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娟 王曉華



摘? ? 要:以隴薯6號為對照,在臨夏州農業科學院北塬試驗站對12個馬鈴薯品種(系)進行了品種(系)比較試驗。試驗結果顯示,有5個品種(系)比對照隴薯6號增產,增產率在48.29%~8.62%,其中產量位于前3位的品種(系)為201614-5、201727-4、201827-2,折合單產分別為2 305.67 kg/667 m2、2 235.30 kg/667 m2、1 861.20 kg/667 m2,比對照增產差異極顯著,而且品質好、抗逆性較強、綜合農藝性狀好。
關鍵詞:馬鈴薯;品種(系);產量;農藝性狀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3-0013-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32? ? ? ?文獻標志碼:B
為了緊跟國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臨夏回族自治州緊緊圍繞“牛、羊、果、菜、薯、藥、菌、花”八大特色產業建設任務,走“育、養、銷、肥、種”一體的畜牧循環發展路子[1]。目前,馬鈴薯已成為臨夏回族自治州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2]。
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作為全州唯一擁有育種能力且經驗豐富的馬鈴薯育種單位,在良種的選育與推廣方面責任重大??蒲腥藛T對進入品比試驗的馬鈴薯品種(系)進行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農藝經濟性狀等比較試驗,結果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參試品種(系)
參試品種(系)共12個,分別為201613-1、201614-5、201613-6、201620-5、201721-20、201709-8、201721-8、201727-4、201827-2、201808-2、201805-1、隴薯6號,以甘肅省農科院培育的隴薯6號為對照品種。材料全部由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提供。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在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位于臨夏縣前石村的現代農業試驗站。當地海拔2 031 m,試驗地土質為黃黏土,前茬作物是玉米,肥力一致,地勢平坦,灌溉條件便利。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18 m2,小區行長為6 m,行距為0.6 m。試驗設5行,單行壟作栽培,株距30 cm,密度3 500~3 800株/667 m2,四周設保護行[3]。
1.3 田間管理
播種方式為穴播,4月29日播種,播前用1%家保福防治地下害蟲,施熟雞糞100 kg/667 m2,增加地力。5月29日—6月1日第一次鋤草,6月8—10日施肥,施肥采用穴施,施磷酸二銨15 kg/667 m2、馬鈴薯復合肥20 kg/667 m2、鉀肥5 kg/667 m2、尿素5 kg/667 m2。6月20日噴灑25%噻蟲嗪8 g/667 m2兌水50 kg防治蚜蟲。6月23—26日追施尿素5 kg/667 m2,并培土。9月29日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表現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系)的生育期在114~123 d,生育期在100 d以上,屬于晚熟系列品種,其中生育期最長的是201620-5、201721-8。
現蕾期在6月17日—7月3日之間,現蕾最早的為201613-1、201827-2,現蕾最晚的為201808-2。
開花期最早的是201613-1,6月22日全田50%開花,開花期最晚的為201808-2(7月10日)。
2.2 主要農藝性狀表現
從表2可以看出,品種(系)201614-5、201727-4、201721-20、201721-8的葉色為深綠色,其余品種(系)葉色為綠色;莖色除201613-1為深綠色,其余品種(系)莖色為綠色;花色201727-4、201709-8、201808-2為紫色,其余花色均為白色。參試品種(系)株高在55.3~64.0 cm,對照隴薯6號的株高最高;品種(系)201721-20、201721-8、201727-4薯形為扁圓,201808-2薯形為長圓,其余薯形都為圓形;品種(系)201620-5、201721-20、201709-8、201721-8、201727-4皮色為白色,201613-6和對照隴薯6號皮色為淡黃色,其余皮色都為黃色;肉色除了品種(系)201827-2、201805-1為黃色,其余品種(系)肉色均為白色;品種(系)201613-1、201620-5、201721-20、隴薯6號的薯皮光滑,201805-1薯皮麻,其余品種(系)薯皮類型均為略麻;品種(系)201613-1、201727-4芽眼中等深度,201808-2芽眼紅色、深,其余品種(系)芽眼淺;品種(系)201613-1、201620-5、隴薯6號塊莖整齊度為中等,其余品種(系)的塊莖整齊。
從表3可以看出,淀粉含量最高的為201721-20,含量達到21.659%;淀粉含量最低的為201613-1,含量為17.208%;比對照隴薯6號淀粉含量高的品種(系)有3個,分別是201613-6、201721-20、201827-2。
2.3 產量表現
從表4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系)的折合產量為1 274.14~2 305.67 kg/667 m2,比對照增產的有5個品種(系),增產率48.29%~8.62%,產量位于前3位的分別是201614-5、201727-4、201827-2,折合產量分別為2 305.67 kg/667 m2、2 235.30 kg/667 m2、1 861.20 kg/667 m2,比對照增產達到極顯著水平的是201614-5、201727-4、201827-2,品種(系)201709-8、201721-20比對照增產,但增產差異不顯著。品種(系)201808-2、201805-1、201620-5比對照減產達到極顯著水平[4-6],折合單產1 285.25 kg/667 m2、1 274.14 kg/667 m2、1 131.54 kg/667 m2,減產率為-16.81%、-18.06%、-19.96%。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品種(系)201614-5、201727-4、201827-2的產量高、品質好,適宜在有灌溉條件的區域種植。臨夏回族自治州種植地區域類型包括干旱區、高寒陰濕區[7-8],為了進一步確定這些品種(系)適種范圍,并確保品種的穩定性[9-10],增加這些品種(系)種子量,計劃在不同的試驗區繼續布點參加品種(系)比較試驗。對于增產不顯著的201709-8、201721-20兩個品種(系),為了減少氣候條件因素的影響,可以保留,繼續參加下一年的品種(系)比較試驗;對于減產達到極顯著水平的201808-2、201805-1、201620-5這3個品種(系)直接淘汰。
參考文獻:
[1]楊薇靖,韓天鵬,秦貞,等.甘肅中部半干旱區旱作馬鈴薯適栽品種比較與篩選試驗[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0(17):22-24.
[2]吳中平,王孝平,王振華,等.馬鈴薯新品種(系)引種對比試驗初報[J].湖北農機化,2018(8):50-52.
[3]徐海秀. 馬鈴薯高產種植技術[J].吉林農業,2018(33):33.
[4]陳萌山,王小虎.中國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發展與展望[J].農業經濟問題,2015,36(12):4-11.
[5]馬文.馬鈴薯產業在臨夏州的研究進展及扶貧建議[J].甘肅農業,2018(17):39-40.
[6]曲亞英,常濤,李掌,等.臨洮縣水川區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7,31(5):257-262.
[7]黃成秀,尹憲志,邊學軍,等.臨夏州馬鈴薯生態氣候分析與適生種植區劃[J].甘肅農業,2011(8):46-48.
[8]白小娟,任佐錄,劉延夫,等.臨夏州半干旱區馬鈴薯品種(系)比較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20(4):89-92.
[9]馬旭潔,張文解,楊海玲,等.臨夏州馬鈴薯晚疫病始發期的預測預報[J].中國農業氣象,2011,32(4):627-631.
[10]崔學禎,王玉梅,蔡廣珍.臨夏州北部旱區氣候資源和種植業發展研究[J].甘肅農村科技,2002(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