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彬
摘? ? 要:在國家推動農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的落實需要依賴于種業的健康發展。一個完整的農業種業產業鏈包括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售后服務5個環節,其中生產和加工更是優良農業品種得以快速推廣、使用的重要環節。文章基于國內種業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其生產、加工發展狀況以及具體問題,提出了我國今后農業種業生產、加工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為我國種業的穩步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種業;生產與加工;現狀;對策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3-0142-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4.6? ? ? ?文獻標志碼:A
種業受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之其處于國民經濟基礎農業產業的頂端,其戰略意義十分重要。種子的生產和加工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從全產業鏈還是種業價值鏈的層面來看,都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關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優良農業品種的快速推廣依賴于種子生產、加工環節,是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高質量種子生產和推廣是種子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進一步強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1 國內種業的發展歷程分析
1.1 傳統農業階段
我國種業的傳統農業階段是1949—1977年。這一階段的種業依賴于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行自我繁育、選拔、留用方式發展,并且通過應用各種調劑手段,推動農業生產有效落實。各地區縣級以及公社良種場等是種子的主要供給主體,這一階段的種業通常是以傳統農業的落地發展為目標,尚未形成用于市場商品交易的種業貿易體系[1]。
1.2 初步發展階段
1978—2000年是我國種業的初步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種業發展是以各地原有的良種場和種子發育生產基地建設作為核心,并且相關部門通過建立全新的國營種子公司,實施種子統一供給,并落實種子國家專營制度,帶有較為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處于這一階段的種植產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市場化發展,但因為缺乏自主經營權,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力。
1.3 市場化改革發展階段
2001—2011年是我國種業的市場化改革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種子法》等相關法律的實施,意味著我國種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改革發展階段,進入了一種種業國營、民營和個人代銷等多種銷售主體并存以及種子類型多元化綜合經營的市場發展格局[2]。隨著我國種業持續發展,種子經營權得以放開,之前的種業銷售渠道單一、市場條塊分割等多種不利因素得以消除,并且各個地區的人才、品種、資本等要素也得以實現全方位自由流通的目標,為各個地區種植產業的市場規模擴張提供了必要條件。
1.4 改革深化階段
2011年后,我國種業正式進入了改革深化發展階段。國務院頒發了有關種業體制深化改革方面的相關文件,配合《種子法》的修訂實施,促使我國種業正式進入了體制發展改革深化階段。完善種子行業發展相關的管理辦法以及法律體系,建立健全各個地區種業商業化育種體系,推動各個地區種業科研分工合理以及資源集中、配置優化,最終建立了一批在種子繁育以及生產加工技術上具有顯著優勢的龍頭種子企業,各地優良品種的需求得以滿足。
2 當下國內種業的生產加工發展狀況分析
2.1 種子的品種選育取得成效
隨著我國《種子法》與種業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建立健全,種業發展相關的科研教學單位可有償轉讓研發的全新種子品種,這對我國種子企業新品種的自主研發發展格局具有促進作用。通過相關法律所規定的新品種權益有償轉讓制度落地,不但有效保護了各個種子企業以及育種家培育種子的知識產權,同時科研教學單位也在轉讓新品種權益的過程中獲得了足夠的經濟補償,這對優化種業科研工作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時我國用于農作物新品種審定的申請材料數量得以增加,促使每年經過國家相關部門審核的新品種種子數量逐漸增多,進一步加快了國內全新品種的推廣速度,提高了品種的產量和質量。
2.2 提高種子生產、加工能力
隨著我國各個地區深度落實種子工程,先后建立了包括水稻、小麥、玉米等在內的農作物種子發育基地,以及果茶花菜的種子發育基地、馬鈴薯等在內的種子繁殖基地,提高我國農作物全新品種的發育能力,滿足種子的種植需求。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商品種子生產、加工的產量超過了100億 kg,種子質量檢驗報告達到60萬份[3]。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現代化農業種子生產、加工體系中心。
2.3 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種子管理
隨著相關管理體制與經濟發展階段的有效結合,種業始終呈現出一種穩步發展的狀態。以目前我國種業發展中的管理體制看來,國務院、各級地方政府、農業部門等行政主管部門,以市場條件作為基礎頒發了有關種子管理保護等多個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以市場條件作為基礎建立了完善的種業管理制度體系。在我國《種子法》頒布后經歷了多次修訂,雖然在我國種業現代化發展歷程中發揮了顯著作用,但仍未進入發展成熟階段,管理體制不完善,種子無法進一步創新生產、加工。在我國《種子法》實施后,各地以市場條件作為出發點,設置種子管理結構,建立省、市、縣三級政府在內的種子管理體系,并建設種子管理站,遵照國務院下發的相關文件要求,有效轉變種子管理站職能,并且種子管理機構的工作力度得到顯著加強。
2.4 種子經營的規模化發展
在我國種業發展的過程中,各級農業部門通過政策和資金等方面支持,大力扶持種子企業,使我國的種子經營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并且經過我國農業農村部評選出的50強種子生產企業,其經營份額不斷提高。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種業相關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工作得以深度落實,使得國內的種業經營呈現多元化的全新發展格局。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持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已超過8 000余家,有20家種子企業銷售額達到5 000萬元以上,有18家種子企業銷售額超過1億元。隆平高科、星封種業、大華種業這3家的營收占比最大,2020年,這3家種業經營收入分別達到了32.9億元、14.55億元和13.33億元,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種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經營規模[4]。
3 國內種業生產加工中暴露出的問題
3.1 缺乏足夠科技創新能力
目前從我國種業生產、加工的具體發展狀況來看,除了國內排名前50強的種子企業之外,其余的中小型種子企業普遍出現了技術人員數量不足、既有人員創業素質水平較低等問題,尤其是在雜交優勢育種、基因組生物育種等方面的頂尖人才缺失最為明顯。中小規模的種子企業以家族式經營為主,尚未建立完善的頂尖人才引進、培養計劃,加之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無法實現各種子企業聯合育種、技術成果之間的轉化交流。在我國種子生產加工的過程中,與之關聯密切的科學研究、生產、銷售和推廣呈現出相互分離的狀態。目前我國從事農業全新種子研發的科研院所超過500家,現階段市面上已有的全新農業品種有85%以上都出自于各種農業科研單位,致使新品種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等方面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脫節狀況[5]。對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而言,種子生產、加工和銷售處于一種相互獨立的狀態,農業科研院所擁有的技術、力量、財政支持等方面有明顯優勢,使得其在農業基礎、公益性研究和全新品種選拔、培育等方面優勢明顯。
3.2 流通品種的持續增加帶來安全風險
隨著我國《種子法》以及各種相關文件的實施,使我國種子生產、加工過程中的育種渠道得以拓展,有關品種的審定標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寬,并且各個地區已經開始逐步實行聯合體育種、綠色通道育種等各種渠道,加之國家政策的支持,使得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種子企業育種、生產和加工基礎性作用得以提高。在經濟、技術和資金方面具備一定實力的種子企業可以憑借已有的資本和技術,加強與當地農業科研院校之間的合作力度,最終形成完善的科研院校和企業聯合育種體。具備一定名望的個人與專家可以憑借各種優質品種資源進行自主育種,并通過個人報審、與企業合作,有效落實同一個生態適宜區內部的產品育種試驗。在我國種業商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商業育種地位凸顯,導致各地各種全新農作物種子數量持續增加。不可忽視的是,這些農作物品種依舊表現出時間跨度較大、老品種和新品種并存、同質化嚴重等現象。雖然從表面上看,種子數量增加確實為購買新品種提供了更多選擇,但沒有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合理選擇種子品種,會在無形中提高種植風險。此外,部分商家因為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選擇采購價格便宜、質量較差的品種假冒各種名牌種子,使得國內農業種子生產、加工環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安全風險。
3.3 生產加工環節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種業的發展來看,在其生產加工的環節中,主要面臨兩個基本問題。第一,政府和職能部門尚未給予大力的支持。作為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產業,種業涉及農戶、村社、鄉鎮等多個層面,需要各級政府全面發揮其領導和協調作用。目前我國部分省市已經在政府目標考核體系中納入種業發展這一指標,但企業通常會在發展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政府和職能部門沒有及時協調和支持,這對種業發展有十分不利的影響。第二,市級和縣級的種子儲備體系尚未建立。對于部分種子的生產制造企業而言,部分種子使用的露天種子生產模式通常會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種子生產過程中的豐收程度無法單純憑借人力進行控制。即便省級政府已經實施了種子儲備項目建設工作,但因為市級和縣級財政資金方面有限,無法建立完善的種子儲備體系,缺乏合理的宏觀調控手段,這也成為我國種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隱患。
4 促進國內種業生產加工持續發展的對策
4.1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我國種業生產加工的持續發展依賴于企業科技創新力量的不斷加強。政府需要以農作物種子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生物育種以及綠色育種技術攻關等作為出發點,組織相關企業實施全新的種子工程以及與農業發展相關的重大科技項目,并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相應的扶持,鼓勵當地龍頭種業企業積極承擔項目,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在人才和技術方面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確保企業與所在地區的公共事業單位、科研院校等進行全方位交流、合作,同時整合資本、技術、人才等各方面資源,最終實現品種聯合培育以及技術成果轉化,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各種子企業要逐漸向商業化發展,積極培養出具備良好應用前景以及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農業優良品種,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4.2 種子評價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針對我國種業生產加工過程中出現的新、老品種并存的狀況,需要按照地區差異,合理建設市級、縣級和鄉級在內的新品種實業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地區統一全新品種示范評價標準體系,以高產、穩產作為標準,對各個地區試驗品種全方位示范評價。同時,需要各個省市積極開展相應農作物種子品種考察活動,選擇完全適宜當地生態環境和農業發展要求的全新農業優良品種,結合當地發布的各種優良農作物種子生產利用布局意見,推動全新的農作物品種大規模發展、應用[6]。
目前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帶有缺陷種子或者老舊品種,需要當地政府制定退出管理辦法,并提示相應風險,淘汰陳舊的農作物種子品類,降低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風險。
4.3 推動種子生產、加工的快速發展
種業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產業,因為涉及到多個層面,在種業生產、加工的過程中,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強領導和協調,將有關種業發展納入到當地政府的考核目標體系中,以縣長或者副縣長為組長,其主要負責農業生產,領導小組為當地農業、發改、財政等多部門成員,領導當地種業對種子進行生產、加工。
針對部分需要露天生產的優良品種,需要市、縣兩級財政發揮職能,建立種子儲備專項資金,用于建設種子儲備設施和各種儲備漲工資的政策性虧損補貼。進一步落實國務院有關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文件,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需要制訂完善的扶持政策,以優勢互補為基礎原則,鼓勵當地種子生產、加工企業進行全方位資產兼并重組,建立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能力較強的一體化種子生產、加工、繁育企業,推動國內種業現代化發展。
5 結束語
種業作為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產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先后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最終實現了市場化的改革。但是目前我國種業生產、加工過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流通品種持續增加帶來老舊并存的情況、政府職能部門領導協調力度不足和種子儲備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在強化企業政策扶持力度的前提下,建立專項種子儲備資金,加大種子企業科技創新力度,以及建立種子評價體系,推動我國種業的現代化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靳雅楠,侯軍岐.我國種業企業生產與加工現狀分析[J].中國種業,2019(9):13-16.
[2]錢旭梅,謝澤,張寅,等.南京市水稻產業和種業發展現狀及策略分析[J].中國種業,2021(12):51-54.,
[3]馬蘭香,田加才,王治國.山東棗莊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情況調研報告[J].中國種業,2021(12):57-59.
[4]朱華平,葛毅強,方磊.走向種業強國之路[J].中國農村科技,2019(9):13-16.
[5]鄭盼盼,侯軍岐.基于大數據的種業價值鏈管理[J].中國種業,2019(4):8-10.
[6]蔣彬,熊波,張莉,等.北京市主要農作物種業機械化生產裝備配備調研[J].農業工程,2016,6(S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