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然
摘? ? 要:苜蓿是優質飼草飼料之一,有著非常大的市場需求,種植面積日益擴大,發展前景較好。苜蓿種植必須了解其生長習性和先進的種植手段,加強日常管理。文章主要就苜蓿種植與管理技術展開詳細論述。
關鍵詞:苜蓿;種植;管理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3-0034-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41? ? ? ?文獻標志碼:B
從習性上分析,苜蓿喜溫暖以及半濕潤的環境,抗旱、耐鹽堿,具有相對較強的改善土壤的作用。同時,苜蓿中含有大量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物質,被稱之為“牧草之王”,有著非常高的產量,草質比較優良。在我國畜牧行業迅猛發展與種植結構調整的背景下,苜蓿種植產業化發展獲得了諸多成功經驗。從某種程度上講,苜蓿種植管理是獲得經濟效益的基本條件之一。要想促進苜蓿行業健康發展,必須實現苜蓿種植的科學化,從而提升其產量與質量。
1 苜蓿產業發展前景
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動物日常膳食結構發生變化,要求動物攝食量中包含大量蛋白質,為畜牧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蛋白質飼料在畜牧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價值[1]。苜蓿產品能夠為動物提供大量蛋白質補給,其需求量不斷增加,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總而言之,苜蓿產業發展優勢會不斷擴大,甚至可能替代精飼料,其國內市場前景非常樂觀。隨著國家戰略部署,中西部地區正在退耕還林還草,使牧草飼料面積快速增長。很多農戶開始投資苜蓿種植,進而促使苜蓿產業日益深入發展,并逐漸向著產業化方向邁進,苜蓿產業發展態勢非常強勁。
2 苜蓿種植技術
2.1 加強品種選擇
實際上,苜蓿品種是非常豐富的,且不同品種的品質與適應性等有所不同。相對來說,紫花苜蓿種植數量最多。紫花苜蓿莖葉含有大量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特別是葉片中的含量最高[2]。因地域條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苜蓿品種都能夠種植。農戶應科學選擇苜蓿品種,考慮氣候條件與土壤條件等合理選擇。中苜1號與金皇后等品種的適應性比較強,產量也高,不管是青飼還是青貯都很受歡迎。
2.2 土壤選擇
苜蓿適應性相對較廣,能夠在各種土壤中頑強生長。沙質壤土是最適宜苜蓿種植的條件。水分與各種養分供給也直接影響苜蓿發芽與生長情況。苜蓿種植土壤必須具備良好的排水條件。如果排水條件不足,則牧草根扎得淺,難以充分吸收土壤中的營養,造成生長不足。應增強土壤呼吸作用,確保根瘤菌大量繁殖。土壤pH值需控制到6.5~7.5。冬季溫度太低的地區不適合種植苜蓿。苜蓿不適合種植到低洼或容易積水的地方。對于輕度鹽堿地來說,只要控制好土壤鹽分,采取壓鹽措施后可以種植苜蓿。苜蓿種植區域應該交通便利,能夠大面積排灌,從而方便機械化運輸管理。
2.3 整地
苜蓿屬于多年生豆科植物,輪作期控制在5~6年比較合理。苜蓿播種之前需要對土壤進行深翻以及壓實等,滿足上虛下實的要求,有助于播種之后盡快出苗。苜蓿種植地面應該整平,切忌高低不平,以最大限度減少對機械收割或打捆作業的影響[3]。
如果有的地塊雜草生長非常旺盛,則需要在播種前噴灑氟樂靈,采用地面噴灑的方式,減輕雜草危害。如果地塊中存在多年生、很難輕易殺死的雜草,則需要噴灑百草枯。
一般情況下,苜蓿根系相對發達,扎根很深,這就要求種植前科學整地施肥。可以采用農家肥、過磷酸鈣、二銨、尿素相結合的方式施加肥料。
如果地塊沒有配備噴灌設施,則需要結合割草機調節割草幅度,整地起壟打埂,為田間澆水提供便利條件。一般割草機幅度控制為2.5 m。
2.4 施肥
施肥是苜蓿種植的必要環節。為了增強苜蓿根瘤菌固氮水平,需要施加一定量的有機肥,尤其對于沙土或火山灰土更有必要。一般情況下,黏土或腐殖酸相對較多的土壤中包含大量鉀,沙土中鉀含量不足。對于大部分土壤來說,只需要在土壤表層施加一定量的磷酸鈣與可溶性磷肥即可。
苜蓿生長期間,莖葉往往會消耗一定量的鉀,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適當增加鉀肥,使其增加產量。若是沒有耕過的土地改種苜蓿,需要提前施用一定數量的鉀肥,保證鉀含量充足。氮肥也是苜蓿初期生長的重要肥料,但是施氮量不能過高,避免雜草快速生長。鈣肥能夠矯正土壤的pH值,若是土壤中的鈣量不足則會大大降低牧草質量[4]。鎂肥通常被應用到沙土或火山土。苜蓿種植期間最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為硼、鉬和銅。具體來說,硼需等苜蓿長大之后再施加,從而避免對幼苗的傷害。一般泥炭土或重黏土中的銅含量嚴重不足,需要提前施加一定量的硫酸銅。鉬元素在火山灰中含量相對較少,不能夠滿足根瘤菌的健康生長,必須施加一定量的鉬酸銨。
2.5 種子處理
苜蓿種植不僅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土壤條件與氣候條件,而且要合理選擇優質高產且抗病能力相對較強的品種。如果選擇外引苜蓿品種,則需要提前組織開展適應性試驗。
通常情況下,苜蓿種子發芽力為3~4年,且種子新鮮度直接關系發芽力高低,兩者呈正比關系。新鮮程度越高的種子,在種子硬實率上也相對較高。種植戶在選購種子時,應選擇新鮮的種子,并進行專業化的硬實處理。具體來說,硬實處理主要包括兩種方法:一是將種子浸泡到涼水中,然后再浸泡到溫水中,反復操作6 h,可大大提高種子硬實率[5];二是對種子進行碾磨處理,最大限度清除種子雜質。
苜蓿播種前,還應對種子進行晾曬,消滅病菌,從根本上提升種子發芽率。新種苜蓿難以生出較多的根瘤,這時需要接種一定數量的根瘤菌,以提高產量。金針蟲是苜蓿苗期最容易出現的蟲害,嚴重影響幼苗生長。因此,藥劑拌種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選擇鋅硫磷乳劑等藥劑進行處理。
從苜蓿播種密度上分析,合適的播種密度是苜蓿高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合適的播種密度對苜蓿高產的促進作用主要反映在苜蓿的株叢結構上。直立且開放的結構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可以使體型較大的蜂類容易接觸到植株花朵;二是便于大量光線透射株叢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株生長初期環境溫度以及土壤溫度,對植株倒狀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三是使株叢內部濕度大大降低,最大限度減少葉漬病害實際發生率,降低苜蓿落花率與落果率;四是有助于苜蓿后期灌溉,從而減少病蟲害對苜蓿生長的影響;五是為去除田間雜草提供了便利。
一般情況下,單位面積苜蓿植株產量在特定范圍內隨密度增大而增長,然而當產量達到某一階段時,產量會上升到峰值。這時,即便密度再高,苜蓿產量也不會增加,反而會出現下降的情況。因此,播種密度在苜蓿種植管理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苜蓿種植戶必須高度重視播種密度,在確保苜蓿種植期間氣候條件適宜、種植技術科學以及管理措施規范的基礎上,有效控制播種密度,提升苜蓿產量。
2.6 播種
苜蓿播種時間是比較寬泛的,一年四季都能夠播種。相對來說,春播與秋播比較常見。春播時間一般控制在4—5月,該時間段幼苗生長速度相對緩慢,必須去除土地上的各類雜草,防止雜草爭奪養分。為了保證出苗率,秋播時間不能晚于8月,使入冬前的苜蓿苗株達到5 cm,增強苜蓿抗寒能力。
就播種方式而言,苜蓿條播、撒播運用比較廣泛。在條播時,應該將行距控制到15~30 cm,而播帶寬控制到3 cm[6]。撒播時,需要注意均勻撒施,然后覆土鎮壓。如果土地面積相對較大,而且雜草數量不是很多,撒播是非常合適的。
播種實踐過程中,土壤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土地屬于沙質土壤,則應擴大播種深度,并開展鎮壓工作,確保種子充分接觸土壤。
3 苜蓿管理技術
3.1 除草
從某種程度上講,苜蓿草初期生長速度相對緩慢,比較容易受到雜草的威脅,該時間段應做好雜草清除工作。在所有雜草中,對苜蓿危害最大的是菟絲子,必須重點防治。
從除草方法上分析,最常見的是人工除草與化學藥劑除草。幼苗期中耕除草不僅可以清除雜草,而且能夠疏松土壤,使土壤通透性加大,促進幼苗生長。在化學除草藥劑使用過程中,必須保證用量的合理性,且用藥1個月之內不能放牧或刈割,以避免畜禽中毒。
3.2 灌溉
苜蓿主根相對來說比較發達,能夠潛入土壤下層,吸收足夠水分,抗旱性能比較強。苜蓿需水量非常大[7]。灌溉是確保苜蓿健康生長發育的必備環節,有助于增加苜蓿刈割次數與產量,改善牧草品質,使其優質高產且產量穩定。尤其在干旱地區,灌溉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冬季降水量相對較少,對苜蓿進行適度灌水有助于苜蓿返青快速生長。對于處于幼苗期的苜蓿來說,必須控制好灌溉時間。若是灌水量太大,則會嚴重影響苜蓿幼苗生長,若泥沙量過大也會使其生長緩慢,而且幼苗時灌溉不應過早。
對于苜蓿割前灌溉來說,需要確保苜蓿收割過程中土壤是緊實的,不能夠太過潮濕,從而更好地調制干草。苜蓿植株根系怕水淹,若水分太多則會出現爛根的現象,導致植株大量死亡,不利于苜蓿健康生長。有的苜蓿種植地區因灌溉規模較大,地下水開采非常嚴重,進而引起沉降漏斗現象,帶來水環境問題。基于此,必須合理規劃苜蓿灌溉,實現生態種植,確保當地經濟健康發展。
3.3 追肥
一般情況下,苜蓿產量很高,但相應的養分消耗量也很大。基于此,不僅要做好苜蓿基肥工作,而且要做好追肥工作。從追肥時間上看,通常控制在春季返青后,也可以在分枝期,在苜蓿現蕾期與刈割后也可以進行追肥。
3.4 查苗補種
苜蓿出苗之后,種植戶應檢查出苗率。若存在缺苗斷壟的情況,則需要在雨后或灌水前及時補種。
3.5 病蟲害防治
在苜蓿成長期間,病蟲害問題是常見問題之一,嚴重影響苜蓿生長,使其產量降低。在實踐中,種植戶應根據病蟲害規律,采取合理的預防策略,結合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等方法,科學施用農藥。具體來說,苜蓿病蟲害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3.5.1 苜蓿葉象甲
苜蓿葉象甲成蟲與幼蟲都會影響苜蓿生長。幼蟲為害更大,往往采食植株頂部葉片以及下部葉片。如果地塊蟲害非常嚴重,則苜蓿產量會大大下降。對于苜蓿葉象甲防治,可以引入天敵昆蟲,也就是葉象姬蜂。藥物防治則可以噴灑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藥物[8]。
3.5.2 蚜蟲
蚜蟲發生率非常高,必須重視提前防治。相對來說,蚜蟲天敵比較多,包括寄生蟲以及瓢蟲等。當蚜蟲高發時,可以釋放一定量的天敵。如果用藥物進行防治,可以適當噴施馬拉松乳劑、溴氰菊酯乳劑等,一般噴施1~2次即可。
3.5.3 苜蓿褐斑病
當苜蓿葉片出現病變之后,可能出現褐色圓形小點,有光滑邊緣或者細齒狀邊緣,稱之為苜蓿褐斑病。當褐斑病病程發展到后期時,會出現大量淺褐色突起物,直徑在1 mm左右。盡管苜蓿感染褐斑病后不會立即死亡,但是生長活力會明顯下降。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苜蓿褐斑病發病率高達60%~70%,嚴重影響產量。在該病防治過程中,要重視苜蓿品種選擇,保證所選品種的抗病力較強。混播禾本科牧草,可以起到降低發病率的作用。在冬季,種植戶要燒掉已經病殘的株體,減少初侵染菌源。病害發生后,種植戶可以噴施代森錳以及百菌清等藥物,間隔為7 d。
3.5.4 苜蓿黃斑病
苜蓿黃斑病主要發病于苜蓿葉片,葉柄與莖部也會小部分感染。當苜蓿葉片染病之后,初期會出現褪綠小病斑,之后逐漸擴大。同時,葉脈會對病斑擴展造成限制,故病斑一般呈現為扇形或條狀,病斑上還存在大量小黑點。
一般情況下,苜蓿染病后產量減少40%~80%。為了減輕病害損失,應在病害高峰期來臨前刈割,使下茬草病害減輕。防治該病害,需要采用福美雙等藥劑拌種。如果病害過于嚴重,可以用甲基托布津與滅菌威等藥物噴施,間隔為7~10 d。
3.6 刈取
3.6.1 時間
苜蓿刈取時間一般控制在開花初期,該時期苜蓿還在繼續生長,所含有的粗蛋白質、粗脂肪與粗纖維都比較高。若刈取時間過早,雖然營養價值相對較高,但是產量有限;若刈取時間過遲,則會導致生長遲滯,也會影響產量。北方苜蓿刈取次數通常為3次,第一次刈取時間一般控制在5月中旬,第二次是7—8月,第三次是9月中旬。
刈取還會受到氣候的影響。因苜蓿根部以及莖部要求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供給,刈取后根部環境會遭到破壞,進而使其生長衰退。溫度相對較高時,刈取比較容易引發病蟲害。溫度較低,則容易冬枯。
3.6.2 收割次數與留茬高度
苜蓿屬于多年生植物,具有非常強的再生性,一般可以收割3次,但最后1次收割時間不宜太晚,從而確保其養分充足、安全越冬。留茬高度方面,一般收割后保留一定生長期,留茬高度控制在5 cm。
參考文獻:
[1]顏家全,魏甲科,齊帥,等.切段長度、種植深度和覆草厚度對矩鐮莢苜蓿地下莖擴展能力的影響[J].草原與草坪,2021,41(5):139-147.
[2]丁成翔.西部旱區紫花苜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分析[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21,51(5):28-34,42.
[3]姚鳳軍.苜蓿種植方法與提高越冬率的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1(10):69-70.
[4]孟祥君,俞慧云,付萍,等.不同種植區隴東苜蓿營養價值的比較研究[J].中國飼料,2021(17):95-99.
[5]李小平,何玉龍,倪興澤.酒泉市苜蓿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畜牧獸醫雜志,2021,40(5):78-79.
[6]吾米提別克·阿里木汗,楊東明.阿勒泰地區苜蓿種植機械化技術要點[J].新疆農機化,2021(4):35.
[7]陳永崗,楊正榮,郭天斗,等.阿魯科爾沁旗沙地不同種植年限苜蓿根系形態研究[J].甘肅農業科技,2021,52(8):53-58.
[8]楊輝.苜蓿的種植及田間管理技術[J].現代畜牧科技,2021(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