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計類專業教學中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是新時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本文以“陳設設計”課程的虛擬仿真教學實驗為例,借助虛擬仿真技術,通過實驗場景、實驗內容以及實驗評價,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地域文化、品德教育等要素有機地融入實驗中,提升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關鍵詞:課程思政;陳設設計;虛擬仿真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FJJKCG19-210);2020年度福建省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基礎理論研究項目(JSZM2020053)研究成果。
國內設計教育起步較晚,教學體系的構建主要借鑒西方的現代設計教育,從課程體系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設計思想、設計理念的表達等方面,受到西方設計思想與文化的影響較深,設計類學生因其特殊的知識背景與設計思維特點,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理想信念模糊、信仰迷茫等問題[1]。因此,如何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引領青年學子堅定文化自信,提高思政教育的精準性,是當前設計類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
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秉持思政教育規律以及人才的成長規律,科學地組織設計教育的內容,激發教育對象內在的受教育動力,從而獲得良好的受教育界面。在這一過程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定文化自信是行之有效的途徑。在培養室內設計人才的過程中,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設計專業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與發散性思維。在傳授藝術理論與藝術技能、掌握基礎審美方法的基礎上,學生需要大量創新性探索實踐使知識內化于心。但是由于受到場地、經費、項目等要素的限制,難以開展相應的實體實驗。虛擬仿真技術在設計專業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改革了設計專業實驗教學的傳統模式,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入,構建虛擬現實場景,能夠將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現實的感悟相融合,有利于拓展實驗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是加強思政教育精準性的有效途徑。
本文以“陳設設計”課程為例,在設計專業的傳統教學中結合現代虛擬仿真技術,構建虛實結合的教學實驗空間,讓學生在虛實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的融匯與貫通,促進創新性設計人才的培養。
一、設計專業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現狀
設計學類專業的教學過程重視發揮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與創造性,在傳授基礎的藝術審美方法后還需要通過大量的設計練習與實踐,才能將設計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往往聚焦于學生藝術理論與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學生思想與情感的教育,在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之間未能創建聯通的紐帶,將學生的思政教育歸結于通識性的思政課程,忽視了專業課程對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這導致學生總體的思想政治水平較低、存在價值取向偏離等問題[2],無法將知識的傳授與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相結合,偏離了教育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初衷。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其一,設計類的學生大多屬于藝術類考生,他們之中有相當部分學生是由于文化課成績不理想轉而學習藝術參加高考,因此文化素質不盡人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足;其二,由于學科特性影響,設計類的學生通常思想較活躍,自我意識較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學習的情緒化[3],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往往置之不理,思政教育課往往如是,因此傳統形式的思政教育對設計類學生而言,收效甚微;其三,教師傳統授課觀念的影響。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專業教師的授課內容通常限于本專業知識,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課程教師的職責,缺乏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中的意識,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涇渭分明,沒有交叉點,彼此獨立。
二、虛實結合共促設計教學的課程思政實效性
設計專業教學的實踐性強,如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外出采風、調研,根據課程進度聯系相關的設計施工項目,組織學生展開現場教學,學生在實踐中容易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靈動活潑的形式也符合設計類學生發散性的思維特點,容易在學習中產生共情,從而有利于知識的習得。但是由于受到現實條件的限制,如在設計項目的施工場地選擇上,并非所授課程的理論知識都能獲得實踐驗證機會,課程的教學進度與施工進度未必具有時間上的契合性,因此,設計項目的實踐開展往往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同時由于經費、安全等因素的制約,實體實驗的開展也具有較大的難度。例如,在“陳設設計”課程實踐中,各類型的家居陳設品大多只能通過圖例來理解,在平面的視覺感受中想像三維的實體,缺乏對物象的現實感因而易使學習流于表面。
虛擬仿真技術是利用計算機虛擬手段模擬構建真實世界中的真實場景以及真實事件,通過虛實結合,將現實中難以開展的操作行為,或者是抽象化、概念化的設計在虛擬的世界中予以實現。虛擬仿真技術在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順應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和現實需要,能夠讓學生在開放、交互的虛擬環境中開展自主設計,通過營造虛擬仿真空間,展現設計項目的客觀現實,讓學生在虛實結合的實驗空間中通過直觀的感受獲取知識信息,從而獲得對專業的認知,同時體驗創新實驗,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在“陳設設計”課程中,為滿足應用型設計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突破傳統設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真實的居室空間、裝飾材料、陳設等成本高,完整的設計施工過程耗時長,絕大部分同學沒有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現場教學資源有限、項目施工現場安全性難以保障以及同時容納學生數有限,設計項目進程與教學進度難以同步進行,學生無法得到“一對一”的實踐操作,同時學生的個體差異也導致學生接受知識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化等問題。因此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結合虛擬仿真技術,開發設計了“家居室內空間與陳設體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以室內空間與陳設為操作對象,強化室內設計的空間意識,將設計從對界面的造型、材料、肌理、家具陳設的單項關注轉向互動的四維空間,從而建立人與空間的動態關系,促進學生對課程的深度理解與把握。同時在場景的構建以及設計項目的規劃上,提煉課程的思政元素,將其有機地融入實驗教學中,以滴灌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期達到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徑
(一)共鳴——地域文化的融入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對人們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而地域文化作為特定區域的文化傳統,是自然生態、社會人文和精神內涵的集中體現,其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思政教育中,地域文化的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有利于學生近距離接觸并產生不自覺的親近與融合感,因此,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資源,將地域文化特色與要素有機地融入設計項目中,對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具有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地方特色和歷史特征的地域文化,加之福建是革命老區,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我們構建課程思政的源泉。
福州福湖村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早在1934年就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具有深厚的革命傳統,同時也是新時代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者。在新農村建設中,立足于獨特的地域文化,深入挖掘畬族文化資源,推進畬鄉建設,是福州羅源第一批步入小康的村莊。在“陳設設計”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背景設計上,立足福建本土文化,以福州羅源畬族福湖村的農家院落為例,結合社會熱點問題,以敘事化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實驗,引導學生走出教室,關注社會民生,將目光聚焦社會大眾,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驗項目以鄉村振興為背景,引導學生開展紅色文化的現場調研,領會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的蘇區精神,并以虛實場景為載體,深入感受新農村的建設成就以及村民的美好生活。因此,在項目場景的構建中,確立幾個關鍵因素,即區域文化、民族精準扶貧與新農村建設,將社會時事內容導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使學生擺脫書本與現實相隔離的束縛,實現設計的社會性轉化,在分析項目背景、規劃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樹立設計的社會責任,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二)共生——中華傳統紋樣的植入
中華傳統紋樣歷經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面貌、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觀念意識以及審美情趣,傳遞著中華文化歷經千年的傳承,表述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教學中,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與闡釋,發揚傳統文化,提高設計專業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意識的培養[3],是構建設計專業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徑。
在實驗項目步驟環節的設計中,將中華傳統紋樣的傳承與創新運用植入其中,秉持開放的視角,注重設計思維的發散性,同時注重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引導學生,在實驗空間的場景構建中,室內空間風格設置了中式風格與具有地域特色的田園風格,在室內裝飾與陳設品的設計中,將中華傳統紋樣有機地融入其中。其一,配置寫實風格的傳統紋樣,題材包括動物、植物、花鳥、自然山水等,例如在客廳軟裝設計中,電視背景墻或是沙發背景的紋樣設計中,可以采用自然山水紋樣或是花鳥植物紋樣,形成具有自然之趣的裝飾圖案。其二,配置幾何紋樣,通過簡潔的幾何線條,形成具有韻律感的視覺效果,同時造型多樣的傳統幾何紋樣,還可以融入室內家具的設計中,使其豐富的動感與家具的造型和結構相得益彰。以虛擬仿真的手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尤其是傳統紋樣的魅力,將情感有機地融入項目設計中,在主觀情感與理性思維的相互配合中,達到思政教育潛移默化的效果。
(三)共情——道德素養與專業素質的同向融通
道德教育是社會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構成了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貫穿于大學教學的全過程。通過道德素養的提升,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和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4],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相應的職業價值取向,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對于教學評價的有效運行,離不開主體與評價指標之間的互動。在確定評價指標時,將道德教育有機地融入其中,一方面檢驗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與運用效果,同時也檢驗學生思想素質與道德水平的提升程度,使教學評價既是對學生技術性知識的考核,也是對學生思想道德情感水平提升的檢驗。
在“陳設設計”實驗過程中,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操作行為進行智能化的記錄與分析,例如在對室內空間規劃的考核中,需要學生對不同的用戶需求與生活環境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設計方案,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方案的形成與確定,培養學生踏實認真的工作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精益求精、勇于創造,培養社會責任感,腳踏實地、愛崗敬業[5]。在對室內陳設品的虛擬體驗設計中,通過陳設品類型的選擇與配置,考核學生的工作態度,引導學生通過認真、勤勉的勞動實現設計改變生活、設計美化生活,培養學生的品質意識,以盡心盡力的工作態度完成每一步驟,實現實驗目標。
從理論知識到虛擬場景的實踐,從知識點的顯性教育到職業道德的隱性教育,以項目的形成性評價方式,將道德教育要素有機融入其中,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促進學生專業素質和道德素養的提高。
四、結語
在設計專業教學中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以虛擬仿真技術為紐帶,推進課程與思政的有效融合,實現從知識體系到價值體系的塑造;同時,構建動態的實驗體系,不斷豐富實驗內容,將設計學科的實驗表現形式多樣化,與社會發展同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感受設計改變生活的使命感,在實驗過程中實現思政融入專業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國杰.理想信念與“三觀”建設[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1.
[2]成璐.基于工匠精神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大學教育,2020(1):125-127.
[3]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4.
[4]馮大偉,徐令.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職業道德引導教育研究[J].才智,2014(32):39,41.
[5]張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9-52,111.
作者簡介:何曉琴,碩士,福建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編輯:姜閃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