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1+X證書制度對培養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性,并結合高職院校師生的實際特點,本文提出對創造力培養的變革方式。建議通過價值引領、產教融合、變革培養模式與考核方式、建設教師隊伍等方式,培養藝術設計類高素質技術人才。
關鍵詞:1+X證書制度;創造力;職業教育;藝術設計
一、引言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在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1]。1+X證書制度中的“1”意指學歷證書,“X”意指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高職學生需要獲得學歷證書,也需要鍛煉職業技能,獲取多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是新時代給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與新任務,符合時代發展的特點。本項制度的實施將持續推進職業院校教學改革,推進學校教育與行業需求不斷深入結合,實現育人過程中的校企合作協同發展,實現人才培養可持續性發展。
藝術設計類教育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職業教育作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展現出蓬勃發展的狀態。這也對新時代藝術設計人才和教師隊伍提出新的挑戰。專業教師必須拓展自身的能力,增強文化知識與實踐水平,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開發更為有效的練習方式。藝術設計的本質是滿足“人”的藝術需求,是以目標為導向的創造行為。創造力是設計師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創造力意味著設計師具有創造性思維和表現能力。人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新穎靈活的思維、與眾不同的思維,它是產生創造力的源泉[2]。藝術設計的專業特殊性要求新時代的設計從業者通過對思維能力的培養去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性
在倡導創新、創造的當代社會,著重培養創造力已成為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的重點任務。創造力是立足于理解、觀察、感受、思維、實踐等諸多能力之上的綜合能力,是在基礎練習之上學生獲得突破性提升的必備要素。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造力主要表現在于對目標對象的深刻理解、內化分析和有效改造上,需要學生在思想層面完成理性思考,并在實訓中完成創造、改造的任務。因此,在當代藝術設計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1+X證書制度是對教學培養方式的改革,其本質是連接職業人才需求和職業人才培養的橋梁。1+X證書制度體現出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制度的結構、規則、程序、規范、機制等的安排[3]。它有助于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是培養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的有效方式。“1+X”證書制度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它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職業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培養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藝術設計專業的創造力培養中,1+X證書所代表的培養方向并非局限于證書本身,而是將本領域的要素強化重組,以培養新時代藝術設計創新人才。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價值引領,深化產教融合,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考核方式,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三、創造力培養途徑
(一)價值引領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必須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設計者是從事創造性勞動的人才,因此,在培養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創造力的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并成為學生的人生支點。教師在教學引導中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將個人奮斗的人生目標與“中國夢”相結合,鼓勵引導學生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與未來產業的發展密不可分。藝術設計發展的關鍵在于“創造力”,需要創新水平與創造能力的培養,國家出臺的1+X證書制度正是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教育者需要根據國家未來的崗位需求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素養,讓藝術設計類人才的創造方向嵌入我國經濟產業的發展軌跡,使高職院校的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創作中取得的點滴進步都將融匯在國家發展的磅礴河流中,中國夢的實現也意味著個人夢想的實現。
(二)深化產教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承擔著“為產業提供人才支撐、技術支撐的重擔”[4]和“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5]的使命。
就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而言,他們面對的崗位需要具有極高的設計創造力與設計表現力。在創意構思中,必須考慮社會需求、經濟、人文、歷史、目標人群等多項影響因素,這需要設計者對目標任務及相關因素進行深入地了解,形成創意構思,并進一步考慮如何將創意構思通過設計變為現實。這一環節實施的關鍵在于利用合適的技術。與同專業的本科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的優勢在于具有豐富的實訓經驗。在實訓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運用思維訓練與實訓結合的方式培養人才。在實訓教學過程中需實現從課堂理論教學到實訓室實際操作,并進一步深入企業進行項目實踐這一完整的設計創意驗證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企業項目練習時,讓學生將已學會的技能反復練習,帶領學生報考裝飾美工、Adobe 平面設計師和網頁設計師等職業技能證書。高職院校以1+X證書制度為契機改進教學方式,根據行業實際需求,調整項目訓練方向,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實現課堂教學任務與企業設計任務相結合,與行業內優秀設計團隊合作,在設計任務與項目實踐中實現校園與企業的銜接。學生通過設計任務逐步明晰目標,并報考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考試,教師則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教學、行業相融合,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三)培養模式變革
藝術設計專業中,培養創造力的課程常常歸類于理論類課程,課程通常是對學生的創造力進行理論指導。高職院校因受到學制等因素的影響,難以通過接受式教學的模式達到人才培養的最優效果。高職院校需要借助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的相關測評改進原有教學方式,將對高職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建立于職業需求之上,以“倒置”的形式反推如何培養合格的人才。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今后即將從事的崗位要求和工作實際應用的職業技能,并了解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試規則與流程,將技能考試要求融入相關課程教學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參與主體,通過開放參與、自由參與、人人參與的形式讓學生充分融入課程,對藝術設計類學生的創意潛能進行開發。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形成問題導向思維,自覺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將可行的方式進行整理分類,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當代社會發展迅速,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交叉學科的知識儲備,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講授最新的功能結構、工藝種類和材料,鼓勵學生選修多項學科課程,以更廣闊的視野審視自己的創意方向,適應當代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的要求。
在備考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構思主題、制定規則、主題辯論、策劃組織和方案落實等環節充分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在此培養過程中,教師擔任的不僅為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擔任了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四)考核方式變革
當代科學技術對藝術設計影響深遠,現今5G、物聯網、直播、競技游戲等新要素為藝術設計人才的創造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的藝術設計考核方式應針對新的發展趨勢做出對應的調整。教師在執行考核決策的時候,需要避免難度不夠和學生態度不端正等問題影響教學質量。1+X證書制度推進考核方式突破原有的院校考試方式,利用學業考試內容、考試場所、成績占比等方式拓寬原有的考核邊界,推進教學方式變革。教師在課堂教學和項目任務訓練中應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創造多樣的作品。創造力訓練內容需要貼近社會未來發展方向,開拓學生視野,為學生提供最新的行業資源,讓學生接觸并掌握最新技術,進行項目化實訓、線上線下同步實訓、學業與賽事訓練結合、模擬考試等練習,并將日常練習成果納入綜合成績內。
(五)教師隊伍建設
當代的藝術設計受到多方面文化的影響,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要求教師必須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自身素質水平,與時俱進,跟隨時代發展學習新知識與相關職業技能,參與對應的線上或線下培訓項目和企業實訓項目,深入藝術設計相關企業開展“一線”實踐工作,提高教師自身的創新創意觀念與表達水平,并主動參與職業技能考評工作。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和學生保持亦生亦友的關系,在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中與學生平等交流,放松學生心態,幫助學生提升知識水平并形成獨到的見解,并將想法內化,運用聯想法、對比法、類比法、黑箱法和白箱法等創意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意靈感,對課程講授內容、案例分析和課程進度等方面進行優化,并及時進行教學總結與反思。
教師需要發揮團隊的力量,共同交流討論。定期開展年輕教師與領軍人才、專業帶頭人的教研會議,并邀請企業負責人、技術人才作為柔性引進人才參與部分教學活動。人才隊伍的完善,能夠為高職學生創造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并激發學生創造力。
四、結語
在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1+X證書制度加速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變革,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多樣化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1+X證書制度目標導向明確,有利于我國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2021-04-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錢潁一.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教育:理念與實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4):1-16.
[3]唐以志.1+X 證書制度:新時代職業教育制度設計的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6):6.
[4]劉曉,錢鑒楠.發展型式理論下的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邏輯與理論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
[5]楊進.工業4.0 對工作世界的影響和教育變革的呼喚[J].教育研究,2020(2):130.
作者簡介:高怡丹,碩士,天津商務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
實習編輯:朱元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