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數十億年地球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又在與地球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中不斷演化發展。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生物多樣性既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
自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由于全球化、人口激增、科技與產業革命等深層原因,人類活動給地球生態系統的循環和平衡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棲息地碎片化、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生物入侵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使生物多樣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生態系統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的風險不斷加大。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愈加明確,生物多樣性治理的緊要性愈加凸顯。
生物多樣性治理涉及人、生態和治理三個維度,與經濟、科技、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促動,內含物質與非物質、顯在與潛在、當前與長遠等多重價值,是關乎一國發展與安全的重要議題,也是全球環境治理的前沿領域,同時是增進人類福祉、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內容。
從《人類環境宣言》到《生物多樣性公約》再到“愛知目標”,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不斷推進,然而,其成果并不盡如人意,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國際談判舉步維艱、保護目標難以達成、科學認知多有欠缺等治理赤字和困境依然存在。從根本上看,由于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稟賦在空間分配上的不平衡性,使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面臨保護與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因此,治理的基本在于規范、統籌不同稟賦國家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護與使用。面對上述困境與需求,世界亟待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同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
中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復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作為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一貫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中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日臻完善、監管機制不斷加強、基礎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2021年10月11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講話,站在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明確提出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四點主張:堅持生態文明,增強建設美麗世界動力;堅持多邊主義,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保持綠色發展,培育疫后經濟高質量復蘇活力;增強責任心,提升應對環境挑戰行動力。中國在生物多樣性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理論、實踐與豐富經驗,將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制定,為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臺階不斷注入新動力。
新時代中國生物多樣性治理需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站在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高度,以尊重自然、保護優先,健全體制、統籌推進,分級落實、上下聯動,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為原則,以有效應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挑戰、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為目標。從國內角度看,應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形成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協作治理、合作共贏的機制,從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三個層次,全面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與生態安全保障、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水平與能力,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國際角度看,應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提升了全球對生物議題的關注度與認知度,全球氣候治理需要與生物多樣性治理協同發揮效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對生物多樣性治理提出具體要求。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中國如何堅持做萬物和諧美麗家園的維護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如何與國際社會攜手并進、共同努力,開啟更加公正合理、各盡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本期特別策劃聚焦“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展開多角度、多層次的探討。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