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丁大偉
摘? ? 要:南粳3908自2016年起在張家港市進行示范種植,表現為優質、高產穩產、抗倒性好,適宜在張家港市推廣。文章闡述了南粳3908的品種特征特性及產量表現,介紹了其高產栽培配套技術,包括育秧技術、田間管理、綜合防治病蟲草害、適時收獲與貯藏等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南粳3908;種植表現;機插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張家港市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3-0031-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1? ? ? ?文獻標志碼:B
我國的三大糧食種類分別為水稻、小麥和玉米。在這3種糧食中,水稻更勝一等。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糧食種植面積及糧食產量一直居于世界領先水平[1-2]。
水稻的生產與消費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30%左右,而水稻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40%~50%。我國大部分人把水稻作為主要食物,水稻生產對我國國民生活及經濟、政治活動都具有一定的影響[3-5]。
20世紀60年代,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約11億hm2,經過60多年發展,目前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約16億hm2,增長約40%,其中亞洲水稻種植面積占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的90%。世界水稻產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世紀60年代世界水稻總產量約為2 000億t,目前世界水稻總產量接近8 000億t,約為20世紀60年代的4倍。
世界水稻種植大部分在亞洲。亞洲水稻產量居世界之首,約為世界產量的90%。我國是世界水稻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6],我國水稻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30%。世界水稻單產也有飛躍式的提升。20世紀60年代,水稻單產僅1.8 t /hm2,目前水稻單產達到4.6 t/hm2,增長約140%。
我國水稻生產發展迅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僅2 500萬hm2,目前發展到3 000萬hm2,70多年間增加了500萬hm2;我國水稻產量從近5 000萬t發展到2億多t,增長了3倍多;我國水稻單產由不足2 t/hm2,發展到7 t/hm2以上,單產提高2.5倍。
1 品種特征特性
南粳3908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經南粳5055系統選育而成的一個綜合豐產性好、食味品質優的晚粳稻軟米新品種,綜合性狀好[7-8]。
2016—2020年試驗數據,該品種5月15—25日播種,8月25日—9月5日抽穗,全生育期158~160 d,屬于早熟晚粳類型,比對照武運粳23早1.2 d;株高99.2 cm,株型緊湊,葉姿挺,穗型中等偏大,每穗總粒數129.8~137.7粒;分蘗力較高,生產勢較旺,成穗率76.0%,有效穗312.0萬~331.5萬穗/hm2;莖稈粗壯,抗倒性強,葉色中綠,后期熟相好,灌漿速度快,結實率90.5%~96.8%,千粒重27.0 g。
農業農村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連續3年檢測結果,南粳3908糙米率82.3%~84.9%,精米率73.1%~74.6%,整精米率66.5%~68.0%,堊白粒率20.0%~27.0%,堊白度3.8%~9.7%,膠稠度72~90 mm,直鏈淀粉含量9.0%~10.1%,屬陰糯類型,為低直鏈淀粉含量優良食味軟米品種,米質較好。
2 張家港市種植表現
南粳3908品種在張家港市農業試驗站鹿北基地大田種植,表現為植株型集散適中,群體整齊度較好,生長旺盛,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穗型較大,半直立穗,葉色中綠,后期生長較為清秀,熟相轉色好,莖稈粗壯,抗倒性好。全生育期155 d,比對照武運粳23早1.0 d。株高105.5 cm,有效穗324萬~325萬穗/hm2,穗實粒數117.3粒,結實率93.5%,千粒重27.60 g。2019年、2020年產量分別為11 151.0 kg/hm2、10 656.3 kg/hm2,產量表現好,見表1。
3 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3.1 育秧技術
3.1.1 秧田準備
苗床應靠近大田,運輸方便,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9-11]。秧板規格為畦面寬1.4 m,秧溝寬0.3 m,深0.15 m,采用旱作通氣秧田的辦法。秧畦做好后,排水晾板,使板面沉實,畦面達到“平、實、光、直”。
3.1.2 曬種與浸種
按45~60 kg/hm2準備南粳3908的精選種子。選擇晴朗的天氣曬種,時間為2~3 d,可以增強種皮透氣性,使種子吸脹及出苗整齊一致,提高種子發芽率,增強種子發芽勢。用17%殺螟丹·乙蒜素可濕性粉劑250~300倍液(即用17%殺螟丹·乙蒜素可濕性粉劑20 g加水5~6 kg攪拌均勻)浸種4~5 kg,浸種時間為48~60 h,撈出后催短芽播種。
3.1.3 播種及暗化催芽
南梗3908一般適宜在5月中旬播種,濕潤秧苗凈秧板播種量為25 kg/667 m2,旱秧苗凈秧板播種量為35 kg/667 m2。一般情況下,機插秧在5月20—25日播種,用種量為3~4 kg/667 m2。
利用全自動育秧播種機進行播種時,播種芽谷120~150 g/盤。按375盤/hm2準備秧盤,按1 500 kg/hm2準備營養細土(或基質)作底土,準備未培肥過的過篩細土375 kg/hm2用于覆蓋。一般在5月下旬播種。播種后疊盤堆放暗出苗,每疊20~25盤,使種子在溫度相同的情況下出苗,有利于苗全、苗齊、苗壯。
3.1.4 秧田管理
將南粳3908的種子暗化數天后及時搬放到秧田,灌跑馬水,確保秧板和盤內基質吸足水分之后排掉。噴灑直播寧后,用無紡布全程覆蓋,栽插前1~2 d排干溝系中水,揭開無紡布,用藥后待栽,移栽秧齡要求為15~18 d。病蟲害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水稻的品質和產量。由于缺乏對病蟲害防治的認識,大多數農民經常濫用農藥。
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通過正確的控制措施,確保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安全高效地完成水稻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和水平,獲得最佳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12-13]。
水稻生長過程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針對農民蟲害防治意識不強的現狀,應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應通過多種渠道,幫助農民掌握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措施[14]。
不僅要宣傳專業知識,還要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到稻田了解水稻的實際生長情況。可以在村委會公告欄上進行宣傳,定期對農民開展專業知識培訓。專業技術人員應用簡單實用的方式解釋病蟲害防治技術。應加強農藥市場監管,重視農藥質量檢驗,防止不合格農藥流入市場。
3.2 田間管理
3.2.1 大田準備
大田管理首先要提高田間的平整度,才能更好地進行后期的水漿管理,增強水稻分蘗,減少雜草的發生。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的必要因素,不僅是許多生物大分子的構成元素,也是植物體內提供緩沖和信號傳遞的不可或缺因子。水稻生長過程中對于各種元素的需求量較大,在合適的時期施用化肥可帶來產量和品質上的飛躍,其中影響最為明顯和廣泛的非氮肥莫屬。
氮肥不足會導致水稻稻葉泛黃,植株變得矮小,白根數量減少,根系發黃。在水稻營養生長時期施用氮肥,可以明顯帶來分蘗增長,給水稻打下更加堅實的營養生長基礎,間接促進后期水稻生殖生長,提高產量。在生殖生長期間施用氮肥可以促進穗的生長以及穎花數的提高,直接促進水稻產量與品質提高。但是不可以無限制增施氮肥。過量施加氮肥會帶來水稻貪青晚熟,同時帶來多種水稻病害和蟲害,使土壤酸化[15-16]。
現今過量施用氮肥的現象在我國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由于缺少相關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是氮肥的利用率低下,氮揮發嚴重,使氮肥無法準確作用于水稻,導致水稻增產不明顯,從而致使氮肥增施。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我國作為施氮大國,應該更加注重對這方面的研究。
3.2.2 合理密植
南梗3908播種后應適時移栽,并實現合理密植。在6月中上旬移栽,秧齡此時約為30 d,一般栽插1萬~1.8萬穴/667 m2,約6萬~8萬株/667 m2。南粳3908的栽插行距和株距分別為30 cm、12 cm,種植密度控制在27萬穴/hm2以上,基本苗90萬~120萬株/hm2。
3.2.3 水漿管理
機插結束后,應及時灌水護苗,水深保持在苗的1/2。栽后2~3 d采取薄水層管理,加快南粳3908秧苗返青,提高活棵率,促進南粳3908早分蘗。水漿管理上,前期淺水勤灌,促進早發;中期分次輕擱,強稈壯根;后期干濕交替,活熟到老。
3.2.4 平衡施肥
水稻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我國土地自然資源面臨嚴重壓力,為保證我國水稻產量安全及維護經濟和生態效益,應研究如何用最少的資源投入來提高邊際產量。
化肥是重要農業生產資料,在提高糧食產量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種植生產中存在尿素、鉀肥亂施亂用的現象。我國水稻種植中氮肥利用率只有28%~40%,而世界水平在45%~60%。在氮肥的大量施用下,氮素利用率逐漸下降,不利于高效生產。
研究表明,氮和鉀對水稻十分重要,是水稻生長發育的重要營養元素,可以使葉色青綠,增強光合作用。缺乏營養元素鉀時,水稻葉面易出現斑點,稈變柔弱,抗倒伏能力降低,失去正常生理代謝功能,產量降低。
施肥過程中,應掌握好“前重、中穩、后補”的基本原則。早施分蘗肥,在秧苗拔節期穩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后期看苗基本情況補施穗肥。基蘗肥與穗肥比例以7∶3為宜,搭配好氮、磷、鉀的使用。
為保持南梗3908品種的優質食味,應適當少施氮肥,多施有機肥,特別是后期盡量不施氮肥。南粳3908整個生育期用純氮量300~350 kg/hm2。
3.3 綜合防治病蟲害
生長過程中,病蟲害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稻米的品質和產量。農戶對病蟲害防治認識不足,經常亂用、濫用農藥。正確防治水稻病蟲害十分重要,研究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農戶需要科學使用農藥,提高防治效果。
水稻種植階段是提高水稻病蟲害抵抗能力的關鍵階段。隨著現代農業技術不斷發展,機械化種植應用更加廣泛,為科學防治病蟲害奠定了基礎。病蟲害防治應以預防為主,不能一味依靠農藥,要控制農藥的種類與用量。
南梗3908播前應使用藥劑浸種,防治干尖線蟲病、惡苗病等病害。在秧田期和大田期需要格外注意灰飛虱、稻薊馬等蟲害防治。在中、后期要對螟蟲、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進行綜合防治。此外,尤其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
3.4 適時收獲與貯藏
待南粳3908含水量在20%~25%時,在黃熟末期或完熟初期按時收獲,并及時進行干燥處理。水分含量在14.5%左右時入庫貯藏。
4 應用前景
張家港市地處蘇南經濟發達地區,生活水平相對較高。當地人對優質、口感軟糯的軟米尤其青睞。南粳系列優良食味軟米晚粳稻品種,如南粳5055、南粳46等,為張家港市優質水稻生產提供了優良品種,該系列品種的稻谷成為當地稻米加工和糧食部門競相爭購的原糧。
南粳3908具有穗型較大、千粒重較高、豐產性明顯的優點,熟期、熟相具有優勢,對穗頸瘟等病害的抗性好于南粳5055。因此,作為南粳5055的替代品種,南粳3908在張家港市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唐明珍,倪玉峰,郭永生,等.加快水稻優質化進程 提高江蘇稻米市場競爭力[J].作物雜志,2001(5):7-9.
[2]趙晉璽,劉寬定.代縣水稻產業潛力分析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13(2):6-7.
[3]潘文博.東北地區水稻生產潛力及發展戰略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09.
[4]張強,張三元,張俊國,等.東北水稻生產現狀及對策[J].北方水稻,2010(2):72-74.
[5]徐鵬飛.東寧縣綠色稻米發展現狀及對策[J].北方水稻,2009(3):137-138.
[6]龔亞茹,周凱,龔亞麗,等.漢中市無公害優質水稻栽培技術與產業發展[J].農業科技培訓,2009(9):128-129.
[7]陳濤,張亞東,趙慶勇,等.優良食味抗病高產晚粳稻新品種南粳3908的選育和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9):72-74.
[8]趙玉蘭,丁秀文.優良食味粳稻南粳3908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0(9):18-19.
[9]吳振明,衣洪巖.黑河市水稻產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10]楊茜,李艷秋,姚佳彤.黑龍江省水稻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分析[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0(5):120,122.
[11]徐德海.黑龍江省水稻產業發展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7):13-14.
[12]侯守貴,隋國民,馬興全,等.遼寧省水稻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北方水稻,2012(5):70-73.
[13]姜國強,劉國斌.遼寧省稻米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14]陳亮.遼寧省水稻產業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3(10):8-9.
[15]黃立春,趙曉明,藺聰,等.沈陽市水稻地膜覆蓋旱管節水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7(2):117.
[16]杜波,陳榮智,何光存.水稻抗蟲功能基因組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2016,28(10):120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