢復快的優點,目前已經成為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療法[1]。慢性疼痛是腹股溝疝患者經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后的主要并發癥,可能會間接導致患者感染、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2-3],而目前臨床關于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相關影響因素尚未完全明確。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分析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相關影響因素,為臨床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預防提供參考和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9月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收治的225例行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術后發生慢性疼痛發生情況將其分為疼痛組(25例,疼痛時間持續3個月及以上)和未疼痛組(200例,疼痛時間持續未超過3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詳細見表1。本研究經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2年版)》[4]中腹股溝疝的相關標準(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塊)者;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均經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者;④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①絞窄性疝或嵌頓疝者;②合并有腹股溝區腫瘤或外傷者;③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⑤合并有引起腹股溝區疼痛的疾病(部分泌尿生殖系及腰椎病變)者。
1.2 分析方法 ①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情況及其單因素。統計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情況。根據患者臨床資料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疾病種類、病變位置、疾病類型、是否為再次手術、術前是否疼痛、麻醉方式、是否發生術中牽拉或損傷神經、是否發生術后切口感染、是否發生血腫、是否發生切口裂開、是否發生補片感染情況進行統計。②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危險因素。將單因素分析有差異的結果納入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計數資料使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情況及其單因素分析 發生情況:225例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術后共25例發生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發生率為11.11%。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疼痛組與未疼痛組年齡、BMI、病變位置、再次手術、術前疼痛、麻醉方式、術中牽拉或損傷神經、術后切口感染、血腫、切口裂開、補片感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情況及其單因素分析[例(%)]
2.2 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有差異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將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24 kg/m2、術前疼痛、麻醉方式為局部浸潤麻醉、術中牽拉或損傷神經、術后切口感染均為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2.672、2.192、2.467、2.445、3.080, 均P<0.05),見表2。

表2 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腹股溝疝是指患者腹股溝區肌肉組織薄弱或缺損導致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其發病率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而增長。無張力疝修補術是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首選方式,但術后患者慢性疼痛是常見但無法忽視的并發癥。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其術后疼痛一般不會超過7 d。慢性疼痛是指腹股溝疝患者經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后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并且疼痛可能會超出手術區域。慢性疼痛雖不至于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響,但可對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持續性的影響,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目前臨床已經將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后疼痛管理作為臨床研究重點內容[5-6]。本研究結果顯示,225例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術后共25例發生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發生率為11.11%,這與王波等[7]臨床相關研究結果接近,說明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率較高。因此,通過分析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對于預防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BMI≥24kg/m2、術前疼痛、麻醉方式為局部浸潤麻醉、術中牽拉或損傷神經、術后切口感染均為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BMI較高的患者腹股溝管相對狹窄,同時腹壁皮下脂肪多,患者經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期間補片放置不平,術后補片容易皺縮,患者術后異物感加重可能導致患者發生慢性疼痛。同時,補片皺縮可能導致脂肪液化,延長切口愈合時間,增加術后患者切口感染的風險,因此會進一步增加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發生的風險[8]。對于BMI較高的腹股溝疝患者,在進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時應貼合患者疝囊大小修剪補片,避免補片過大導致術后補片皺縮,同時患者術后應避免劇烈運動引起腹股溝嚴重拉扯、影響切口愈合。術前即疼痛感較明顯的患者對疼痛敏感性較高,因此術后由于補片引起的異物感、切口愈合緩慢等均可引起患者慢性疼痛的發生。因此對于術前疼痛的腹股溝疝患者,術前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提前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疼痛情況,使得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消除顧慮而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信心及依從性,在圍術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麻醉方式為局部浸潤麻醉雖然對患者心肺功能及胃腸蠕動功能、膀胱括約肌等器官組織功能的影響較小,但其術中疼痛控制程度有限,術者在對患者肌肉進行分離時患者可能出現肌肉緊張,同時術者對患者肌肉組織的分離難以充分,因此術中視野暴露情況不佳,可能導致患者周圍神經的損傷而引起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的發生[9]。因此在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對腹股溝疝患者進行治療時,盡量采用全身麻醉,若患者對兒童或老年群體,難以耐受全身麻醉,則應酌情增加局部麻醉的麻醉深度和時間,同時術者在施術時應保證視野充分暴露,降低術中損傷周圍神經的風險。腹股溝周圍神經分布包括生殖股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在對腹股溝疝患者進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時神經被補片擠壓或縫合線結扎、神經瘤的形成及部分或完全的神經切斷均容易引起患者上述神經損傷而引起患者陰囊、陰莖或大陰唇、大腿內側和前表面及恥骨中線上方、臀部等部位疼痛,同時術后補片引起的異物反應可能導致患者補片及周圍組織的慢性持續炎癥而促進纖維性融合、瘢痕組織甚至網塞移位,累及周圍神經而導致神經損傷,引發患者術后慢性疼痛[10]。因此在對腹股溝疝患者進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過程中,應正確識別并保護疝囊周圍神經組織。并精細操作,避免術中鈍性分離組織,修補完畢后妥善止血,預防對患者神經損傷而引起術后慢性疼痛的發生。術后切口感染引起腹股溝疝患者無張力疝修補術后慢性疼痛發生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加重患者局部炎癥反應,累及患者病灶處周圍神經,引發患者術后慢性疼痛[11]。因此術中應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手術操作需要熟練精細,同時術后需要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患者發生感染,進而降低患者術后切口感染引起慢性疼痛發生的風險。
綜上所述,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發生的影響因素與患者BMI、是否術前疼痛、麻醉方式、是否發生術中牽拉或損傷神經、是否發生術后切口感染有關,臨床可據此改進手術方式,同時對有以上特征的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或干預,以降低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