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岳

實施農田托管,是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某一環節或全部環節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實施農田托管,當好為農服務“田管家”,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牽住了農村發展的“牛鼻子”,抓住了農民群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關注的熱點難點,是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農田托管區別于土地流轉,是以規模化服務帶動規模化經營的路徑創新,是盤活土地資源的靈活體系創新,是農村治理體系的制度供給創新,是驅動鄉村振興新“引擎”、優化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更是實現農村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一、實施農田托管的重要意義
實施農田托管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根本要求。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一系列新問題。一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導致農業生產缺少勞動力,急需新型農業經營模式來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二是農業生產缺技術、盲目種植,農業生產迫切需要解決“如何種好地”的問題。“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成為農業生產最需要解決的難題。新形勢下,以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突破口,借助農田托管提供的“種、管、防、收、售”全產業鏈服務,能夠極大推動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地制宜地開展農田托管,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了強勁動力,更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實施農田托管是踐行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的重要舉措。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生產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要圍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實施農田托管。從耕地角度來看,采用統一的種子、統一的肥料、統一的農藥,用更專業的農業技術和農機進行耕種,能夠提高生產效率、有效減少肥料使用量、改良土壤質量。同時,建設高標準農田極大提升了農產品品質,保障了食品安全。從科技角度來看,實施農田托管能夠實現機械化作業和集約化種植,大大加快了科技推廣進程,提高了糧食單產,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農業效益,讓農民最終從中獲益。
實施農田托管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對廣大農村地區而言,供銷社系統覆蓋廣泛、體系完備,有利于完善農村經濟、家庭經濟、合作經濟、國有經濟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經濟體系。依托供銷社系統實施農田托管,能夠加快農業產業化、盤活農村資產,逐步形成分工明確、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協助政府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大對農村市場的調控力度。有利于暢通城鄉資源要素的流動及交換,進而形成城鄉統籌聯動、一體發展的格局,這正是探索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鄉村善治的有效途徑。
實施農田托管是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盼的迫切需要。適當規模化經營,能夠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解決農村人口眾多、耕地少且分散經營的狀況。因此,迫切需要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石、以聯合合作為紐帶、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服務體系。實施農田托管,能夠讓廣大農民群眾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性質、不發生土地產權重大轉變的前提下享受便利實惠的綜合服務,實現“打工種地兩不誤”,對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連云港市實施農田托管的做法與成效
連云港市供銷社系統立足農業占比重大、農業勞動人口不足的地區實際,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導下,圍繞目前農田“誰來種、怎樣種”的問題,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農民自愿、企業自主”的原則,充分發揮供銷社服務平臺作用,壯大服務規模,實現土地集中連片經營、節本增效。用現代經營模式帶動農業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順應民意、增進民祉、贏得民心、改善民生,為實現鄉村善治打下了堅實基礎。
打造“田管家”公司,創新農田托管經營方式。發揮供銷社服務平臺服務網絡功能,打造“田管家”公司。“田管家”立足“耕、種、管、收、加、貯、銷”全產業鏈,積極推動土地托管服務由主要面向新型經營主體向小農戶延伸,為小農戶生產生活提供更多個性化、精準化、便捷化服務;由主要面向平原地區大田糧食作物向其他地貌、其他作物延伸,滿足農業生產的多樣化服務需求。2021年以來,“田管家”及6個合資分公司共同打造的以農田(海田、林田)全托管、半托管為主的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共有大型農機、無人機等專業設備403臺(套),托管農林海田77.8萬畝,開展農作物飛防124萬畝(次),平均每畝為農民降本增效100余元。同時,“田管家”先后參與了灌云縣、贛榆區、高新區等三處現代農業服務中心的建設,因地制宜地開展“保姆式”全托管、“菜單式”半托管等多種形式服務,在滿足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需求的同時,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搭建了服務平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務規模經營,拓展服務網絡平臺。對一家一戶分散零星的土地統一規劃、統一技術服務,極大提高了機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土地設施利用率,不斷降低機械使用、水電設施投入、勞動力用工等生產成本,改變了過去農戶分散種植品種不統一、田間管理水平差異大的狀況,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辦起來不劃算”的事,改變了“家家地不多、戶戶各干各”的經營狀況,有力促進了服務規模經營。在服務范圍內統一經營服務,以標準化方式對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統一管理,實現了生產流程的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的標準化。同時,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增強了農業競爭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的高速發展。在缺乏政策和資金支持的情況下,“田管家”打造的“農資集采零差價平臺”聯合國內知名企業進行大批量合同訂單采購,不斷降低聯盟公司業務費用和運作成本。同時,采取吸引大戶加盟“田管家”聯合農場的形式,實現農資零差價(廠價)供應,每年每畝可為農戶節省約100元。“田管家”面向全市農資配供網點有償回收廢棄農藥瓶,積極對接農藥生產廠家,由廠家直接回收再利用,有效解決了危險廢棄物回收后的處理問題。“田管家”與農藥經銷網點簽訂合同,委托其代為履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貯存、運輸處理等職責,并與村級農藥經銷網點協商農藥包裝廢棄物的有償回收,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獎勵機制,引導農藥使用者主動交回農藥包裝廢棄物。2021年以來,“田管家”公司通過資金注入扶持、有償回收帶動、變廢為寶鼓勵等方式,共回收農藥廢棄包裝物20余萬份,有力助推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解決。
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要素效益。以農業生產全過程和重點環節為社會化服務主線,在鞏固傳統服務的基礎上創新服務供給、延伸服務內容、拉長農業產業鏈,逐步建立為農服務長效機制。市社聯合縣區社指導贛榆區天惠連鎖超市、東海縣千莊購物中心直接面向農民開展“農超對接”,為當地農戶銷售農產品近2億元,有效解決了農產品滯銷難題,直接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灌云縣“田管家”公司聯手灌云港麗農產品合作聯社在市、縣供銷社指導下開展“農校對接”,為43所學校和3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供應各類農副產品40余種,年配供額達到9000萬元,解決了學生、職工的食品安全問題,也為企業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銷售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生產服務向加工、流通等產業鏈后端延伸,推動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興旺撬動了鄉村振興。外出務工農民的田地被托管后,這些農民完全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安心外出務工經商或就地轉移從事二、三產業,促進了專業化分工。同時,這些農民又能得到土地收益,實現了打工收入和土地收入的“雙豐收”。這種新的生產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民外出務工與家庭農田承包經營的矛盾,既保護了農民土地承包權利,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讓農村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過渡的同時,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走上了“鄉村振興快車道”。
三、實施農田托管,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
推動農田托管路徑創新,探索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田托管以社會化服務為亮點,是對土地流轉制度的發展與創新。農田托管創造性地保留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和收益權,這意味著它不觸動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根基,更不涉及土地產權的重大轉變,這也是農田托管深受農民群眾歡迎的關鍵所在。就相關主體間互動角度而言,相較于土地流轉,農田托管能夠在不變動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打破傳統農戶與承包商兩大主體互動的局面,讓托管機構融入其中,與農戶、政府及村組織形成三方互動的新局面。在新的三方互動過程中,三大主體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具有很好的靈活性和互惠性。農田托管方式有利于逐步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生根。
推動農田托管體系創新,探索與基層現狀相適應的治理路徑。不同的農戶主體具有不同的偏好選擇,對土地服務的需求也存在差別。農田托管機構作為服務提供方,從供給側入手為農戶提供不同組合、不同類型的“服務套餐”,避免了服務機制的單一化,滿足了農戶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托管服務的需求。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供給,最大限度地釋放了農戶尋求農田托管的意愿和需求,把握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同時,農村三大主體共同建設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土地托管服務圈”,有利于整合服務圈內農村的土地資源,推動了服務圈內土地經營的規模化、機械化與集中化,打破了傳統土地分散化的經營困境,保證農戶手中的土地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靈活利用,讓群眾享受到更多真正的實惠,能夠持續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推動農田托管供給創新,持續優化農村治理體系。我國稅費改革后,基層干部沒有了以往的收稅收費任務,基層政權同鄉村社會的關系發生了較大變化。有些地方基層政權由傳統的“汲取型”轉變為了“懸浮型”,且松散特征較為明顯。實施農田托管,能夠有效促進基層政權組織由“懸浮型”向精準服務的“下沉型”轉變,推動基層政府和村級組織更好地介入鄉村生活并充當“中間人”的角色。通過深入鄉村社會、密切農戶關系,實現了雙方之間的良性互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基層政府和村組織摒棄傳統動用行政力量干預或強迫農戶、企業家的模式,充分發揮了行政動員的輔助性作用。實施農田托管,為實現鄉村善治、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市場化機制,強化了農田托管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