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大
摘 要:冬小麥是宿州地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生產在當地糧食生產中占據較大比例。近些年不斷加重的草害給當地小麥的優質豐產帶來了不利影響。該文結合實際,對冬小麥田內雜草的種類及發生特點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大檢疫力度、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雜草綜合防治技術,以期為小麥生產上防除雜草提供參考。
關鍵詞:冬小麥;雜草;類型;防治技術;宿州市
中圖分類號 S451.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5-0131-03
冬小麥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麥田內常發的雜草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小麥的安全生產,需要重視防控,以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宿州是皖北地區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小麥是宿州地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據農業部門統計,2021全市小麥種植面積47.8萬hm2,平均單產達6525.0kg/hm2以上,總產達311.9萬t。因此,保證小麥產量優質高產對全市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致富有著重要意義。然而,近年來當地麥田雜草為害逐年加重,對小麥的安全生產造成了較大程度的不利影響。據調查,當地冬麥田內雜草類型多,群落結構非常復雜,有生長1年或多年的雜草,有濕生或旱生的雜草,有攀援式或直立式生長的雜草,表現出形態各異的多層次、高密度的雜草為害群落。雜草不僅占據了麥田內大部分的空間(有的麥田內雜草占比可達到4%,嚴重的達到15%左右),還嚴重消耗了土壤內的大量養分、水分等資源,對小麥植株的正常生長極為不利,其中影響最大的雜草類型為禾本科雜草[1]。因此,要加大對冬麥田內雜草的防治,打好冬小麥豐產基礎。
1 冬小麥田雜草種類及發生特點
宿州地區冬麥田內雜草類型主要為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等,甚至2類雜草混生,因此需根據麥田草相,選擇對路除草劑,及時施藥防除。
1.1 闊葉雜草
1.1.1 播娘蒿 當地冬麥田內一類主要的雜草類型即為播娘蒿,屬于十字花科、播娘蒿屬的旱生植物,又被稱為米面蒿、麥蒿等,有的生長1年,也有的越年生長。播娘蒿主要的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一般小麥出苗后播娘蒿即逐漸開始出苗,大量出苗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11月,有的第2年開春溫度上升后還有一些播娘蒿種子出苗。幼苗剛出土時有2片葉,整個植株顏色為灰綠。每年的4—6月為播娘蒿的花果期,花的顏色為黃色。與小麥相比,播娘蒿的種子成熟期稍早,角果易出現開裂現象,導致多數種子提前脫落到土壤中,未脫落的一部分種子在麥穗成熟時一起被收獲,與小麥籽粒混合在一起。播娘蒿種子有3~4個月的休眠期。
1.1.2 澤漆 當地冬麥田內的一類主要雜草即為澤漆,屬于大戟科草本植物,有生長1年或2年的類型,也被稱為奶漿草、五朵云等。澤漆植株內有乳白色的汁液,株高10~30cm[2]。莖稈的基部有分枝長出,顏色偏紫紅色。葉片呈互生狀生長,長1~3cm、寬7~10mm,形狀為匙形或倒卵形;葉片沒有柄,葉頂端微微凹陷,邊緣中部朝上位置有細鋸齒[3]。莖頂部有頂葉狀苞5片,呈輪生狀;總花序的著生方式因形狀不同而有所差異。蒴果上沒有毛。澤漆種子形狀為卵狀,表面有網紋,呈凸起狀。花、果期分別在每年的4—5月和6—7月。
1.1.3 豬殃殃 豬殃殃屬于1年生或越年生的雜草,又被稱為粘粘草、拉拉藤等。豬殃殃主要的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出苗期主要集中在秋季,早春季節溫度回升后也有少量出苗。雜草葉片剛長出時有輪生狀的葉片4~6片(披針形)。花、果期分別在4—5月和5—6月。其果實可在收獲小麥時與麥粒混合在一起,也可脫落直接掉到土壤中。
1.1.4 薺菜 薺菜屬于十字花科薺菜屬植物,有1年生,也有越年生,也被稱為香薺菜等。薺菜的主要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出苗期主要集中在秋季,幼苗越冬,春季溫度上升后逐漸抽薹開花,初夏時種子逐漸成熟、脫落。
1.1.5 其他 除了以上4類主要的闊葉類雜草類型外,冬麥田內的闊葉類雜草還包括面條菜、婆婆納、大巢菜、田旋花等。
1.2 禾本科雜草 當地冬麥田類禾本科雜草主要類型為野燕麥,為旱地生雜草,有1年生,也有越年生,又被稱為燕麥草等。野燕麥的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發芽出苗的時間在秋季,幼苗越冬,抽穗開花的時間在第2年的4—5月,穎果在5月底后逐漸成熟,一直持續到6月初左右,期間一些種子脫落到土壤中,一些種子在小麥收獲時與麥粒混在一起。
2 麥田內雜草發生的原因
2.1 用藥不科學,增加了雜草的抗藥性 防除冬麥田內雜草時,如果用藥不合理,則可導致雜草對藥劑的抗性增強,降低防效,且雜草種類也會呈現多樣化的趨勢。目前宿州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以知識程度偏低的老年人為主,對科學使用除草劑的技術把握不好,一直存在用藥不合理現象,導致麥田內雜草的抗藥性逐漸增加,抗性雜草的種類逐漸增多。以薺菜、播娘蒿、婆婆納等雜草為主的麥田為例,如果長期選擇苯磺隆作為防治藥劑,則會大大提高這些雜草的抗性。
2.2 異地調種,導致惡性草種擴散 目前很多收獲機械存在跨區作業,且種子常從異地調入,種子中如果攜帶了惡性草種,則可導致惡性雜草快速擴散。近些年宿州一些麥田內禾本科類雜草發生趨勢偏重,如看麥娘、節節麥、雀麥等。
2.3 耕作方式改變,勞動力缺乏 目前小麥生產中的耕作方式有所改變,由之前的深耕深翻措施改為旋耕機,提高了效率,但是耕層淺,導致雜草種子埋入的深度淺,以地表為主,很快即可發芽,產生草害。除此之外,目前農業生產中推廣的作物秸稈還田措施也導致了土壤中富集大量的雜草種子,大大增加了雜草發生的幾率及程度。目前農村地區勞動力缺乏,留守的人員以老人、兒童為主,人工拔除、物理防治等手段難以開展,生產中還是以藥劑防治為主,導致了雜草抗性增強,防治難度增大。
2.4 播種期延遲,未及時進行防治 近些年,受異常氣溫影響,宿州市冬季溫度較之前有所增加,為避免冬前小麥出現旺長現象,有的地區適當延遲播種,之前一般在10月1日之前即進行播種,現在推遲到10月10日之后播種,播種期存在較長的間隔,影響到麥種的出苗,導致出苗時間不一致、幼苗品質良莠不齊,如果遇到低溫、干旱等氣候,則易錯過雜草2~5葉的最佳防治期,之后在雜草處于較大齡時進行防治則效果不理想。為了提高防效,農戶往往加大藥劑用量,不僅利于雜草產生抗藥性,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危害到下茬作物的安全。
3 麥田雜草綜合防治技術
宿州地區部分冬麥田內雜草的發生具有類型多、密度大等特點,因此要及時立足于經濟、生態、社會3方面效益,針對雜草發生實際做好防治,推行統防統治[3-4]。如果冬麥田內雜草發生程度輕,則防除主要采取農業措施;如果發生程度重,則在農業防治措施為主的基礎上重點針對性開展藥劑防治,且適當補充其他防治措施,盡量在雜草為害暴發前將其控制住。
3.1 加大檢疫力度 小麥種子播種前要加強檢驗、檢疫,精選種子,避免其中混入了雜草種子。混雜有雜草種子的麥種不合格,不可上市銷售,可通過水選、風選、篩選等方式將麥粒中混入的雜草種子清除干凈,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如果麥種從外地引入,一定要嚴格檢疫。對于因跨區作業、異地調種等導致攜帶惡性草種進入的問題,可嚴格按照生產要求在收獲后做好清理,徹底銷毀機艙內攜帶的雜草種子,杜絕人為方式將雜草傳入。
3.2 農業防治
3.2.1 輪作換茬 冬麥田內雜草防控最為經濟的措施即為合理地進行輪作換茬。對于冬麥田內的主要雜草豬殃殃、播娘蒿等,其出苗時間一般在秋季,開花結實的時間在第2年的春季,如果春季進行播種,則在播種前需對其進行徹底防除。一般各種作物種植過程中均有一些伴生或者寄生的雜草生長,其生存環境與作物生長環境一致或者幾乎一致。通過輪作換茬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變雜草生活的環境條件,對降低雜草危害比較有利。如在小麥行間套種大豆或花生等,可減少伴生雜草發生;在冬小麥與夏玉米輪作地塊內,小麥生長期間易發播娘蒿、薺菜等,夏玉米生長期間易發莧菜、馬塘等雜草,此種情況下將冬小麥改種為春玉米,且播種前先將地塊內已經長出的雜草全部清理干凈,即可對馬塘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推廣小麥—玉米—大豆輪作模式,對雜草為害有著很好的抑制效果,利于提高農作物產量。
3.2.2 深翻整地,及時清潔農機具及農田環境 一是在田間作物收獲結束后對土壤進行深翻處理,將表層的雜草種子及時翻到深層土壤中,避免其出苗,即可達到降低雜草為害的效果[5]。對于一些多年生雜草,如蘆葦、刺兒菜等,可通過切斷其地下根莖或翻出其地下根莖進行暴曬等方法降低為害。耕作一方面可以消滅土壤中的大量雜草,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新的雜草長出,因此中耕頻率要適當,一般2~3次/年即可對雜草為害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二是小麥生產期間所用的工具、機械均要進行徹底清潔,避免其中夾雜部分雜草種子。農田內的環境與雜草的發生程度關系密切,如果耕作措施不到位、未到地頭,易滋生大量雜草,并往田間逐漸蔓延;農田周邊溝渠等位置的雜草也要及時清理,避免雜草種子隨著灌溉水進入到田間。除此之外,農家肥內雜草種子的含量一般也比較高,因此施肥時農家肥一定要提前進行充分腐熟。
3.2.3 人工除草 冬麥田內雜草的來源主要是周圍的雜草,帶入的方式多樣,除了隨著水流、風、人畜活動等帶入以外,還可能通過地下根莖的蔓延擴散到田內。通過人工方式及時將田內、田邊的雜草清除干凈,避免雜草種子擴散,產生大范圍危害。人工除草時間以雜草處于幼齡期為好,對降低為害非常有效[2]。
3.3 化學防治 因生態區域、播種季節和輪作方式的不同,小麥田雜草采用的化除策略和除草劑品種也有一定差異。針對旱作輪作的田塊,如果麥田內雜草主要以闊葉類為主,如豬殃殃等,可在小麥出苗后選擇5%~6%麥喜懸浮劑150mL/hm2與600kg/hm2水混勻后進行噴施,也可在出苗到拔節之前選擇20%使它隆乳油750~900mL/hm2等與450~900kg/hm2水混勻后進行噴施。如果麥田內雜草類型多樣,可選擇20%使它隆乳油750~900mL/hm2+20%二甲四氯1500mL/hm2+苯磺隆等混合后進行噴施。如果麥田內的雜草類型主要為播娘蒿、遏藍菜等,則防治藥劑應選擇苯氧基類除草劑,可選擇20%使它隆乳油750~900mL/hm2+20%二甲四氯1500mL/hm2,防除效果較好。如果麥田內的雜草類型主要為澤漆、繁縷、播娘蒿、牛繁縷等,則可選擇20%使它隆乳油600~750mL/hm2,或20%使它隆乳油300~450mL/hm2+20%二甲四氯水劑1500~2250mL/hm2等,與足夠的水混勻后進行噴施。藥劑防治過程中,要嚴格控制用藥量,按照說明書上推薦的用量,不可隨意加大除草劑的使用量,以免導致藥害,且還會影響到下茬作物的生產;也不可隨意降低藥劑用量,以免降低藥劑防除效果。應用除草劑時,要求與殺蟲劑、激素等物質分開使用,避免冬小麥出現藥害。施藥期間,以較高的溫度條件下施藥效果更好,利于提高雜草吸收藥劑的能力,增加防除效果。藥劑防治的對水量一定要充足,如果噴霧器為手動,則對水量至少為450kg/hm2;如果選擇機動式,則對水量至少為225kg/hm2。對水量不足的情況下,藥液與雜草葉面無法充分接觸,進而影響防效。噴藥時一定要均勻噴施,不發生漏滴、重噴等。重視用藥安全性,2次用藥時間至少間隔7d以上。
3.4 生物防治 對麥田內可以有效防控雜草的生物進行保護以起到防治雜草效果的方法即為雜草的生物防治方法。目前國內外在以蟲治草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多,如豚草的防除可通過保護麥田內的豚草夜蛾、豚草卷蛾等生物來實現,看麥娘、澤瀉的防治可通過保護東北斑水螟來實現,扁稈簏草的控制可通過保護尖翅小卷蛾來實現。除此之外,還可以菌治草、以草治草,均可在不對生態環境、小麥植株產生危害的情況下實現雜草的防控。總體而言,生物除草劑對非靶標生物及哺乳類動物安全,環境兼容性好,具有轉基因作物不具備的優點,不會同野生物雜交產生更難以消除的超級雜草[5]。
4 結語
麥田內雜草大面積發生給冬小麥的高產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一定要科學做好防控管理,及早加強預防,在結合農業防治等措施的基礎上,必要時結合田間發生的雜草類型,在雜草防治關鍵期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防除藥劑進行施藥,一來可以避免對小麥的安全產生影響,二來可以達到消除雜草的效果。另外,為了避免雜草群落出現抗藥性,藥劑的選擇要求合理輪換或混合施用,以確保雜草防除效果,實現小麥安全生產及穩產增產。
參考文獻
[1]程潔.河南地區冬小麥雜草發生特點、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8):35-36.
[2]安曉兵.冬小麥田間雜草精準防控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1(12):78-79.
[3]孫秋萍.小麥草害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21(07):113-114,118.
[4]劉波.淮北地區麥田雜草的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24):91,94.
[5]韓云靜,張勇,周振榮,等.安徽省麥田雜草種類組成變化及群落特征分析[J].植物保護,2020(04):210-216.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