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遠強
(海南大學 管理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產業園是政府為改善城市布局和發展經濟,所采取的一種重要的企業聚集建設方式(黃克謙,2007)[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現代意義的產業園區逐漸形成,繼而成為各國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手段(范曉屏,2005)[2]。經過35 年的發展,到2013 年底國家級、省級的產業園區約1 800 多家,全國所有的各種建成的和在建的產業園區超過萬個。產業園在一個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嚴良仁,2013)[3]。東部沿海省市工業產值50%以上來自產業園區,中西部地區新增工業產值50%以上來自產業園區[4]。黨的十八大報告及其之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提出“城鎮化”在推進“三化”發展過程當中要重點突出園區建設。但是,當前產業園也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環境污染、產業園區管理支撐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5]。產業園在產業選擇中存在產業形態發育不良的問題,以至于綜合競爭力欠缺(王磊和王震,2010)[6]。高投入低產出、產業關聯度不強、整體創新能力弱等諸多產業園發展瓶頸嚴重影響了產業園發展。產生這些問題的直接原因在于很多產業園引入項目輕選擇,準入標準形式化。注重園區項目的結構和質量是解決諸多問題的關鍵,由此,對產業園入區項目前評和甄選因子綜合評價指標的研究變得十分有必要。
產業園形成是企業尋求集聚經濟效應的結果,企業的地區集中產生外部規模經濟和整個產業平均成本的下降(馬歇爾,2007)[7]。這種外部規模經濟和整個行業的成本下降表現在很多方面。集聚節約的成本大于分散于原來區位而增加的運輸成本(韋伯,1997)[8]。建立起國家競爭優勢的工業體系,其基本要求就是推動產業進行集群式分布。產業出現集群時,其整體的競爭力大于各部分之和(Michael E.Porter,1990)[9]。限于所處的環境,工業活動空間集聚的趨勢,經濟活動聚集與規模經濟有緊密聯系,能夠導致收益遞增(Krugman,1991)[10]。同時產業園區為技術創新機制的建立提供了更充足的資源,有利于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劉厚俊等,2003)[11]。在產業園建設過程中,工程項目建設進度控制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產業園項目進度控制工作的開展與質量控制工作、費用控制工作共同決定著其綜合效益的實現水平(劉智明,2013)[12]。產業園建設實踐中出現一些問題,成為了產業園發展瓶頸,延緩了其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不是說只要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就能產生集聚效應。我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產業發展趨同,生產要素產出率低,生態化建設滯后等問題(左言慶,2012)[13]。地理的鄰近并不一定能形成企業間組織的臨近,市場機制作用下形成的產業集群往往是各個企業間組織、社會和制度的臨近,而目前我國許多政府主導作用下建立的產業園區只是呈現企業地理上的臨近,與產業集群并不相同,因此也不能達到產業集群所能達到的產業集聚效應(王緝慈,2005)[14]。在產業園發展過程中,也形成新的探索。城鎮化建設借助產業園推力,為此新型“城鎮產業園”發展正方興未艾(李文忠和郭航,2014)[15]。生態產業園的建設既可以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經濟、社會效益,又可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是園區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馮之浚等,2008)[16]。
初期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產業園產生內在原因和生產集聚帶來的經濟外在效益,為建立產業園提供理論支撐工具。隨著產業園建設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理論研究開始關注產業園問題及解決對策和探索新型的產業園發展道路。由此可見,對產業園的理論建設依據,建設影響效果,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以及產業園新發展的探討等方面的研究是比較豐富的。但是,產業園具體發展規劃,特別是在產業園入區項目優化方面的研究是比較少的。
對產業園入區項目前評和甄選因子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具有極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理論意義:盡管對產業園研究已經有很多年,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在產業園入區項目研究領域十分薄弱,產業園入區項目前評和甄選方案研究彌補了這一塊的理論欠缺。
實踐意義:我國正處于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階段,產業園區不斷涌現,但園區后期運營狀態堪憂。一些產業園在發展過程中并不能實現預計的目標,發展戰略不清晰、規劃不合理,產業園區整體競爭力較弱。缺乏自主發展能力,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國際資本流動性的提高給產業園區的建設帶來了強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劉群,2011)[17]。各地產業園區幾乎具有高度一致的發展目標,同質化現象極其嚴重。這不但加劇了相互之間的競爭,造成資源的浪費,供過于求的現象突出。對產業園入區項目前評和甄選評價研究,對于解決現有和在建的產業園項目評估、甄選問題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產業園的建設實現了將城鎮化與工業化的結合。要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產業園轉型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張亞飛等,2014)[18]。產業園的轉型發展在于園內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生產鏈的有效銜接,提高科技含量等各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集中體現在產業園區內產業項目上,因此,對項目進行考評,優化產業園項目意義重大。
1.準入項目前期考評理念。對申請進入園區的項目進行前期的考評是十分有必要的,甄選合適的項目進入園區,才能很好地發揮園區的集聚效應。對準入項目前期考評不僅只考評項目的產業準入、環保準入、投資強度和規劃準入等基本條件,而且要根據產業園的具體情況,對其甄選因子進行綜合的評價,以選出最符合產業園發展的項目。
2.引入項目前期考評理念。產業園管理委員會要對產業園現有的項目進行宏觀上的分析,積極主動引進能夠彌補產業鏈不足和能實現產業升級的項目,以形成生產有效的銜接,優勢互補,發揮集聚效益最大化。在實施引入計劃時,對目標企業進行甄選考評是核心工作之一。
項目甄選因子是產業園在進行項目前評時進行測評指標的內容。運用量化的甄選因子評價指標,能夠比較合理的反映項目的優良程度。項目甄選因子主要包括:產業選擇、投資效能、外溢效應、科技含量、財政貢獻和環境保護等。其中,環境保護運用一票否決制,其他因子運用分層計分制。
良好的產業有助于促進智力密集區的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促進經濟的發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史昱,2014)[19]。對產業選擇進行考評可以更好地測量項目產業結構對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的貢獻,以激發優勢產業技術活動對所在地重點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發展方向等產業布局的影響。
產業選擇甄選因子包括產業政策、市場成長能力、特色資源利用、品牌優勢、企業誠信五大要素。產業政策,即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社會和經濟目標而對相應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成長能力,它主要是測評項目在未來發展中所見體擁有的一種競爭優勢,其本質所體現的是產業或企業競爭力的內生更替。特色資源,即某種顯著區別于其他資源的風格、形式,是由資源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的具體的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資源。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產,是顧客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售后服務的一種認知。品牌能超越了產品的特征或產品的利益,通過強有力的價值和信仰進行品牌定位,能對目標市場的感性沖擊,喚起目標消費群體的價值共鳴實現消費者對品牌形成偏好的目的(王松柏,2013)[20]。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誠信具有極大的價值,是企業在法律、道德等方面高度的肯定,是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企業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選擇甄選因子評價計分表,如表1 所示。

表1 入區項目產業選擇甄選因子評價計分表
社會效益大于私人效益的部分叫作外溢效益(聶辰,2013)[21],具體而言,產業的外溢效益可以分為如下一些要素表現:它是指產業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促進作用,企業的外溢效益是地區產業園建設的最大價值之所在。
外溢效益甄選因子包括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鏈延伸、產業關聯度、企業發展示范、“前店后廠”五大部分。產業結構調整,它是指通過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基礎、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方式,夯實區域經濟的經濟基礎、培育區域經濟新的產業支撐。同一產業采取不同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式,對經濟波動的影響不同(趙娟,2012)[22]。經濟學中定義的產業鏈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經濟技術的關聯,并依據相應的時空布局關系和邏輯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式。產業鏈中價值鏈的活動是競爭優勢的最關鍵因素,供應鏈是企業或商家與消費者組成的價值增值鏈,價值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其他環節的運行,但是一個環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環節的價值活動,與其在價值鏈條上的位置有較大關系(陳春,2013)[23]。產業關聯度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通過產品的供需而形成互相關聯、互為存在前提條件的內在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產品的供需和產業的技術供給兩個方面[24]。企業發展示范,它是指投資項目的企業在行業中的某一領域中做的比較突出,在技術、產品管理、經營等方面,能夠對區內和區外企業具有引導和效仿作用。“前店后廠”創造的是一種采用扁平化的銷售模式,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使廠商和市場實現“無縫對接”,拉近生產和生產廠商的距離,加快產品的周轉。外溢效益甄選因子評價如表2 所示。

表2 入區項目外溢效益甄選因子評價計分表
科技含量要素,它是項目形成的產品及產品生產、流通過程所體現科學技術的程度,或者說它是指一個建設項目,以一定科學技術的投入(改造或創新)取得預期的效果和效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區內項目企業的科技創造能力,創新資源是產業園迅速發展的關鍵(Douglas 和Sofia,2013)[25]。
科技含量甄選因子包括科技檔次、特有技術、裝備及工藝水平、研發創新能力四個方面。項目科技檔次,它是指項目科技成果經權威機構認定在當代科技領域所具有的水平。項目特有技術,它是指企業獨有配方、工藝、技術,以及獨有的經營模式等。裝備及工藝,它是指項目的生產手段和生產方法的先進程度,其是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關鍵。研發創新,它是指企業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當代先進科學技術的狀況,其本質體現了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要素相結合生產新的產品或者用新的方法生產舊產品的過程突然發生時就出現了創新,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熊彼特,2008)[26]。其評價如表3 所示。

表3 入區項目科技含量甄選因子評價計分表
投資效能是指產業園區項目投資達成既定目標的能力。投資效能甄選因子主要包括投資規模、投資強度、項目建設周期、土地產出率、企業經濟效益五大部分。投資規模,它是指項目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投資的總額度。投資強度,它是指項目用地范圍內單位面積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平均投資額。其本質在于防止土地濫用、浪費,發揮產業園內寶貴土地資源的使用效能。項目建設周期,它是指項目從規劃、建設到竣工全過程的日歷時間。一般分為項目的準備、項目實施、項目總結三個主要階段。考察項目建設周期,可以防止“胡子”工程和“釣魚”工程的產生。土地產出率,它是指單位土地上的平均年產值,其是反映企業土地利用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考察土地產出率,可以防止對企業及產業園發展都有極大危害的“高投入、低產出”狀況出現。它是指投資項目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從其內涵與提高途徑角度看,可分為潛在經濟效益、資源配置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經濟效益及管理經濟效益。其評價如表4所示。

表4 入區項目投資效能甄選因子評價計分表
從區域財政經濟發展來看,區域經濟發展好的地區其地方財政收入狀況也較好(高鳳勤等,2014)[27]。反過來講,引入財政貢獻效果好的項目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財政貢獻甄選因子包括單位面積稅收額、直接財政貢獻、間接財政貢獻三大部分。單位面積稅收額,它是指項目占地面積的平均年稅收額。直接財政貢獻,它是指項目用地面積年平均對地方財政的貢獻水平。間接財政貢獻,它是指項目帶動的相關產業所產生的財稅收入水平。其評價如表5 所示。

表5 入區項目財政貢獻甄選因子評價計分表
環境保護引入產業園入區項目評價強調了產業園項目低污染的指標,引導走向生態產業園發展。即某一類相關產業為主體構建的能夠實現多種類型企業集群共生的“混合型產業生態園”(俞國方和婁美珍,2008)[28]。環境保護甄選因子包括環境影響、能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三大部分。環境影響,它是指項目對自然生態造成的損害程度。能源消耗,它是指項目生產過程中電、氣、煤和油等能源的消耗狀況。資源綜合利用,它是指項目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程度。其評價如表6 所示。

表6 入區項目環境保護甄選因子評價計分表
產業園入區項目每個甄選因子評價都很重要,但對項目的評價并不只是分析單個的因子,總體評價是必要的,找到甄選因子間的聯系,建立起甄選因子綜合評價模型,綜合反映項目的可取度,以更好的保證入園產業項目的質量,實現園區科學發展,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綜合甄選因子的要素評估計分后,取其平均值為甄選因子得分,并將因子用符號Xi表示,產業選擇;外溢效益;科技含量X;投資效能;財政貢獻;環境保護,其綜合反映如表7 所示。六大甄選因子的關系通過其相關系數ai來表示,即對因子賦權重。設Y 為項目甄選因子綜合評價得分,建立模型如下:

表7 產業園入區項目甄選因子綜合評價評分表

注:i=1,2,3,4,5,6;ai表示項目甄選因子所占的權數;Xi表示項目甄選因子所得賦值。
甄選因子綜合評價模型中的權重(ai)的確定是關鍵,權重的確定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直接影響了模型的綜合評價。由于產業園建設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是指產業園在建設中必須遵循的國內外的宏觀經濟形勢、國家的產業政策。個性是指產業園建設的特色和特殊情況。因此在考慮這兩個方面因素的前提下,運用如下方法進行賦值。(1)園區管理者和專家打分賦值法,這一方法將園內專家對具體情況的了解和專家的專業技能相結合,權重賦值能很好地反映實際情況和保證園區的發展。(2)運用層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對各個甄選因子的重要程度進行量化賦值,對比出其權重。(3)歷史數據分析法,根據園區項目以往的數據,分析各項甄選因子的貢獻率以確定權重。
產業園在促進經濟發展、解決就業問題、增加國家稅收等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響。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在探索產業園如何實現產業園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需要注重產業園區內項目的質量,以發揮產業園強大的內生力量,優化產業布局和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避免產業園區在建設中出現低效率、趨同化、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如何保證產業園區內項目的質量,在產業園引入項目時需要把好關,研究出一套科學合理產業園入區項目甄選因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產業園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通過對產業園入區項目甄選因子評價考評,可以了解到該項目的產業選擇、外溢效益、科技含量、投資效能、財政貢獻、環境保護的綜合甄選因子考評,為產業園篩選出發展能力強、社會效益大的項目提供支持。
在具體操作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由于各個產業園區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具體的產業園區在進行入區項目甄選因子評價時要結合其自身情況對各項因子影響權重進行分析和賦值。二是保證產業園項目整體質量是一個動態且系統的過程。產業園入區項目甄選工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對已有的園區進行改造時,首先要對原有的企業進行生產改造;其次需要引入企業,與園內企業高度相關,能延長園區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后,還要淘汰不利于園區向良性方向發展的企業(吳利華和劉婷婷,2013)[29]。對已有的產業園內項目要進行評估、改造和淘汰,引入項目要把好關,對于新建的產業園就特別要注意其引入項目的甄選,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先進產業園在建設和吸納入園項目中存在重視數量和速度忽視質量的問題,為產業園走好“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