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增煜,魏昕伊
(寧波大學 商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城鄉旅游日益成熟[1]。十三五規劃中提到大力發展旅游業,深入實施旅游業提質增效工程,支持發展生態旅游、文化旅游、休閑旅游、山地旅游等,以旅游養民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產業融合,改善民生,重點抓好三農問題,優先發展農業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問題得到廣泛關注[2]。農業與旅游業相融合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方針,緊扣時代的主題[3]。時代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往的物質享受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人們有了精神追求,旅游業發展起來,我國旅游企業若能抓住機遇,緊隨鄉村振興的政策引導[4],必能開拓新的大眾旅游市場。以旅游帶動城鄉發展,以旅游促進城鄉融合,以旅游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5]。城鄉發展不平衡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現階段三農問題被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發展對輔助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旅游業是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產業,且具有特殊的產業功能,在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帶動效應十分明顯[6]。通過旅游業帶動農村發展,對于擴大農村人員就地就業、促進群眾增收、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以及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等理應存在積極的作用。我國旅游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那么旅游業的發展對農民的生活水平到底有何影響,農民的收入是否得到提高,本文利用實證分析得到可靠結論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國外學者研究旅游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Blake(2015)[7]探討了東非地區國家旅游相關產業及其他出口產業對家庭的收入分配效應影響,結果發現旅游業及相關產業與其他出口行業相比,只能提供較少的收入。Pakpicha 等(2012)[8]利用CGE 模型研究了泰國清邁地區農村發展旅游業能否彌補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仿真結果表明,當茶葉價格下降20%,旅游價格上漲30%左右時,旅游部門將淡出鄉村。同時,隨著旅游業發展,最富裕的五分之一家庭收入分配中收益最大,而最窮的五分之一家庭收入分配收益最小。
國內學者研究旅游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高謀洲(2008)[9]發現旅游業發展對農民收入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促進農民增收只是一種潛在的可能,它同樣面臨許多限制條件。張遵東和章立峰(2016)[10]發現鄉村旅游的發展與農民收入的增長整體上呈現出一致性,但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效果并不顯著。楊啟智和向銀(2012)[11]研究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的程度、對旅游發展的認識各有所不同,并且從中獲得的收益也有差異。通過利用對應分析法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鄉村旅游中,打工獲得的薪金對農民增收影響顯著,旅游相關活動對農民增收影響有限。呂艷麗和陳兵建(2020)[12]通過構建旅游和農民收入的評價模型發現,兩者雖然有相互影響,但沒有達到優質等級。吳忠軍和吳少鋒(2014)[13]以廣西龍脊平安壯寨為例,從鄉村旅游的角度切入對農民的旅游收入結構和收入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綜上所述,國內已有文獻對于旅游發展與農民收入的研究以定性分析為主,主題多集中于討論如何實現城鄉旅游協調發展以提出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相關對策,大部分以直接經驗進行研究,有關于我國旅游發展對農民生活水平影響的定量研究分析相對較少。本文實證分析研究旅游發展對農民生活水平的影響。
通過文獻研究,本文研究旅游與農民生活水平之間有何聯系,旅游是否真的可以提高農民收入,它對農民生活水平產生的是正向影響還是負向影響?旅游業發展相關表示指標很多,諸如旅游收入、旅游花費、旅客流量、旅游相關建筑等等,其效用程度不一。因此,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旅游業發展通過各個指標對農民生活水平產生正向影響。
假設2: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由于指標間的差異以及和農民之間的關系,旅游發展的相關指標可能對農民生活水平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
假設3: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由于指標間的差異以及和農民之間的關系,旅游發展的相關指標可能對農民生活水平產生負向影響。
本文研究旅游業發展對農民生活水平的影響,通過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14]進行定量分析。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對農民生活水平影響因素不是單一變量,多元線性回歸研究實際問題中影響被解釋變量的多個因素納入模型中,同時分析多個變量,更精確的檢驗變量間的相關性。本文研究過程中,先以原始數據建立基于時間序列數據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這里針對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情況[15],設立了五個變量指標,其中,Y 表示農民人均年總收入,t 表示時間,β0表示常數項,X1表示年度國內游客數量,X2表示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X3表示旅行社數,X4表示星級飯店數,X5表示年度農民旅游花費,β1、β2、β3、β4、β4分別是變量的系數,μt表示殘差項。利用EVIEWS8.0 計量分析軟件導入數據,對變量Y、X1、X2、X3、X4、X5進行最小二乘法(OLS)回歸分析。為提高數據間的顯著性關系,降低數據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出現的概率,對上述模型中的變量進行處理,分別對被解釋變量以及解釋變量求取對數值,建立數據處理過后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通過求取對應變量的對數值,降低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對相應的數據進行下一步的實證分析,本文將變量求取對數值之后的處理變量分別記為Y、X1、X2、X3、X4、X5。
1.被解釋變量。體現農民生活水平的直接指標就是收入與支出,農民的收入與支出情況是反映其生活水平高低,生活條件優劣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農民的支出情況受到個人生活偏好、消費傾向的影響,在反映農民自身生活水平高低方面不易進行橫向比較;農民的收入情況代表農民生活水平的輸入指標,作為加和值易于進行橫向比較,支出作為輸出指標相弱于收入指標來反映農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本文研究以農民生活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以農民人均年總收入作為農民生活水平的替代指標,記為Y。
2.解釋變量。旅游業的發展情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16],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以中國旅游統計年鑒的數據指標,經過篩選,選取了五個旅游業發展相關的替代指標,包括年度國內游客數量、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年度農民旅游花費、旅行社數、星級飯店數共計五個替代指標。
“年度國內游客總數”表示本年度國內旅游的游客流量。它反映了年度旅游市場的發展變化及趨勢,游客流量體現當前旅游市場規模的變化,反映旅游的發展規模,同時也反映地方作為旅游目的地對游客的吸引力,也是旅游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其作為基礎統計指標反映旅游業發展情況,記為X1。
“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表示本年度國內旅游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情況。一定時期內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支出總和,它是了解旅游業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總收入反映旅游業創造的財富價值,是反映旅游經濟效益的基礎核心指標,記為X2。
“旅行社數”即從事旅游業務的企業。旅行社是旅游業的中樞與紐帶,在旅游業發展中處于“龍頭”地位,發揮著“紐帶”作用。旅行社通過自身的經營活動搭建旅游服務體系,促進旅游業蓬勃發展,由此可見,旅行社數是反映旅游業發展的關鍵指標,記為X3。
“星級飯店數”即帶有一定標準評分的旅游飯店數目。星級飯店是為了保護旅游者的利益而制定的一種具有檔次標準的飯店,其與游客數量有一定的聯系,反映接待游客的數量,是反映旅游業規模發展的指標,記為X4。
“年度農民旅游花費”即是本年度農民對于旅游方面支出的費用,與旅游收入相對應,旅游業規模逐步擴大,深入城鄉,農民的旅游花費反映旅游業發展的一種程度,本文研究農民生活水平與旅游業發展相關的影響,農民旅游花費是旅游業發展水平的程度指標,記為X5。總體變量設計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設計
本文研究旅游業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之間的影響關系,獲取的數據主要從2000—2020 年間我國旅游業發展相關的指標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相關指標中進行篩選,所采用的時間序列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下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在此數據庫中進行統計年鑒的檢索,查詢檢索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中國旅游統計年鑒。
表2 是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這里的描述性統計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四位,由表2 可以看出,整體來看獲取的旅游業發展以及農民生活水平方面的相關指標數據良好,①從均值、中值、標準差的結果進行分析,在原始數據中高于(或低于)均值兩倍標準差的數值沒有出現,即各變量之間并沒有異常值出現,數據呈穩定狀態分布。②從偏度、峰度的結果進行分析,Y、X1、X2、X3、X5這些變量所呈現的穩定狀態于正態分布相比,右偏,平峰,且相對來說比較接近正態分布;X3、X4這些變量所呈現的穩定狀態與正態分布相比,左偏,平峰,且相對來說比較接近正態分布。③從雅克貝拉檢驗的相伴概率P 值分析,各個變量的JB 檢驗相伴概率P值均大于0.05,即在百分之五的顯著性水平下,變量服從正態分布;注意的是,變量X4的P 值在百分之十的顯著性水平下則表示為不顯著,其的數據分布狀態呈偏態。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綜上分析結果表明,各個變量的數據整體分布呈一定的穩定狀態,變量X4數據呈現一定的差異,應做進一步的檢驗,總體變量數據狀態穩定。
在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之前,對被解釋變量及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進行分析,利用Eviews 8.0 軟件做出“農民人均年總收入”“年度國內游客數量”“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旅行社數”“星級飯店數”“年度農民旅游花費”這六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如表3 所示。
通過表3 發現,總體情況分析這六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系數高,第一,表明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有很高的相關關系,所選取的相關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指標能夠很好地反映被解釋變量農民生活水平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它們之間要注意多重共線性問題;第二,觀察變量X4發現,在被解釋變量及解釋變量之間其相關系數相對其他較低,需注意此變量對于整體回歸的影響。

表3 變量的相關系數
1.平穩性檢驗。針對時間序列的數據,為保證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同時避免偽回歸的存在,需要進行數據的平穩性檢驗,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就會導致偽回歸,從而致使建立的回歸模型無法反映實際問題,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利用ADF 檢驗判斷隨機過程中單位根是否存在,若存在單位根則證明時間序列數據是非平穩性數據。
ADF 檢驗模型:Yt=α+βt+rYt-1+ut,它假設時間序列是由具有白噪聲隨機誤差項的一階自回歸就過程生成,其中,t 是時間變量,ut為隨機擾動項,它可以是一個一般的平穩過程。
本文對六個變量分別進行檢驗,結果(見表4)。在5%的顯著水平上,Y 序列,X1序列,X2序列,X3序列,X4序列,X5序列的t 檢驗統計量值均大于相應臨界值,從而不能拒絕H0,即表示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也就是說這六個變量的時間序列均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序列。

表4 單位根檢驗
由于在正常水平下,各變量序列存在單位根,進而對變量序列繼續進行一階差分檢驗,若檢驗結果表明序列呈現平穩狀態,不存在單位根,則證明該時間序列是一階單整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發現(見表5),Y、X1、X2、X3、X4、X5這六個變量的t 檢驗統計量的值均小于臨界值,從而拒絕原假設,即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證明各變量的時間序列一階差分后變為平穩序列,均為一階單整序列,進而對變量序列進行協整檢驗,以判斷他們之間是否可繼續進行回歸分析。

表5 一階差分檢驗
2.協整關系檢驗。由上述ADF 檢驗結果可知,本文研究的六個變量均是非平穩經濟變量,為分析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需要通過線性誤差修正模型調整其間的線性關系,進而本文對這六個變量整體進行協整檢驗,以此判斷變量間建立回歸模型所描述的因果關系是否存在為回歸,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是否整體存在穩定的關系。
本文運用單一方程的協整檢驗,即EG 兩步法協整檢驗,基于回歸殘差的方法進行分析。
檢驗結果(見表6)。在5%的顯著水平下,t 檢驗統計量值小于相應的臨界值,從而表明殘差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說明lny,lnx2,lnx3,lnx4,lnx5,lnx6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表6 協整檢驗
1.初步回歸。經過上述的分析檢驗,繼續對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本文通過對整體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得知數據序列整體呈正態分布趨勢,相對穩定狀態,由相關系數的檢驗結果發現,在回歸分析時將會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7 所示。
由表7 初步的回歸結果進行分析:①整體分析,從擬合優度上以及調整的擬合優度上看,變量間的擬合水平相當對較高,表明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解釋程度相對較高,農民人均收入與年度國內游客數量、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旅行社數、星級飯店數、年度農民旅游花費變量之間存在線性相關關系;②從F 統計量上看,F 值較大,證明線性回歸分析的檢驗結果顯著,在顯著性水平1%的情況下,變量之間關系顯著;③從DW 上分析,DW=2.398604>0,所以從整體結果上看,變量之間相互存在長期的穩定相關關系;④觀察各個系數的t 統計量,發現除截距項、X1的系數顯著,其余變量的系數均不顯著,結合之前的相關系數檢驗,判定解釋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7 多元線性初步回歸
2.膨脹因子檢驗。初步回歸后判定解釋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通過膨脹因子法進一步檢驗其多重共線性程度。將每個解釋變量分別作為被解釋變量對其余解釋變量進行輔助回歸,方差擴大因子:,經驗表明,方差擴大因子VIF大于等于10 時,通常說明解釋變量與其余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因此檢驗結果為各解釋變量間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問題。
3.逐步回歸。有上述檢驗及結果分析可知,年度國內游客數量、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旅行社數、星級飯店數、年度農民旅游花費這五個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對于多重共線性問題的修正,本文采用逐步回歸的最小二乘法進行分析,即是被解釋變量Y 對解釋變量X1,X2,X3,X4,X5逐一回歸,分別觀察每次回歸結果中的擬合優度以及相應的t 統計量的值的變化,每次增添變量,擬合優度有進一步的優化增高,證明擬合程度在改善,與此同時觀察對應新增變量的t 值變化,觀察在顯著性水平上,各變量的解釋程度是否顯著。通過變量的依次代入與分析,確定出擬合效果最好的線性回歸方程以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8 所示。
由表8 逐步回歸結果分析,經過依次代入變量,從各變量的F 統計值上看,回歸結果的顯著性均很高;①對X1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時,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關系顯著,R2=0.9941 接近于1,擬合優度良好。②加入變量X2后各變量系數相對顯著,并且擬合優度有所增加,證明現有回歸方程中的變量都可以很好的反應被解釋變量;③加入變量X3后,如同上述結果,擬合優度進一步改善,繼續保留X3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④加入變量X4后,發現擬合優度變化不明顯,同時X2,X3,X4的系數不顯著,即加入變量后解釋變量沒有很好的反應Y 的變化,也就是說相對應的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旅行社數、星級飯店數沒有對反映農民生活水平的農民人均年總收入指標產生顯著影響,故推知X4冗余;⑤繼續代入變量X5,最后結果在一定水平上全部顯著,擬合優度也有改善,最終證明,農民人均年收入和年度國內旅游數量、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旅行社數、年度農民旅游花費之間均有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最終得到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最優的關系模型:


表8 逐步回歸結果
本文研究旅游業發展對農民生活水平的影響,通過選取相對應指標,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現,①在其他解釋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年度國內旅游數量每增加1%,則農民人均年總收入平均增加0.80%;②如果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每增加1%,則農民人均年總收入平均增加0.17%;③如果旅行社數每增加1%,則農民人均年總收入平均減少0.16%;④如果年度農民旅游花費每增加1%,則農民人均年總收入平均增加0.01%。年度國內游客數量、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年度農民旅游花費與農民人均年總收入正相關,而旅行社數與農民人均年總收入負相關,星級飯店是作為一個冗余變量,對農民人均年總收入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因此星級飯店數對農民人均年總收入無顯著影響。年度國內游客數量、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年度農民旅游花費都以為農民受到旅游經濟發展的帶動,促進農業發展,從而正向影響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而旅行社和農民存在一種潛在的相互排斥的關系,占用農民集體土地所以對農民人均年總收入產生負向影響。星級飯店數自身發展少在農村,與農民關系上也產生一種距離,所以對農民影響不顯著。
1.年度國內游客數量正向影響農民生活。年度國內游客數量的增加,意味著旅游業吸引力的增強,①旅游市場規模的擴大,帶動周邊地區游客流量的增多,人流消費需求增大,出現更多的商機,意味著開拓農民產業的人流市場;②旅游業帶動旅游規模發展的同時也帶動農民自身旅游項目的開發,鄉村生態園、鄉村民宿、鄉村特色餐館等等,進一步拓展農村經濟發展空間,增加農民收入;③游客人流量的增加,旅游業市場擴大,旅游業的發展規模擴大,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
2.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潛在促進農民增收。年度國內旅游總收入同樣反映旅游業發展中經濟指標,①年度旅游總收入的上升意味著旅游消費的增多,旅游業創造更多的財富價值;②旅游業發展的收益增多并逐步擴大,促進周邊農村發展起來,農民生活狀況也進一步改善。
3.年度農民旅游花費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年度農民旅游的花費是反映農民生活追求的特征,①農民旅游花費的增多,也表示國內旅游收入的增加,創造財富價值,從中就業的農民收入隨之上升;②農民平日花費應用于旅游的一部分也反映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農民追求旅游享受,反映農民的消費水平提高,也意味著農民的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所以農民旅游增多,農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
4.旅行社數負向影響農民生活。旅行社的存在與農民的關系,宏觀分析:①旅行社與農民存在一種競爭的關系,旅游業發展,旅行社會逐步擴大市場,在農村搶占一席之地,由于土地權益關系,旅行社與農村存在競爭關系;②同時,旅行社在當地的發展,也會限制或阻礙農民自身的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農民建立的鄉村生態園、農家樂、鄉村特色餐館等相關的旅游產業,從這個視角分析,旅行社數目的增加對農民人均年總收入產生負向影響;所以旅行社的存在相對來說抑制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5.星級飯店對農民生活影響不顯著。之后刪去的星級飯店數這一變量,由于其自身評判標準及性質意味著星級飯店的地理位置相對要有優勢,整體環境,格局發展良好,這意味星級飯店的發展與農民所在的區域產生一定的距離,從而可知,星級飯店數對農民人均年總收入沒有直接的相互影響,影響關系不顯著,對農民生活水平沒有直接的影響關系。
旅游業的發展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的狀況。依據鄉村振興戰略,提倡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建立產業興旺、生態文明、生活富裕的農村發展體系,將民生之本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1.大力倡導發展旅游業。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旅游業的發展整體上來說對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具有積極的正向作用。立足旅游業發展能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把握政策導向,促進旅游業和農民產業的融合,即農村一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旅游相關的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的經營模式,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農民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水平。
2.減弱旅游發展中對農民負向的影響。旅游發展過程中,旅行社的壯大對農民產生一定的負向影響,要關注這種負向影響的本質,即是沒有處理好兩大主體發展過程中的利益關系。農村的土地是集體經濟下的農民土地,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要注重農民土地用地問題,旅游項目的開發,旅游市場的拓展,首先處理好與農民土地間的權屬利益關系,從而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對此要完善土地流轉制度,讓農民能夠通過出讓土地使用權獲得合法的財產性收入,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實現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外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并加速土地流轉。旅游業發展規模的擴大提高了農村的土地利用率,在現有的土地制度下,發揮了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相對情況下,農民利用有效的土地,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3.把握好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就業機會。旅游業發展,帶動周邊共同發展起來,其規模擴大的同時,必定涉及多個行業,交通,住宿,餐飲,景區等等,這意味著將會產生很多就業機遇。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人員數量上需求大,隨著旅游業市場及其規模的擴大,旅游業的就業人員增長迅猛,其不僅就業容量巨大,就業潛力也很大。旅游業關聯帶動性極強,就業方式靈活、包容性強。
旅游產業涉及的領域廣泛,人才的需求也多樣化,根據行業門類和崗位層次的不同,不同層次的勞動力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合適崗位。這個產業既需要一些高學歷、高知識的管理、規劃等人才,也需要提供簡單技能的普通勞動力。而且,簡單勞動力需求量往往比較大,這樣還可以照顧到再就業人員、農村人口和弱勢群體的就業。說旅游業門檻低主要針對這部分需要簡單技能的崗位;由于一些景區運營的季節性很強,相關崗位會有一些階段性和流動性,使得一些崗位的彈性很大,能夠以更靈活的就業形式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要把握就業機遇,從而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