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權
摘? ? 要:在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持續加快之際,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也在深入展開,為了保證草牧業能夠良好地發展,必須提升玉米的產量、品質。因此,廣大農民必須要尋找可行途徑來確保目標順利達成。從當下飼料加工、畜牧養殖現狀來看,對玉米的需求量持續增加,而且對玉米品質要求提高,這就要求相關人員應對玉米種植展開深入研究,依據氣候特點、土壤條件等確定玉米種植密度,保證土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提高廣大農民的收入水平。文章結合筆者工作經驗,概述了我國玉米種植的基本情況,分析了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并指出了產生上述影響的具體原因,提出了提升玉米產量和品質的重要舉措,包括科學確定玉米種植密度、合理應用品種特征、合理播種、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提升玉米種植的現代化水平和病蟲害防治等,為今后更好地進行玉米種植管理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玉米種植密度;產量;品質;影響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3-0124-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文獻標志碼:A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人口數量大幅增加,因而在工業原料、糧食作物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明顯加大。在各類糧食作物中,玉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除了要滿足其產量需求以外,同時要提高品質,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在種植玉米時必須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達成玉米高產優質的目標。除此以外,選種、播種、病蟲害防治等也是不可忽視的,以確保玉米健康生長。
1 我國玉米種植情況概述
在各類農作物中,玉米產量較高,從專業機構的統計數據來看,全球的玉米種植面積位居第三,與小麥、水稻相比較低。玉米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對其進行加工能夠為人們提供各種各樣的食品,還可作為飼料使用,在醫療、新能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玉米為一年生植物,而且雌雄同株,與其他作物相比,植株明顯較大,其莖稈較為粗壯。另外,玉米遺傳呈現出一定的復雜性,變異也較為常見,因而其品種更加豐富。從我國現狀來看,經濟社會前行腳步持續加快,對玉米實際需求也明顯增加,尤其是質量、品種成為了關注重點,這就要求廣大農戶對市場需求有清晰的認知,并根據市場變化改變種植方式。
農戶要了解市場實際需要,在此基礎上選擇可行的創新措施,以增加玉米產量、質量。對玉米種植的實際情況分析可知,種植密度、產量質量之間的關聯性非常緊密。從我國當下的玉米種植現狀來看,種植密度會對玉米長勢、最終產量等產生直接影響。如果種植密度過大,玉米生長必然會受到直接影響,比如玉米對通風、光照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肥料供應出現問題,就會導致產量降低、品質達不到要求。如果種植密度太小,會對玉米質量產生影響,土壤也難以得到充分利用[1]。因而在玉米種植的過程中,必須要確保各項準備工作做到位,全面考慮相關因素,保證種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要依據光照、土壤、品種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控制種植密度,確保行距、間距的科學性,保證玉米產量增加、玉米質量提升。
除此以外,種植密度還會對玉米營養成分產生影響,因而在對種植密度進行設計的過程中,玉米用途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從國家層面來說,玉米種植能直接影響現行的糧食戰略,因此政府職能部門必須要履行好自身職責。
2 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玉米種植密度過大、過小都會對產量產生負面影響,適當的種植密度有利于玉米增產增收,也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整體品質,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2.1 玉米不同的種植密度對于產量的影響
2.1.1 種植密度小對于產量的影響
在玉米種植時,如果種植密度過小,會促進單株生長,然而整體產量會受到影響。種植密度合理,單株玉米在光照方面的需求能夠得到切實滿足,莖稈生長更為理想,如此一來,養分輸送就更為順利,單株玉米的營養實際需求就能得到滿足,單株產量就會得到提高[2]。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種植密度太小,所以單位面積內的玉米穗數大幅減少,導致整體產量降低。
2.1.2 種植密度大對于產量的影響
在增大種植密度后,玉米葉面積也會增加,這樣一來光合作用會有明顯提升,整體產量也能得到保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穗粒數較多,所以穗粒重量難以達到要求,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單株生長所處環境具有一定的競爭性。
眾所周知,單株品質、整體產量之間難以保持絕對平衡,因而要合理設置種植密度,這樣一來可使玉米整體產量大幅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種植密度過大,會降低產量。
2.1.3 種植密度適宜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從玉米生長的角度來說,種植密度不可忽視,確保種植密度處于最佳狀態可使光合作用更加充分,植株所需養分得到滿足,玉米可以健康生長,整體產量會得到明顯提升,穗粒重量會達到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應合理設置種植密度,可使植株在生長過程中避免光照不足、營養短缺,相關人員必須要重視科學規劃種植密度。
2.2 玉米不用的種植密度對品質的影響
在評價玉米品質時,需要注意蛋白質、脂肪、淀粉的實際含量。具體來說,玉米種植密度發生變化時,蛋白質含量必然會受到影響,尤其進入灌漿中期后呈反比例關系,但籽粒已經成熟,并不存在明顯的關聯性[3]。脂肪含量對玉米種植密度產生的實際影響較大,在灌漿中后期呈正比例關系。成熟后為線性關系,起先較高,繼而逐漸降低。當種植密度過大時,脂肪含量必然會受到影響,營養成分也達不到預期。淀粉含量對種植密度的影響較為明顯,如果種植密度較大,淀粉含量會降低,呈現線性關系,由低變高。由以上表述可知,種植密度對玉米品質產生的實際影響較大,所以在種植的過程中必須要嚴格控制種植密度,保證玉米品質有明顯提升。
2.3 影響原因
在玉米種植的過程中,要對生長機理、環境需求等因素有清晰的認知,當加大種植密度后,光照、透風必然會受到影響,從而使得玉米產量、品質達不到預期[4]。如果種植密度太大,透光性會受到影響,玉米單株光合作用達不到預期,使得生長環境質量較差。如果玉米種植密度太小,雖然光合作用能夠得到增加,但是無法充分利用土地、水肥資源,使得農民經濟收益降低。另外,如果種植密度偏低,透光、通風等性能會受到影響;種植密度偏高,水肥供應無法得到滿足,使得蛋白質、脂肪、淀粉的實際含量會受到極大影響,玉米品質自然就達不到標準要求。
3 提升玉米產量和品質的重要舉措
根據上述分析內容及工作實踐可知,要想有效提升玉米產量和品質,應從科學制定玉米種植密度、合理選擇品種特征、合理播種、田間管理、提升玉米種植的現代化水平、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入手進行優化,詳情如下。
3.1 合理確定玉米種植密度
在確定玉米種植密度時,需要關注的因素較多,如生態條件、玉米品種、種植形式等[5]。眾所周知,玉米品種存在差異,在耐密性方面有明顯不同,緊湊型雜交種耐密性較強,當密度增加時,產量依然保持穩定狀態,因而在種植時可適當加大種植密度;而平展型雜交種耐密性較弱,當密度增加時,產量會減少。比如,特早熟品種有著自身的特點,其生育期非常短,單株矮小,千粒重不高,在確定其種植密度時,如果距離其他生態區較近,產量必然會受到影響。因而在種植時要適當增加種植密度,以保證玉米高產。
另外,種植緊湊型品種需要加大種植密度,種植平展型品種要采用稀植方式。種植高稈大穗品種應對單株營養面積予以重視,可消除倒伏,此時采用稀植方式最為合適,可提升實際產量。眾所周知,適宜的灌溉量能夠保證土壤足夠的肥力,采用密植方式能充分發揮水肥優勢,成穗數可得到保證,提升產量。旱地則不同,供水較差,肥力明顯不足,所以要降低種植密度,使產量達到預期。需要注意的是,旱地的部分地塊能夠提供較高肥力,可適當增加這些地方的留苗率。選擇種植形式時,可采取寬窄行方式,通風、透光性能更好,與等行距種植相比,種植密度會明顯增加,可實現增產。農戶要對種植條件有清晰的認知,在此基礎上確定種植密度,提高葉面系數,充分利用光能,提升玉米品質[6]。如果種植密度過大,葉面系數會明顯增加,這樣一來植物吸收光量會呈現停滯的狀態,有機物產量達不到預期,導致玉米品質降低。
3.2 合理應用品種特征
從玉米種植的實際情況來看,選擇的品種不同,產量也有明顯區別。如果栽種緊湊型雜交玉米,可適當增加種植密度,以保證玉米產量;如果栽種平展型雜交玉米,種植密度過小,產量會受到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平展型玉米進入中晚期后植株較高、葉片寬闊,因而要嚴格控制種植密度,種植密度為3 000~5 000株/667 m2,可提高光能利用率。早熟型玉米葉片較為緊湊,應適當加大種植密度,種植密度為4 000~5 000株/667 m2,切實提升玉米產量。中間型玉米應將種植密度控制在3 500~4 000株/667 m2,以確保整體產量達到預期。
3.3 合理播種
玉米種植密度會直接影響產量、品質,影響因素較多,比如天氣、地質等,所以要依據實際情況來合理選擇種植密度,可順利達成高產優質的目標[7]。如果種植密度太大,籽粒含有的營養成分就得不到保證;如果密度太小,土壤、水肥資源難以充分利用,玉米產量就會降低。農戶在種植玉米時要嚴格控制種植密度,種植密度為6萬~7萬株/hm2。除此以外,要將地表溫度作為依據,確定播種具體時間,確保播種深度最為合適,使出苗質量達到要求,土壤養分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出現大小苗的現象。
3.4 田間管理
3.4.1 苗期管理
在苗期管理時,各項工作必須要有序進行,使玉米根系發育更為健康,能夠順利實現后期保質、保產。具體來說,拔節前要展開苗間管理,切實做到破土防旱、中耕除草、澆水追肥,保證根系發育、上部生長得到有效控制,順利達成優質高產目標[8]。
苗期管理在整個田間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苗期管理直接影響后期玉米植株生長的質量以及產量,高質量的苗間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玉米植株整體根系的生長質量,進而為后期更快生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3.4.2 穗期管理
從玉米生長的角度來說,穗期管理不可忽視,此時要加強田間管理,以滿足水肥的實際需要,提升玉米的產量、品質。農戶要做好灌溉工作,抽穗前期要充分灌溉,可增強玉米根系的呼吸能力,如果玉米倒伏問題能夠順利解決,可使玉米植株健康生長。
穗期管理的重點是控制灌溉量,避免水分影響抽穗量和品質,水分過多會影響到根系呼吸,抑制玉米的抽穗情況,控制好灌溉量可以保證穗期玉米高質量生長發育。
3.4.3 花期管理
為使得玉米產量能夠達到預期,要做好花期管理工作,此時要加強田間管理,順利實現授粉、灌漿等工作,解決玉米早衰問題。尤其地區環境呈現特殊性,如果土壤過于干旱,要選擇及時補水,改善土壤性能。有些地區年均降水量較大,此時要做好排水工作,緩解玉米生長壓力。花期階段做好補肥工作,延長玉米植株壽命,增加玉米籽粒營養,這樣一來,玉米顆粒就會更加飽滿,品質也會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要嚴格控制補肥量,如果長勢不理想,適當加大補肥量;如果長勢較好應立即停止,以避免莖葉枯竭。在花期管理過程中,人工去雄不可忽視,農戶要切實了解玉米生長的實際狀況,做好撒粉工作,留強去弱、隔行去雄,可以增加玉米產量[9]。
在生長后期,有些地區會發生土壤板結,此時要選擇合適的中耕方案,使土壤中的養分能夠快速分解,避免玉米早衰,以提升玉米的產量、品質。
3.5 提升玉米種植的現代化水平
信息技術發展速度較快,其在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玉米種植的角度來說,若想大幅提升玉米的產量、品質,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于農戶來說,通過信息技術可轉變傳統種植模式,切實達成現代化種植。
在玉米種植時,如果采用人工種植方式,對玉米的產量、品質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要嚴格控制玉米種植密度,同時要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中,尋找到更為可行的種植方式,并引入成熟的種植經驗,使得耕作模式真正實現創新,使玉米種植能夠可持續發展,提高玉米的產量、品質。
3.6 病蟲害防治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重視選種、播種,同時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在病蟲害防治時,應從季節特點出發,了解病蟲害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防治方法。比如,越冬前期可選用低殘留農藥防治螟蟲,也可采用生物方法來實現防治的目的[10]。
播種前要對土壤進行翻耕,可降低大斑病的發生概率。如果已經發生大斑病,要焚燒病葉、病株,避免其他植株感染,切實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提高玉米產量、品質。
4 結束語
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可從種植密度入手,需要相關研究人員開展具體的試驗來分析三者之間的關系,以此調整玉米種植密度并達到高產優質的目標。在具體的種植作業中,農戶及管理人員要重視玉米選種、播種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從多方面入手提高玉米產量及品質,滿足人們對糧食需求和工業原料需要。
參考文獻:
[1]羅永禮.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機化,2020(17):19-20.
[2]蔣艷偉.分析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現代園藝,2020,43(12):37-38.
[3]丁銳.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種子科技,2020,38(11):22-23.
[4]賈莉.探討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種子科技,2020,38(5):97,99.
[5]張麗萍.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農家參謀,2020(1):74.
[6]白潤標,羅永忠.探究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種子科技,2019,37(6):11.
[7]喬慧芳.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農業與技術,2018,38(21):117-118.
[8]楊金福.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農業與技術,2018,38(2):104.
[9]李志.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農業與技術,2017,37(1):84-85.
[10]張亞煒.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1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