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霜,代金剛,楊威*
《保生心鑒》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養生理論探討
王霜1,代金剛2,楊威1*
1.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北京 100700
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首見于明代鐵峰居士所撰《保生心鑒》,書中分述了每個節氣的導引方法及主治病癥,被后世廣泛流傳。研究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的養生理論,對疾病防治、養生保健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在“天人合一”理論基礎上,結合五運六氣理論與經絡學說,更加完善了導引法的理論體系。本文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個節氣的導引功法為例,從動作及原理上闡述和探討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
《保生心鑒》;二十四節氣;導引法;陳希夷;天人合一;五運六氣;經絡學說
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是按照一年二十四節氣變化及人體氣血陰陽規律而創編的一套簡單易行的導引方法,歷史悠久,相傳為唐末宋初時期著名養生家陳希夷所創,流傳至今已近千年。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古代又稱為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陳希夷二十四節氣坐功圖、陳希夷先生二十四氣坐功導引治病圖說、太清二十四氣水火聚散圖勢等[1]。明代鐵峰居士所著《保生心鑒》[2]為收錄二十四節氣導引法最早的傳世文獻。該導引法既體現了因時制宜的中醫防治原則,又體現了天地人一體的中醫思維方式。本文基于運動養生的發展簡況,研究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的時空聯系,探討其養生理論依據,以將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更好地運用到人們日常生活中,達到養生保健、祛病延年的目的。
中醫導引法是中醫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精氣神等理論指導下的一種傳統醫療保健運動,以養生、祛病為主要目的。《靈素節注類編》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天地生長化收藏之氣也。和于術數者,如按摩、導引、針砭、藥餌之類,善于調和。以卻病也”,指出導引與按摩、針砭、藥餌等并列為主要的養生治病方法。《養生要集序》中“養生大要”的第四點要“堅持導引”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3]。古代文獻對節氣導引養生的記載非常豐富,《夢溪筆談》提到“以春、秋分時,吐翕咽津,存想腹胃,則有丹砂自腹中下璀然耀日。術家以為丹藥,此中和之在人者”[4],即配合春分、秋分的鍛煉方法。春分日、秋分日的特點為晝夜均、寒暑平,此時天地陰陽平衡,配合導引鍛煉堪比“丹藥”,可達人體陰陽協調。《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有云,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強調節氣養生,將節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的陰陽消長規律結合起來進行調養。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注文“導引,謂熊頸鳥伸五禽戲等,近愈痿躄萬病,遠取長生久視也”,補充說明了導引的當前和長遠作用。中國古代醫家、養生家均十分重視導引鍛煉方法,并在日常實踐中總結經驗。
《保生心鑒》成書于1506年,為鐵峰居士在《圣賢保修通鑒》基礎上,以《禮記?月令》《素問》《靈樞經》《運氣論奧》等醫經為參考并反復論證,借鑒《活人心法》的導引圖勢,重新繪制三十二幅導引圖,編撰而成[5],書中養生理論較為詳要,圖文結合。鐵峰居士認為攝生之道有三,修養、醫藥和導引,對保養真元、修心養性較為重視[6]。
《保生心鑒》收錄“太清二十四氣水火聚散圖勢”是最早流通的二十四節氣導引術版本。“太清二十四氣水火聚散圖勢”沒有具體介紹功法的名稱,而是直接以圖示例,分析時令運氣,講述坐功修煉要與時令特點配合,強調功法的操作要點,對所治病癥進行歸納[7]。晚明時期的《遵生八箋》亦刊載了此功法,但未用“太清二十四氣水火聚散圖勢”之名,而以陳摶之名冠以功法,名為“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其功法編排方式比較零散,并將每個節氣的功法與當月其他的養生方式一起描述。《三才圖會》《五車萬寶全書》亦刊載了這套功法。
在清代,該功法刊載于《萬壽仙書》及《萬育仙書》,以“四時坐功卻病圖訣”和“四時坐功卻病圖”為名收錄,兩書對二十四節氣坐功導引法的記載大致相同,很大程度上都沿襲了《遵生八箋》的內容[8]。在近現代,該功法收錄于《內外功圖說輯要》,名為“陳希夷先生二十四節氣導引治病圖”,對治療病證的描述更加具體。二十四節氣導引法被多部著作收錄,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改進,逐漸為人們所熟知。
“天人合一”是中醫學基本指導思想,與此相近的另一觀點為“天人相應”,兩者詞意相近,但有細微差異,兩詞均未在《黃帝內經》中直接記載。《靈樞?刺節真邪》強調“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強調“天人合一”,是把人和天地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認識,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探究生命的奧秘。而《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記載“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強調“天人相應”的含義是人要遵循自然規律。因此,《黃帝內經》中“天人相應”觀點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應用和發揮[9]。
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是對節氣養生的具體體現,是將天人合一與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時辰養生理論和方法結合起來的養生導引方法,講究身心行境合一[10]。《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到“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唯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靈素節注類編》“此舉天地氣化,表人身失養之病,以明天人合一之理”,強調隨四時以調心神符合天人合一之理。《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有“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萬物生于春,長于夏,圣人應時以養生養長,是謂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也的自然規律,人體的生命活動也應遵循時令的變化規 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調節維護人體的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的理論分支順時養生揭示了人體盛衰與季節氣候變化的關系[11]。順時變化調攝人體,才可陰平陽秘,五臟調和,氣血順暢。《黃帝內經太素?調陰陽》“陰陽分為四時和氣,人之縱志不順四時和氣攝生,為風寒雨濕邪氣傷也。此順三氣養生,壽之本也”,說明了順時養生的重要性。《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云:“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欲成為“真人”,需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使之與時間、空間等同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保生心鑒》的學術思想是按照時令保養,將五運六氣與導引功法結合起來。書中記載了五運六氣樞要圖、六十年紀運圖、主氣圖、客氣圖等運氣相關的七幅圖。其后以“太清二十四氣水火聚散圖”為主體,按照二十四節氣順序,每一節氣列其運氣,后列導引法,并有配圖,最后列主治功效。可以看出鐵峰居士對運氣理論重在實踐應用。
五運六氣理論是以陰陽、五行、干支等為綱目,研究天時氣候變化規律,用以闡釋自然、生命與疾病的時間規律的中醫理論。五運六氣學說首見于唐代王冰補注的《素問》七篇大論。不同時間的天地人的變化規律可以通過對五運六氣格局的推演被預知,氣候變化特點、人體臟腑盛衰,以及疾病病因、病機、病癥、治則相關聯[12]。五運六氣臨床治則主要是以歲運而同病異治、以六氣而定虛實、以生辰稟賦而因人制宜[13]。運用運氣學說,推演具體物候、氣候,再結合各類人的體質、偏好、飲食等制定相應的因時制宜方法,調整起居活動,以求養生。中醫運動養生主要包括2個方面:不過度重復勞作,正確方式認真鍛煉。《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有“不妄作勞”和“形勞而不倦”,《素問?宣明五氣篇》提出“五勞所傷”,凡事不宜太過,體現了五運六氣求平和的精髓。需根據人的體質,在合適的環境條件下進行適當的運動[14]。
二十四節氣導引法遵循每年常規的氣候變化來習練,依主時之氣,調整人體陰陽平衡,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保生心鑒》記載二十四節氣導引法,每節功法的首句固定搭配是節令、主何氣、時配何經脈,如“春分二月中,運主少陰二氣,月令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時配手陽明大腸燥金”。在二十四節氣導引法中,以4個節氣為1個單位,二十四節氣分屬六氣,并適配十二經脈。五運六氣初之氣的起始時間有“立春說”和“大寒說”的爭議[15],《保生心鑒》關于大寒功法的記載是“大寒十二月中,運主厥陰初氣”,由此看來,鐵峰居士以大寒作為初之氣的起始時間。此處“運主……氣”,是指五運六氣理論中的“主氣”。主氣是每年6個時段的正常氣候變化,用以測氣候之常[16]。
每個節氣使用的功法需配合六氣變化和經絡作用加以引導,加強人體內外環境的聯系,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靈樞?經脈》言“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說明經絡具有聯系人體內外、運行氣血、抵御病邪的作用。在二十四節氣導引法中,每個節氣導引法適配十二經脈之一,十二經脈與月令相應,四時氣候變化差異,人體也存在陰陽轉變。《靈樞?五亂》云“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明確指出十二經脈必須與十二月對應才能“順之而治”,二十四節氣導引術即是《黃帝內經》十二月適配十二經脈理論的應用。
《保生心鑒·經絡配四時圖》記載,每個主氣與3條經絡相配進行鍛煉,其經絡配四時圖記載“天時十二月,人身十二經,地支十二位。手經絡應天,足經絡應地”,可以看出經絡的時間配伍規律與二十四節氣和主氣相關。清代黃元御《四圣心源?六氣解》則是根據同名手足經絡與主氣進行適配。兩者經絡適配主氣規律有異(見表1),由此看出將十二月與十二經絡對應的理論是鐵峰居士對經絡理論的獨特發揮,與傳統的經絡配時、運氣學說的經絡適配等屬不同的理論范疇。
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個節氣的導引法是當季最有代表性的導引法,立春導引法是從頭開始,立夏導引法以腿、腳鍛煉為主,立秋導引法以胸、腹鍛煉為主,立冬導引法以手臂的動作為主,這些導引法的重點也是當季導引法的重點。

表1 《保生心鑒?經絡配四時圖》與《四圣心源?六氣解》經絡適配六氣比較
《保生心鑒》曰:“立春正月節,運主厥陰初氣。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時配手少陽三焦相火。坐功:宜每日子丑時,疊手按髀,轉身拗頸,左右聳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治病:風氣積滯,頸項痛,耳后、肩臑痛,背痛,肘臂諸痛。”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處于初之氣厥陰風木。立春之后,氣溫和降雨均有上升,此時東風送暖,蟄居的蟲子開始慢慢蘇醒,河里的冰開始融化,魚兒開始浮于水面。立春疊掌按髀式,通過聳肩向上與兩掌按髀向下的動作,使身體上下對拔拉伸,此式可以使氣血處于上升的狀態。立春時節陽氣始升,從頭開始,而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末端,向上走手腕背側,到達上臂外側行至肩部,進入缺盆部,其支脈繼續向上入頭面部。這一導勢配合手少陽三焦經的循行,可以疏通、調節或強化手少陽三焦經,有利于手厥陰心包經之氣由胸出手,與手少陽三焦經之氣交會、運行,進而促使手少陽三焦經之氣由手走頭,使人體陽氣向上暢達,調和氣血,增強體質。
《保生心鑒》曰:“立夏四月節,運主少陰一氣。月令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時配手厥陰心包絡風木。坐功:每日以寅卯時,閉息,瞑目,反換兩手,抑掣兩膝,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治病:風濕留滯,經絡腫痛,臂肘攣急,腋腫,手心熱,喜笑不休,雜癥。”
立夏處于二之氣少陰君火。立夏之后,陽氣逐漸增長,陰氣逐漸消散。此時螻蟈開始聒噪鳴叫,蚯蚓從濕潤的泥土里鉆出,王瓜的枝蔓開始迅速攀爬生長。立夏足運太極式,用足來描劃太極的動作,以足尖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轉動劃圓,形如描太極圈。立夏雖處于二之氣少陰君火,此時陽長陰消,為了平衡陰陽,根據陰陽理論,手在上為陽,腳在下為陰,習練側重于在腿腳,正是體現了補腎養心、以水濟火、陽中練陰、陰中練陽的理論和方法。且足部是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交匯之處,足踝部位又是奇經八脈中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起始之處,足踝部做內旋、外展運動能夠使足部血脈關竅得到鍛煉,促進心主血脈的功能。
《保生心鑒》曰:“立秋七月節,運主太陰四氣。月令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時配足少陽膽相火。行功:每日丑寅時,正坐,兩手托,縮體閉息,聳身上踴,凡七八度,叩齒、吐納、咽液。治病:補虛益損,去腰腎積氣,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面塵,體無澤,足外熱,頭痛,頜痛,目銳眥痛,缺盆腫痛,腋下腫,汗出,振寒,馬刀俠癭,結核。”
立秋處于四之氣太陰濕土。立秋之后暑去涼來,天高氣爽,逐漸由悶熱變為涼爽,是氣候由熱轉涼的重要交接時節,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為陰盛的過渡階段。此時人們會感受到涼爽的秋風,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開始鳴叫。立秋縮身拱背式,動作要點在頭頂和尾閭兩點上,但意志要始終集中在整個脊柱上,體會到脊柱前后拔伸,向上和向下呈“弓形”伸展時的感覺。脊柱和腰背向上拱起時,配合呼氣,頭及尾閭向上翹時,要配合吸氣。縮身拱背式是有利于脊柱的鍛煉方式,可有效防治頸椎、胸椎、腰椎疾病。又腰背屬陽,胸腹屬陰,任督二脈分別循行于胸腹、脊背正中,立秋縮身拱背式加強了任督二脈的氣血循行,調整陰陽平衡。
《保生心鑒》曰:“立冬十月節,運主陽明五氣,月令水始冰,地始凍,雉入水為蜃,時配足厥陰肝風木。行功:每日丑寅時,正坐,拗頸,左右顧,兩手左右托,各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治病:胸脅積滯,虛勞,邪毒,腰痛不可俯仰,嗌干,面塵,脫色,胸滿,嘔逆,飱泄,頭痛,耳無聞,頰腫,肝逆,面青,目赤腫痛,兩脅下痛引小腹,四肢滿悶,眩冒,目腫痛。”
立冬處于五之氣陽明燥金。立冬之后,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逐漸蟄伏和藏匿起來。此時,河面上開始結冰,土地開始結凍,河邊多了一些大蛤。立冬挽肘側推式,通過用手掌輕輕按撫另一手臂內側,并以手掌的溫度熨敷該處,接著向身體側前方推掌,推掌先從小指一側開始逐漸轉為掌心向前。此功法的重點在手臂,側重在手臂的習練是以心陽之氣溫煦腎陰,使心腎相交。手臂內側是手三陰經循行處,手臂內側推,加強了手三陰經脈氣血的運行。
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生心鑒》所記載的二十四節氣導引法是以一個節氣配以一套動作,并配有主治病癥和圖示,簡單實用,不僅可以養生保健、防病治病,同時可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在臨床應用方面,習練導引術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的防治有積極作用;在養生保健方面,導引法簡便易行、操作簡單,對疾病后期康復治療也有積極作用。
二十四節氣導引法來源于優秀的中華文化,兼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養生保健價值。二十四節氣導引法作為傳統導引法的重要分支,與現代時間醫學相關,是中華民族養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導引法將五運六氣學說、經絡學說及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理論相結合,以導引為手段,達到防治疾病、養生保健的目的。習練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還有助于習練者對中醫理論和中醫思維方式的理解。
[1] 魏燕利.“陳希夷二十四節氣坐功”的創編與版本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4):55-58.
[2] 鐵峰居士.保生心鑒[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11-22.
[3] 丁青艾,伍后勝.養生保健大辭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7:114.
[4] 李志庸.中國氣功史[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79.
[5] 王亞萍,年莉.明代養生學發展成就與特點[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8(4):394-397.
[6] 何本方,李樹權,胡曉昆.中國古代生活辭典[M].沈陽:沈陽出版社, 2003:1069.
[7] 郭穎.《保生心鑒》的文獻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2017.
[8] 厲逸芝.二十四節氣坐功導引法源流及基礎理論探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5.
[9] 王慶其.天人關系面面觀——從古代哲學“天人合一”到《黃帝內經》“人與天地相應”[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6(1):3-5,58.
[10] 張明亮.二十四節氣導引養生法——中醫的時間智慧[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3.
[11] 代金剛,田思瑋,張明亮,等.基于天人合一理論的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9,47(6):1-4.
[12] 楊威.五運六氣臨床思路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8):849-851.
[13] 楊威,王國為,馮茗渲.五運六氣治則治法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7,23(8):1037-1039.
[14] 楊小蝶,強堯.“五運六氣”對治未病養生方案制定的臨床指導意義[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6):274-275.
[15] 楊威.五運六氣理論的起始時刻辨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7):865-867,871.
[16] 蘇穎.五運六氣概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45.
Discussion on the Health-preserving Theory of TCM Guidance Methods of Twenty-Four Solar Terms in
WANG Shuang1, DAI Jin-gang2, YANG Wei1*
(1.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2.Experimental Research Center,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The earliest documentary records about the guidance methods of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can be found in thewritten by Jushi Tiefeng in Ming Dynasty. The book describes the guidance methods and the main diseases of each solar term, which are widely circulated by later generations. Studying the health-preserving theory of TCM guidance methods of twenty-four solar term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health preserving and inheritanc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CM guidance methods of twenty-four solar terms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 combine the five-elements motions and six climatic changes and meridian theory, which improv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guidance methods. This article took the guidance methods of the four solar terms of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and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a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and discuss the TCM guidance methods of twenty-four solar terms.
; twenty-four solar terms; guidance methods; Chen Xiyi;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five-elements motions and six climatic changes; meridian theory
王霜,代金剛,楊威.《保生心鑒》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法養生理論探討[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2,46(2): 53-57.
R212;R247.4
A
2095-5707(2022)02-0053-05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2.011

中國中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自主選題(YZ-202010、YZ-202002)
王霜,E-mail: 1505767224@qq.com
楊威,E-mail: yunqiyang@126.com
(2021-03-10)
(修回日期:2021-04-14;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