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人與人溝通和交流的主要媒介。言語行為可以表達自己豐富的思想感情并進行各種信息的交換。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言語訓練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時,我們以說為主。而與正常兒童相比,培智兒童一般詞匯少、句式簡單或完全不會說話、聽不懂話等。因此,對中重度培智兒童開展言語訓練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主要從培智兒童生活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出發,對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開展言語康復和訓練的方法進行探討和闡述。
關鍵詞:言語康復;培智兒童;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8-0031-03
引? 言
培智學校的生活語文教學不僅具備工具性,還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是向培智學生開展言語康復訓練的重要通道之一。在生活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教學,針對培智兒童的語言特點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把具體言語訓練與生活化語文教學巧妙結合,讓培智兒童習得更好的語言能力。良好的語言能力和溝通技巧是自身融入社會生活并與他人進行各種溝通和交往的前提。培智兒童大多存在言語障礙,他們的發音動作不流暢,聽覺系統先天不足,對語音進行識別或者分化的功能很弱,通常表現為發音不準確、構音難清晰、聽音上有困難、易混淆等。《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指出,生活語文著眼于生活,要針對培智兒童的語言特點,突出聽、說、讀能力的訓練,把傳授知識與缺陷補償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與社會交往的能力,為他們生活上的自理和將來適應社會打下基礎[1]。由此可以看出,對中重度智力缺陷兒童開展言語康復訓練并與生活語文教學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筆者在進行特殊教育學校生活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巧抓時機,指導重度培智兒童“發好”音
第一步,從五官動作入手開始進行訓練,對培智兒童的腦部感知能力進行刺激。首先要訓練培智兒童的聽力,這就需要教師從生活中獲取各種有趣的聲音。培智兒童要學會傾聽、接收再模仿發音,最終發好音,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在進行生活語文教學時,我校周邊農民家里傳來母雞下蛋后發出“咯-咯-咯”的叫聲。筆者抓住這個時機,讓學生保持安靜,認真聽傳來的是哪個小動物的叫聲?引導學生發出“母雞”這個詞,并指導學生模仿發“咯-咯-咯”的音。這樣生活化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開心的同時學會發音。此外,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之下,筆者經常引導學生傾聽風吹的聲音、雨落的聲音、各種蟲鳴鳥叫的聲音,指導他們對聽到的各種聲音進行分辨,同時鼓勵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各種不同聲音并進行模仿,這樣更能提升他們的發音能力。
第二步,進行各種指令的落實和生活事物的操作與實踐。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提出具體的操作要求,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踐。這對語言重度障礙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策略。比如,正在上課時,天空烏云密布,導致教室不夠明亮。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時機,及時給學生發出指令——“請××同學把燈打開”。教師在說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操作實踐。接下來,教師對學生提出相同的操作要求,然后讓其進行操作和實踐。在操作的同時,教師可以加以解說:“××把燈打開了”。這樣習得語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抓住生活中的各種時機,在訓練中不斷提高發音能力。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聽指令做起立、蹲下、走、跑、跳、爬、摸、拍、哭、笑等動作,并慢慢模仿說出動作名稱。培智兒童只有學會集中注意力傾聽,才能更好地接收語音信息,進一步理解說話人的意圖,為表達自己的意圖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和模仿說話人的口型。培智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他們的語言發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再加上發音器官的先天缺陷,他們每個人最容易模仿并且發出來的音也是不一樣的。以“鴿”這一個字為例,教師可以率先引導發出“ɡ”的音,提醒培智兒童集中注意力,認真觀看教師的嘴上動作,并觀察口型的變化,然后模仿“ɡ”的發音。隨后,教師可以讓培智兒童把一只手放在教師的嘴邊,把另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嘴邊。這樣循序漸進的訓練可以使培智兒童的發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當他無明顯意識地發出類似“ɡ”的音時,教師要立刻給予鼓勵(抱一抱、笑一笑等),讓他有意識地重復發這些音。這樣在生活語文教學中對培智兒童言語循序漸進的訓練,能夠幫助培智兒童發出較準的音。
二、指導中度培智兒童“說好”話
言語康復訓練貫穿培智生活語文一至九年級的教學課堂。對于發音較好的這部分培智兒童的言語康復,主要是訓練他們說完整的話。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時常遇到不會完整表達訴求、大哭大鬧的學生。例如,有的學生的水杯被同學拿走了,他在尋求幫助時,不會完整表述“那是我的水杯”,只會說“我的”這樣的短語。因為其不能完整表述,從而得不到有效的幫助。同樣,在課堂上,筆者也經常會遇到學生這樣的表述:
師:“圖上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呢?”
生:“做事情。”
師:“他們在做什么事情呢?”
生:“擦桌子。”
當教師要求學生盡量說一個更加完整的句子時,他們便無所適從。這時候,教師就要適時引導學生說完整的句子,如“小朋友們在做衛生。”“小朋友們在一起擦桌子、掃地。”教師在生活語文教學時,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大背景,訓練學生觀察、分辨事物的能力,逐步引導學生把各種有用的信息組織起來,說一個或者幾個完整的句子,逐漸養成一種說話要完整的習慣。
(1)圖文配對的練習。圖文配對是生活語文教學常用的手段之一,也是培智兒童進行言語康復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教師讓學生聽“蘋果”這個詞,出示新鮮的蘋果實物,再將“蘋果”圖片和實物對應起來。重復多次進行圖文配對的訓練之后,學生最終聽到“蘋果”的發音,就能迅速與圖片建立聯系并直接指出來。然后,教師出示各種不同水果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分辨,揀出有蘋果的圖片,讀出“蘋果”這個詞。以后,在生活中,學生如果再遇到蘋果的實物或者圖片,就會懂得說“蘋果”,這樣言語就上升了一個水平。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著說一說“我喜歡蘋果”“我想吃蘋果”等完整的句子……
(2)教字、詞、句。對培智兒童來說,訓練的起步階段只能從每一個單字反復開始教,如春、門、瓜、球等。他們要說得次數多,把單個字說好,才能進行兩個字甚至三個以上字連起來的組詞擴展,如春天、開門、西瓜、皮球、乒乓球、暖洋洋等。當然,組詞對言語障礙十分嚴重的學生來說,是極其困難的。他們在開始訓練時無論如何只能說一個字。這時,教師不能急于求成,否則會導致學生產生緊張和抵抗情緒。教師可以把詞語拆開,單獨發一個字的音,如“開心”拆成“開”和“心”讀,在不斷重復“開”“開”“心”“心”的發音過程中,適時將“開心”連在一起。當學生能說一些字詞后,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組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一個句子分解成幾個部分說,再連起來說,也可以在教詞后,設計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把詞擴句,如“學校”“××學校”“我在××學校”等。
(3)訓練形式的多樣化。培智兒童的語言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單獨個訓或結對子幫扶的訓練形式。多種形式的有機結合,有利于語言矯正,幫助培智兒童發準字音、說完整句,進而提升語言能力。
三、通過朗讀訓練逐步提升言語康復效果
朗讀是生活語文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手段,也是培智兒童言語康復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方法。培智兒童存在先天的生理缺陷,腦部機能的發育不健全。在生活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訓練是幫助他們把話說好的基礎。在生活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培智兒童在朗讀較為熟練的文章或段落過程中樹立起語言表達的自信心。朗讀的內容題材可以形式多樣,如國學經典內容、課文片段、古詩詞、兒歌、童謠等。其中,古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其語言精練、意境優美,富有音樂性和畫面感,尤其適合培智兒童的早期語言啟蒙。
(一)選擇合適的教材
古詩詞的內容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從培智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來看,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認識事物的具體形象和理解事物的表面性特點尤其明顯。因此,古詩誦讀素材的選擇應符合培智兒童最近發展區。在具體內容的選擇中,教師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適宜培智兒童熟讀成誦。我國古詩詞的數量如浩瀚銀河,有的淺顯易讀,有的晦澀難懂。合理地選擇適合培智兒童誦讀的經典,對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開展訓練時應選擇一些語義較為淺顯的、遣詞用字相對自然、情感豐沛易于感受的、感染力強的五言絕句,如駱賓王的《詠鵝》、孟浩然的《春曉》等,由淺入深,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
(2)直觀形象的、有音樂性和畫面感的、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如《絕句》《小池》《小兒垂釣等》等,這樣的古詩易于理解,優美的畫面感會使他們感到十分有趣,讀起來也會津津有味。
(3)具有情感的熏陶和愛的教育。古詩詞的誦讀能夠潤物細無聲地使學生受到美德的熏陶和愛的教育。如《憫農》《游子吟》等具有哲學啟蒙知識的作品,深受培智兒童的喜愛。
(4)深入培智兒童的生活圈,縮小他們與主流社會之間的“代溝”。在培智兒童身邊發生的各種事、與他們的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活動,才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如《詠鵝》,學生在農村可以經常見到鵝,易于觀察。除了親自觀察,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的優勢,下載有關鵝的圖片和視頻,做成課件,讓學生熟悉它的外形特征,模仿它的聲音和動作,然后結合淺顯易懂的詩詞進行誦讀。
(5)運用古詩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培智兒童的聽說能力比較差,說話、讀句子時常常會出現漏字、添字、重復等現象,朗讀停頓、重音、語調等難以準確掌握,個人意思難以清楚地表達。基于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古詩進行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可以選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易記的古詩進行教學。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的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跟讀。在反復的吟唱過程中,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二)利用各種時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1)經典的古詩內容相對培智兒童來說較為深奧,而他們的理解能力又十分有限。因此,選擇靈活多樣的方法是使學生對古詩產生濃厚興趣的關鍵。在實踐中,教師應不拘一格,充分融合音樂、美術及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內容,或說、或唱、或畫、或演。
(2)采用多種形式的誦讀方法。培智兒童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在誦讀,就會產生興趣,也會從一個字、一個句、甚至整篇跟著一起讀。教師可以誦讀作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語感,樹立他們的信心,逐步對他們進行言語的康復。
(3)采用教師與家長聯合引導訓練誦讀模式。培智兒童在家的時間比較長,家長對培智兒童的影響和教育非常重要。培智兒童家長要學會一定的引導訓練方法,在家中不斷地引導培智兒童進行語言訓練。如筆者在進行語言訓練之前,總會向家長傳達語言康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理念,讓家長認識到學習語言的緊迫感、時間性和連續性,讓其明白學習語言從學、說到正確運用是有連續性的。
結 語
總之,言語康復訓練是對培智兒童進行生活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不僅要在生活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訓練,還要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在實際交往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進行有效訓練。只有如此,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劉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祖珊珊(1986.8-),女,福建順昌人,任教于順昌特殊教育學校,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