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雋萍,潘施佳
(浙江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已有研究證實了創業對創新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性[1]。但在全球化和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商業環境VUCA①的特點日益凸顯,各類“黑天鵝”(小概率但高影響)和“灰犀?!保ù蟾怕是腋哂绊懀┦录映霾桓F,對創業企業造成強烈沖擊[2]。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約九成的企業面臨成本壓力,近半數的企業在現有狀況下難以維持超過3個月②,但也有不少企業趁此機遇重塑商業模式與發展路徑,最終“轉危為機”。創業企業先天具有的“新而小”弱性和其對高績效的追求進而表現出的高水平風險承擔性,對其在VUCA 時代的生存和發展更是提出了嚴峻挑戰。那么,創業企業應如何積極調整適應外部變化,管理各類風險并提高風險承擔水平,進而實現可持續增長成為管理者現階段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本質上,組織韌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是解決創業企業生存和發展危機的關鍵答案[3-4]?!敖M織韌性”是生態學領域的“韌性”概念在管理學的延伸,最初用于描述生態系統在自然災害后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特征[5]。隨后“韌性”一詞被引入管理學領域,目前學界多從能力、過程視角對其展開研究[6]。能力觀下,組織韌性是組織預測潛在威脅、有效應對不確定性事件并從中學習進而促進組織變革成長的能力[7],包括預測能力、恢復能力、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等。過程觀下,具有韌性的組織會根據環境的變化實時調整其運營配置,表現為企業應對危機的動態漸進過程,如外部環境寬松時企業通過構建保護性資源這一過程保持韌性,而當外部環境不穩定時企業重新思考經營戰略進行組織變革進而激發韌性因子[8]。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將組織韌性概念化為一個過程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過程過于抽象,難以有明確的認識;二是過程觀下組織韌性難以測量,只能通過事后的結果進行評估[9]。因而,組織韌性的研究多從能力視角展開,認為組織韌性是企業的一種動態能力[10-11]。在日益動蕩的商業環境中,組織韌性對企業績效的正向影響已得到廣泛認可[12-15],但組織韌性與企業績效內在的作用機制仍缺乏深入探索。2015 年,Van der Vegt 等(2015)[16]在AMJ(Academy of Management)上提出從韌性視角重構風險管理,由“由外向內”識別外部的風險轉為“由內向外”構建組織內部的韌性能力,進而減少損失實現價值創造。這一突破性的認識將韌性與風險相聯系,為本文以風險承擔作為連接組織韌性與創業企業績效的“橋梁”,構建組織韌性—風險承擔—創業企業績效理論模型提供了思路。風險承擔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獲取競爭優勢在不確定環境中投入大量資源的傾向[17],對創業績效有直接積極的作用[18-19]。高韌性的企業一方面利用日常開發拓展的行動慣例降低風險不確定性的影響;另一方面從各方收集信息和整合資源增加開發新產品和開辟新商業模式的可能性,使企業在進行風險承擔時有能力將資源投入到高風險事業。由此,基于動態能力理論和風險理論,本文構建了創業企業組織韌性、風險承擔與績效的理論模型,深入分析組織韌性對創業企業績效的作用路徑,明確風險承擔在組織韌性與績效之間發揮的作用。
VUCA 環境下,市場和業務的全球化、技術不連續、快速變化的客戶偏好、資源的有限性等都對企業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根據動態能力理論,能力根植于企業的組織和管理過程之中,代表了企業在面對環境變化時感知、追求和重新配置資源以應對的能力[20],這與組織韌性的能力本質高度契合。組織韌性通過建立情境意識,感知或認識到環境中存在的風險,進而運用當前有限的資源重構內外部能力以快速反應靈活應對,減少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規避動蕩業務環節的持續干擾并實現組織績效的提升[11]。具體而言,作為動態能力的組織韌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并不局限于不確定事件發生時,而是在危機發生前、中和后三階段都發揮積極作用[7]。日常經營運作中,組織韌性要求企業從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提取和分析信息,積極開發組織的各項潛力,構建應對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常規機制。在危機發生時,有韌性的組織能基于業務流程的一致性迅速調整配置資源并針對特定問題制定和實施解決方案,不斷調整企業發展策略,從而促使創業企業從沖擊中恢復,實現經營的穩定和可持續性。最后,組織韌性還要求企業從經驗中學習以開發新能力,為新領域新產品奠定基礎,進而促進績效[21-22]。綜上,韌性強的企業通過對外部環境中的危機和不確定性進行創造性解釋,以整合利用資源的形式,提高企業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從而化解危機、利用機遇。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H1:組織韌性對創業企業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基于風險管理理論識別、評估和應對風險的一般邏輯,風險管理指在預測、評估風險的基礎上,提高企業風險承擔能力[23]。創業活動始于新機會的識別與開發,相比于成熟企業,創業企業更愿意承擔高風險以把握稍縱即逝的商機。研究表明,隨著創業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其動態能力與風險承擔水平是一個逐漸適應、相互匹配的過程,越高的動態能力意味著企業越有可能通過獲取和重新安排資源來感知、抓住機會,承擔與之匹配的風險[24]。因此,組織韌性作為企業的動態能力,是創業企業主動承擔風險時必須具備的能力,不僅提高企業對風險的容忍度,也培養企業適應環境不確定性的能力[25]。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組織韌性注重基礎的風險意識培養,由經驗豐富的經理和內部專家對員工進行教育和培訓,提高創業企業對所有風險來源的認識,因而具有風險意識的組織能夠及時關注環境動態,對風險表現出更高的容忍度和承擔意愿。同時,組織韌性要求組織能夠利用流程整合、配置組織資源,以便從危機中恢復并利用困境所帶來的機遇形成一個積極的反饋回路,促進組織持續學習和成長,使得創業企業有實力有信心投資高風險和不確定性項目。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H2:組織韌性對風險承擔水平具有正向影響。
創業是一個認識和捕捉新穎但充滿不確定性機會的過程,與風險和風險承擔息息相關。Miller 和Friesen(1982)[26]認為風險承擔是企業在高失敗幾率的狀況下依然做出大量資源承諾的意愿,對企業的業績和長期生存至關重要。在企業具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承擔風險被認為是創新的驅動力[27],因為它鼓勵新想法新創意的實現。已有研究中,陳逢文和馮媛(2019)[18]對138 個新創企業進行的調查,發現風險承擔是社會網絡與企業績效的中介機制,豐富了風險承擔視角對績效影響的研究。Donbesuur 等(2020)[28]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市場的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也證實了風險承擔與績效直接相關,同時當商業網絡和制度支持水平較高時,風險承擔與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到加強。但過度的風險承擔會導致企業投入過多資源,承受與之不相適應的經營風險,導致經驗管理成本的增加和績效的減少[29]??偟膩碇v,風險承擔水平高的企業往往比競爭對手更有能力應對快速變化的競爭環境,接受冒險大膽的舉措并及時引進新技術新知識,進而更快地發現和利用機會,提高企業績效,使創業企業脫穎而出。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H3:風險承擔對創業企業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風險承擔水平反映了企業對風險的偏好程度和風險控制程度,更高水平的冒險可以激發企業的潛力,在VUCA 環境下及時進行戰略決策,迅速抓住市場機會,提高績效。不同于企業傳統風險管理基于外部情境變化應對的處理方式,組織韌性要求企業以自身能力為落腳點,重構相關的資源配置、經營管理能力以應對不確定沖擊[30]。組織韌性的動態能力與風險承擔主要是通過以下兩方面結合發揮作用的:一是面對VUCA 環境,組織必須主動掃描本地和全球市場活動和信息以評估外部環境,增強情境意識。通過這種方式,組織得以認識到自身的脆弱性,及時獲得與各項決策相關的關鍵信息并理解外部風險對組織可能會造成的影響,提高了企業風險承擔意識,進而影響創業企業的風險決策[6];二是組織韌性要求企業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制定的計劃和儲備的資源,減少自身的脆弱性,同時基于已有的資源不斷設計開發新的商業模式,為后續新的發展路徑提供備選[31],這解決了風險承擔過程中的資源約束問題和保障了風險承擔行為所需的能力,進而促進了企業績效?;趧討B能力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本文論述了創業企業組織韌性的績效潛力如何通過風險承擔水平這一作用機制得到釋放。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H4:風險承擔在組織韌性與創業企業績效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本研究將成立時間8 年及以下的企業認定為創業企業[32]。問卷從2020 年7 月開始通過實地走訪和網絡平臺(網易質云、Credamo 見數和問卷星)發放,歷時近5 個月,收集問卷共412 份。收回的問卷剔除企業成立時間大于8 年、反向題項矛盾的。最終,有效答卷325 份,問卷的有效應答率78.89%。樣本的分布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樣本基本情況
組織韌性、風險承擔水平和創業企業績效采用國內外成熟的量表測量。每一題項中1 表示“非常不認同”,5 表示“非常認同”。
創業企業績效的測量借鑒尹俁瀟等(2019)[33]、Audretsch 和Belitski(2021)[13]的研究,該量表包括企業的成長績效和創新績效共7 個題項,信度Cronbach'α系數為0.848,效度KMO 值為0.878。
組織韌性的測量包含適應能力、恢復能力和情境意識三個方面[14-15],由Kantur 和Iseri-Say(2015)[34]開發,該量表包共有9 個題項,Cronbach'α 系數為0.811,效度KMO 值為0.873。
創業企業風險承擔的測量借鑒陳逢文和馮媛(2019)[18]和董保寶(2014)[29]的做法,采用Covin 和Slevin(1989)[35]開發的量表測量,共有3 個題項,Cronbach'α 系數為0.722,效度KMO 值為0.656。
控制變量從創業企業和被訪者信息兩方面選?。ㄒ姳?)。此外,運用AMOS 22.0 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CMIN/DF=2.257,GFI=0.901,CFI=0.913,IFI=0.914,TLI=0.898,RMSEA=0.062,RMR=0.043,組織韌性、風險承擔與創業企業績效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這說明問卷數據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Harman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共提取出3 個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單因子的解釋方差為20.845%,小于50%的標準,潛在的同源方差問題未對統計結果產生影響。
相關性和描述性的具體分析結果(見表2)。組織韌性、風險承擔、創業企業績效均呈現顯著正相關,預期假設得到初步驗證。

表2 變量均值、標準差及相關系數結果
本文通過SPSS 軟件驗證前文所提出的模型和假設,表3 是組織韌性、風險承擔、創業企業績效的回歸分析結果,所有變量的VIF 值均小于10,DW檢驗值在2 附近。其中,模型2 說明組織韌性對被解釋變量創業企業績效有積極影響(β=0.587,p<0.01),模型5 說明組織韌性對風險承擔有積極影響(β=0.457,p<0.01),模型3 說明風險承擔也對創業企業績效有積極影響(β=0.558,p<0.01),假設H1、H2 和H3 分別得到證實;模型4 中介效應全模型中,組織韌性對績效的影響系數有所下降(β=0.420,p<0.01),說明風險承擔在組織韌性與績效的關系中起到中介作用,H4 得到支持。

表3 風險承擔的中介模型檢驗
為進一步說明風險承擔在組織韌性與創業企業績效間的作用機制,通過Bootstrap(1 000)再次驗證。結果如表4 所示,風險承擔在組織韌性與創業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H4 再次得到證實。

表4 中介效應檢驗的Bootstrap 分析
VUCA 環境下,一些創業企業表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導致這一結果的組織固有特性被稱為組織韌性,但現有關于組織韌性對創業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研究并不充分。因此,本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依據動態能力理論和風險理論,分析創業企業組織韌性、風險承擔對績效的影響及風險承擔的作用機理。通過對325 家創業企業的實證檢驗證實:
1.組織韌性對創業企業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有韌性的組織具備的強有力的動態能力,能夠在VUCA 環境下比其他企業更早感知風險并適應環境,這有利于企業渡過危機,創造良好的組織績效。
2.風險承擔對創業企業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承擔一定的風險表明企業在風險環境下愿意冒著風險進行早期投資,拓展新業務,開辟新市場,進而追求更高的企業績效。這與陳逢文和馮媛(2019)[18]的結論一致,再次證實了風險承擔對績效的積極作用。
3.風險承擔在組織韌性與創業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赩an der Vegt 等(2015)[16]和呂文棟等(2019)[23]的理論研究,從韌性視角重構風險管理,結果表明韌性組織強調的適應、恢復能力和情境意識,能夠不斷促進風險承擔,最終推動創業企業成長。
第一,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特殊背景,分析了組織韌性與創業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對以往的研究形成了補充。韌性是企業在動蕩的商業環境中生存、適應和成長的能力,有助于創業企業在危機下承受不確定性事件的沖擊、吸收一定量的業務中斷并進行戰略上的調整以適應新環境,實現長期生存和績效提升。VUCA 環境致使創業企業需要擁有較高的組織韌性,攻堅克難。因此,創業企業應當反思如何強化情境意識,建立完備的危機管理體系,及時進行戰略調整和轉型,提高自身的風險承擔水平,增強創新能力和效率,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和高績效。
第二,研究進一步擴展了組織韌性對創業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加深了組織韌性與風險管理理論的有機結合[23],揭示了風險承擔是組織韌性與創業企業績效重要的作用路徑,為后續的研究奠定基礎。風險承擔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可能造成巨額損失,因此企業必須要擁有與風險承擔相匹配的動態能力才能在實踐中減弱風險相關的影響,實現高績效。韌性強的創業企業注重風險防范,提前制定應對計劃并積極響應環境變化構建和重新配置組織資源,進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和抵御能力,促使企業在VUCA 環境下生存下來并不斷發展。
第三,VUCA 環境下創業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脆弱,都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干預。政府為創業企業在創業發展過程提供的金融扶持、稅收優惠等,減輕了VUCA 環境中創業企業的實際成本和資源壓力。同時,一系列的制度支持充分發揮了政府的引導作用,通過釋放前景產業的信號,促進企業發現并識別創業機會,進而提升績效。因此,政府應致力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創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本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第一,組織韌性是一個多維結構的能力,隨著商業環境的不斷變化,現有的量表無法深入解釋組織韌性的復雜內涵,未來的研究可基于多案例分析剖析組織韌性的結構,開發多維度的衡量方式;第二,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法獲得某一時點的評價數據,且均來自創業企業高管的自我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收集更為準確的數據,加深理論和實踐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