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新
江西省井岡山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作示范、勇爭先”的殷殷囑托,堅持“紅色最紅、綠色最綠、發展最優”理念,借力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立足自身紅綠資源稟賦,不斷強動力、聚合力、增活力,豐富鄉村旅游內涵,撬動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力,實現了“從紅色資源到紅色經濟,從美麗生態到美好生活”的轉變,有力推動了井岡山鄉村振興示范區、革命老區共同富裕先行區建設,真正使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項目可落地、可持續、可推廣。
井岡山市依托茅坪鎮“八角樓”等深厚紅色資源和良好生態資源,規劃設計了以茅坪鎮為中心輻射大隴、柏露等周邊村莊的紅旅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項目,以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50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2.75億元。在原有紅色資源開發基礎上,以保護恢復遺址、紅色名村建設等手段,實現景區景點串聯成片,打造“茅坪紅飄帶”,同時大力實施“231”富民工程,著力發展黃桃、獼猴桃等種植產業及農產品精深加工,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住,助力全鎮群眾增收。“現在茅坪村和大隴村這邊都進行了景區打造提升,各種活動、業態吸引了人氣,更帶動了我們周邊民宿的發展,游客去處多了,停留的時間也更長了,有的一住就是半個月,很多熟客都說我們這里每年都有新變化,體驗感非常好。”茅坪鎮馬源民宿女主人陳愛玲,道出了廣大群眾的共同感受。2017年她從廣東回鄉創辦民宿,接待來村游客。由于床位供不應求,短短幾年,她的民宿規模就從最初的幾個床位發展到現在的70多個床位,還解決了周邊4戶農戶的就業問題。

井岡山市柏露鄉田園綜合體項目
井岡山市堅持紅色教育培訓與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精品民宿的深度融合,以700萬元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打造柏露村紅色教育區。圍繞紅色教育區,沿柏露河打造500米水街,將帶動柏露文旅和當地村民共同投資2000萬元發展50棟民宿;鷺鳴湖景區引進禾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500多萬元發展了“稻蝦共作”,帶動當地村民自行投資300余萬元參與打造“小桃民宿”等10多棟民宿,吸引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高校思政教育為基礎,投資300萬元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深度融合,豐富了鄉村旅游內涵,引入市場主體按照市場規律激活鄉村、經營鄉村,更為鄉村旅游注入了活力。
現年56歲的謝秀華,原來一家4口全靠2畝水稻和兒子打工的收入生活。上古田研旅基地建設后,她憑借自己出色的釀酒手藝,在家門口開了間釀酒坊,每年賣酒收入近4萬元,還以自家2間閑置房與公司聯營做民宿,加上在基地務工一天100元的工資,一年也能賺2萬多。“基地創建以后,讓我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如今的謝秀華,臉上掛滿了笑容。閑置的房屋、土地、山林,是群眾手中的“不動產”,盤活了,就能變成來錢的“活資產”。在柏露紅色旅游示范區,村民利用閑置房屋發展農家樂、精品民宿、土特產銷售,并以閑置土地經營權等入股,年年可分紅;在柏露村紅色教育區,將村民的閑置住房交由柏露文旅裝修經營,并按入住率進行分紅,年年有受益;上古田紅色教育基地以每年土地300元/畝、房屋1500~2000元/棟的標準,流轉村民閑置房屋及農田山林,改造出民宿58棟、接待床位826張,并配有民俗村史館、紅色書屋、豆腐坊、工藝坊、農耕體驗區、水上樂園、山地越野車賽道等10余種業態……資產活了,人心也活了,越來越多的群眾積極主動盤活自己的“不動產”,參與到旅游產業發展中來。

▲井岡山市碧溪小學學生在茅坪村紅色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開展紅色研學活動
上古田研旅基地籌建伊始,因為群眾的不理解,推進過程中阻力重重。現年62歲的謝文泉積極加入聯營民宿,拿出自家兩個空房間,布置了12個研學床位。同時依據自身特長在基地擔任綠化工人。他還積極動員原本在重慶務工的兒媳婦黃俊返鄉到基地務工。黃俊憑借優秀的口才應聘成為基地的講解員。“能待在家里照顧小孩,照顧家人,工資又不比外面低,我覺得這種幸福感爆棚了。”正如黃俊所說,謝文泉一家在基地務工加聯營民宿每年可增收近10萬元。
鷺鳴湖田園綜合體項目按照“共享+互補”合作模式,讓農戶以閑置住房等入股共享農莊,占股49%,收益按50%分紅,可帶動當地農戶戶均增收2萬余元;古田村公益金項目按照“1+1+X”,即“公司+村集體+農戶”的運營模式,把學員分配到農戶家,按一位學員45元的標準補助,全村年可增收200萬元;茅坪鎮的3000畝黃桃產業園,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脫貧戶)”的經營模式,吸收了102戶脫貧戶以資金入股、享受股金分紅等多種形式,讓廣大農民變成了股東,與產業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多年在外的趙小桃,看到家鄉環境美了、路變寬了、配套齊了,鷺鳴湖畔都變得詩意起來了,于是和丈夫一商量,果斷放棄外出務工,多方籌資150萬元,精心打造了“小桃民宿”,在家門口當起了老板,成為長富橋村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張名片”。柏露紅色旅游示范區項目,通過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豐富柏露旅游業態,輻射帶動周邊村民參與文旅產品、農產品銷售、餐飲服務及“小桃民宿”等10多棟民宿,讓村民變老板,預計可增加就業崗位100余個;上古田紅色教育基地融入民俗村史館、紅色書屋、豆腐坊、工藝坊、農耕體驗區、水上樂園、山地越野車賽道等10余種業態,為當地老百姓提供了大量創業和就業崗位,解決古田村及周邊村約100余人的就業難題,吸納脫貧戶14戶68人……讓農民當老板,既集聚了群眾智慧和力量,豐富了旅游業態,又創造了更多創業和就業機會,幫助農民增收。
全域旅游的發展,帶來的是全域環境面貌、旅游品質和承載能力的大提升,給鄉村旅游發展帶來了更多空間與信心。正是看到這一點,茅坪村脫貧戶吳德香積極加入一木研學基地成為了接待戶,將原有住房改造成了研學接待民宿,一次可接待36人的食宿,“現在一天就能賺好幾百,而且愿意來我們這兒的人越來越多,相信以后會更好。”茶源古村創業青年黃華對家鄉的變化充滿了信心:“剛來茶源古村時,整個村兒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現在,道路和整個村莊環境都得到了提升,對開發茶源古村旅游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讓全村群眾享受到了公益金項目帶來的紅利,也更發自內心地愿意參與鄉村社會治理,建設好、發展好自己的家鄉。”
看到家園的變化,嘗到旅游的甜頭,廣大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維護旅游環境的積極性日益高漲。茅坪鎮通過村、組兩級的村民理事會,來管理大隴商業街店鋪商家、景區民宿業主、研學旅行接待戶等對象,將人居環境管護情況納入業態經營準入退出機制的重要評分內容,以利益聯結激發群眾參與人居環境管護的內生動力。在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下,門前三包責任制落在了每一天的生活里,大家紛紛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樹立環保意識,共同維護良好環境衛生,讓廣大鄉村處處是景、處處可游。僅茅坪鎮就有5個村成功創建江西省5A、4A和3A級鄉村旅游點,大隴村、神山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全鎮年接待游客百萬余人次。
從“站著看”到“主動干”,群眾與旅游產業在融合,鄉村人居環境與鄉村旅游、紅色培訓、研學旅行等產業在融合,全域旅游正在井岡大地被寫實,鄉村振興的活力被充分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