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致 劉露

這里,曾有一座煙囪,沒有人見過它“吞云吐霧”,它卻佇立在金子山山坳幾十年。
這里,曾有一個代號——“重慶市4513信箱”,一封封報平安的家書從這里飛向大江南北。
這里,曾聚集一群能人,操著不同的口音,擔著同一份使命,“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
這里,就是坐落在涪陵區白濤街道金子山腹地的816工程遺址。
而今,為了向更多人講述好“816”的故事,讓人們身臨其境體悟其蘊藏的三線建設精神,這個曾是國家級絕密軍事工程的軍工遺址被重新包裝,以816工程景區和816小鎮的新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重見天日
對景區講解員張莉萍而言,816工程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
“小時候,我們經過這里,只知道有個816洞子,里面是什么我們完全不清楚。”1986年,張莉萍的母親終于帶著她和妹妹從四川遂寧搬到涪陵白濤,與她的父親張文和團聚。
在2002年816工程解密之前,張莉萍一直以為父親是在“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公司”工作。解密之后,張莉萍才知道,816工程滿載著父輩們的心血。
時間撥回1966年,代號“816”的三線建設進洞的原子能反應堆及化學后處理工程,作為我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被批準建設。
在勘察了90多個廠址后,為滿足“靠山、分散、隱蔽、進洞”的要求,816工程被定在地質穩定、水源豐富、山高隱蔽的小鎮白濤。
來自五湖四海的技術人員、工程部隊輾轉聚在一起,擼起袖子,扛起鐵鍬,毅然轉身開山掘洞,硬是在遍布花崗巖的山體里挖出一個絕密工程。
直到1984年停建,816工程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和65%的安裝工程。816工程有18個大型洞室、130余條通道,體量之龐大,令人難以相信它是在現代化設備嚴重匱乏的境況下修筑的。
歷時18年,正是“816人”的恒心、擔當和毅力,才使得這一軍工建設史上的傳奇在烏江之畔上演。
站在816工程101工號的展廳,張莉萍看著墻上的老照片感慨萬千:“與大部分游客一樣,我第一次進來參觀816工程時也被它的宏偉震撼到了,這么大的工程,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建出來了,它值得被更多人了解!”
2009年,816工程被認定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首次對外部分開放。兩次升級打造后,816工程景區最終于2016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
對從景區開放之日起就在這里任講解員的張莉萍而言,“816”也是一個有感情的文化符號,是重慶打出去、靚起來的工業遺產品牌,是讓人們反復體悟的精神所在。
穿梭在一個個洞室間,各式燈光恰到好處,深邃宏闊的空間更顯神秘,仿佛能重見當年的場景。
在這里,張莉萍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她所做的就是將故事如數家珍地分享給全國各地的人們,把“816人”“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傳揚下去。
慕名而來的游客從沒斷過,2021年816工程景區游客量超過30萬人次。
深化品牌
雖然已過立春,但白濤街道麥子坪的風依然裹著寒意。
這里曾經是816堆工機械加工廠,現在煥然成為人們假期出游的好去處——816小鎮。
816小鎮總經理李騫笑說:“當年從北邊過來的第一代‘816人’,帶來的是人才、是技術、是各地特產,但必須要說的還有西北的大風。”
此時有很多選擇。
如果想放松心靈,享受寧靜,可以去816小鎮的星光書院,坐在現代風格的超大落地玻璃窗前,倚著老倉庫厚重復古的磚墻,目光或越過星光草坪眺望山景,或收回桌前,閱讀一本好書。
如果想小憩片刻,可以去名為“山楂樹下”的民宿,原本破爛的瓦房被改造成為星空房,隨著遙控屋頂向兩側打開,藍天白云如鋪開的卷軸畫。
如果想與三線建設歷史對話,可以去816軍工陳列館,在由原堆工機械加工廠改成的陳列館內,工廠依舊,機器依舊,仿佛生產將在下一秒再次啟動,展覽的舊物、展覽板上的文字,則向人們還原著當年的砥礪歲月。
1966年,遠道而來的第一代“816人”秉持著“先生產、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窩”的理念,在白濤區域內近萬畝土地上,配套建設了取水口、堆工機械加工廠等重要項目以及功能完善的職工生活區,形成了816軍工小鎮。
隨著816工程的神秘面紗被揭去,斑駁的工廠遺址上,三線建設的印記漸漸明晰。
今天的816小鎮,還只是由原堆工機械加工廠改造而成的第一期項目,占地200畝,涵蓋40余棟老工業建筑。
816小鎮以獨特的歷史文脈、山水景致,勾畫出人文和歷史的和諧共生、城市和鄉村的共融共創美好畫面。
在第二期、第三期工程的規劃中,816小鎮將繼續充分調動當地群眾的參與性,打造成集文旅、文創、文教、康養、鄉村振興產業于一體的,承載一段時代記憶的生活小鎮。
煥發新生
入夜,站在鵝嶺公園兩江亭眺望重慶,只見燈火與星光輝映。北濱一路上,洋炮局1862文創園的燈光秀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這里本是洋炮局1862項目部遺址,破舊的工廠墻體和繁華的北濱一路形成鮮明對比。但現在,它卻是重慶年輕人熱衷于游玩打卡的地方之一。
以現存建筑和設備為基石,在保留和尊重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讓老建筑煥發新生,這個年輕活力派文創街區由此成為裝點嘉陵江畔的一道重要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