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平,趙連霞
胃癌手術是臨床上常見的手術方式,相較于其他手術,胃癌手術對消化道的影響較大,應激較重,對病人胃腸道功能的影響也最為直接,加之病人的恐懼心理,術后害怕切口疼痛以至于床上、床下活動時間延遲,創傷、神經、內環境、腸道菌群、心理等多因素綜合作用下,病人的胃腸功能恢復滯緩,可造成病人術后營養不良。老年胃癌術后病人,機體耐受力更差,手術過程中能量消耗過度,易出現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進而引起并發癥,對病人生活質量和預后造成嚴重影響。研究顯示,科學有效的護理方式不僅可以改善老年胃癌術后病人的營養狀況,還能促進病人病情的改善。然而常規的護理方式較為單一,針對性不強,護理效果并不理想[1]。研究顯示,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促進病人術后康復[2]。因此,本研究將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應用于老年胃癌術后病人中,探討其對病人術后康復、營養狀況、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接收的80例行胃癌手術的老年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胃癌,行胃癌根治術;②年齡>60歲;③意識清楚,溝通能力正常;④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理及精神疾病者;②不能配合研究者;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④合并有其他部位疾病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病人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61~88(68.12±1.01)歲,觀察組年齡61~87(69.14±1.14)歲。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方式,術前常規宣傳教育,禁食、禁水12 h,不進行特殊的代謝準備。術后采取腸外營養支持療法,即通過靜脈輸注的方式為病人輸注脂肪乳劑和營養液,每日1次,療程為7 d。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術后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①術前:做好健康宣教,主動與病人交談,告知手術計劃,以緩解病人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取得病人合作;指導病人禁食6 h,禁水2 h,適當補充能量。②術中:應用氣管插管吸入全身麻醉,術中注意保溫和控制輸液量。③術后:早期給予病人腸內營養支持。在病人的空腸上段置入腸營養管,術后護理人員將病人推入病房后幫助病人擺正到舒適的體位,對家屬進行心理疏導。術后12 h將病人的床頭抬高30°,再經腸營養管緩慢滴注500 mL等滲鹽水,術后24 h泵入500 mL 5%葡萄糖鹽水(GNS),護理人員嚴密監測泵入速度。術后24 h給予700 mL腸內營養劑,使用恒溫加熱器對腸內營養劑進行保溫,腸內營養劑溫度應維持在37 ℃。術后24 h可酌情給予病人少量溫水濕潤口腔,每日濕潤次數不超過10次,間隔時間在1 h以上,密切關注病人腸鳴音變化,若病人腸鳴音呈現逐漸恢復的現象則可增加病人每日總飲水量,維持每日500 mL;而在病人術后3 d可根據病人的恢復情況指導病人進食少量富含蛋白質、高熱量的半流質飲食,如米湯或魚湯等。④觀察記錄:護理人員每天記錄病人營養劑輸入速度、輸入量、24 h總輸入量、輸入起止時間及癥狀相關情況,同時建立三級質量監控護理小組。護士長每日質量控制1次,護理小組組長每天質量控制2次,責任護士每次病房巡護時進行自檢。對存在的護理問題進行記錄,并進行相應反饋及處置。⑤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每天的巡視工作中采用積極樂觀的語言鼓勵病人,及時發現病人的不良情緒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1.3.1 康復指標 包括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初次進食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
1.3.2 營養狀況 采用總蛋白、白蛋白及血紅蛋白來反映病人的營養狀況。利用生化儀檢測病人總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利用血常規儀器檢測病人血紅蛋白含量。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前、干預2周后的總蛋白、白蛋白及血紅蛋白指標。
1.3.3 生活質量 通過自擬的簡明健康測量量表評價病人的生活質量[3],經驗證,該量表信效度達標,Cronbach′s α系數為0.87,分半信度系數為0.80。該量表包括精力、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健康及總體健康6個方面,每個方面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表1 兩組病人康復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總蛋白、白蛋白及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單位:g/L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胃癌手術病人往往在術前就存在消化功能問題,病人常出現營養不良狀況。老年胃癌病人合并基礎疾病多,身體抵抗力較差,營養不良可導致老年病人發生多種并發癥。胃癌術后常規給予病人腸外營養支持[4],腸外營養支持會引起病人腸黏膜萎縮、營養不良,易導致病人術后出現多種并發癥[5]。長期營養不良不利于病人預后,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6]。研究顯示,在術后恢復期對病人實施有效的護理可以促進病人術后康復,因此探索高效的護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7]。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初次進食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促進病人康復。分析原因為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是指術中在病人體內置入營養管,在病人術后胃癌功能尚未恢復之前,通過營養管輸入營養劑使病人在術后早期可以獲得營養支持[8-9]。早期腸內營養支持使病人營養得到及時補充,改善營養狀況,對病人的身體康復有積極作用[10]。早期腸內外營養支持能夠確保病人機體吸收多種營養物質,減輕負氮平衡,使得蛋白質水平在短時間內恢復至正常狀態,有效改善機體營養狀況[11]。腸外營養支持可刺激胃腸蠕動和胃腸道激素分泌,在維持營養底物的基礎上促進腸道淋巴細胞功能發揮,從而保護腸黏膜[12]。胃癌術后病人身體常處于高代謝狀態,導致腸道屏障功能降低,腸道菌群移位,易誘發感染。及時采取腸內營養支持可降低機體高分解代謝,緩解胰島素抵抗,利于增強免疫屏障功能,從而減少菌群移位,進一步促進腸道蠕動[12]。本研究采取的護理措施將病人心理、生理等多方面作為干預重點,借助健康教育使病人明確營養支持的重要性;配合心理疏導,緩解病人負性情緒,有利于提升病人的護理依從性,促進營養干預方案的實施,從而增強護理干預效果,促進病人康復[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的營養狀況指標總蛋白、白蛋白及血紅蛋白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腸內營養支持符合人體正常進食的生理特點,有利于腸黏膜細胞的增殖和保證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14],確保了營養的攝入[15]。蛋白質是反映機體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是機體免疫所需氨基酸的主要來源,充足的蛋白質供應可促進免疫細胞生成,解除術后免疫抑制,增強抵抗力,清除炎性因子[2],減少術后并發癥。因此,機體的免疫功能越好,病人的病情恢復越快[16]。通過對病人實施必要的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在早期即迅速地為病人提供機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17],進而更好地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豐富病人體內的蛋白質含量,改善負氮平衡[1]。同時,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應用在更好地促進病人機體免疫功能恢復的同時,促進了免疫力的提升,并很好地糾正了病人體內的應激狀態,進而有效減少切口感染與腹脹等并發癥的出現[1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原因在于,首先通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滿足了病人術后對營養的需求,免疫力提高,減少了并發癥;其次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對病人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改善病人不良情緒,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這兩方面使得病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促進老年胃癌病人術后康復,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