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維娜 胡曙鋆 王禮焦 王兵 王艷 劉冬玲 朱芬
摘? ? 要:淮北地區指淮河以北地區,有著良好的小麥生長環境,屬于小麥主產區,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代農業和諸多農業技術發展背景下,淮北地區小麥種植取得了良好成效,也積累了較多的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非常值得推廣應用。基于此,文章立足于淮北地區光照條件、環境溫度、水資源條件、土壤條件,從多個方面來分析論述淮北地區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發展的相關情況,期望能夠為農業生產研究提供相關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淮北地區;小麥;優質高產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3-0040-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1? ? ? ?文獻標志碼:B
從小范圍來看,淮北地區主要是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阜陽市;從大范圍來看,淮北地區包括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區。文章從淮北地區的大范圍視角來分析小麥種植情況。受到溫度、光照、濕度等因素的影響,淮北地區的小麥產量結構與南北麥區有一定差異。在適期播種出苗后至拔節前的苗期生長時期,淮北地區短于北方麥區,但長于南方麥區;在田間分蘗數及其成穗率上,淮北地區多于南方麥區,少于北方麥區[1];在開花后籽粒形成與灌漿過程中,淮北地區短于南方麥區,與北方麥區無明顯的差異,但是因為受到小麥灌漿過程中的光照條件與晝夜溫差條件影響,所以淮北地區的小麥粒重優勢均無法與南方麥區和北方麥區相比。基于淮北地區的這些特點,要想有效提升淮北地區的小麥產量,實現優質高產,應考慮從穗數、粒數、粒重這3個方面著手,并確保這3個因素可以協調發展。
從當前階段淮北地區的小麥種植來看,在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也表明淮北地區的小麥優質高產還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必須進一步加大研究開發力度。針對于此,文章從多個方面分析探討淮北地區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現作如下論述。
1 淮北地區小麥栽培條件分析
淮北地區作為我國小麥的主產區,各類自然環境條件較為適宜,整個區域是溫帶氣候,空氣濕潤。現從光照條件、土壤條件、環境溫度、水資源條件這4個方面作分析。
1.1 光照條件
淮北地區有著較好的光照資源,太陽輻射量平均每年可以達到525~542 KJ/cm2。小麥的生長季節為10月至第二年的5月,期間的太陽輻射量多在28~314 KJ/cm2。總的來說,在每年的雨季來臨前,淮北地區的太陽輻射量較強,這為小麥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是小麥籽粒飽滿而結實的主要原因。
1.2 環境溫度
淮北地區有著充足的熱量資源,年平均環境溫度可以達到14~15 ℃。長時間研究發現,小麥處于生長階段時,季節活動溫度總和可達到2 200 ℃,能夠滿足小麥生長所需要的條件。需要特別注意一點,隨著近些年來生態農業的發展,淮北地區越來越注重生態小麥品種的引進和栽培,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生態小麥品種對于環境溫度有著較高的要求,淮北地區在冬季時的平均最低氣溫可以達到-12~-10 ℃,若是出現了寒潮冷空氣,很容易導致小麥受到凍害[2]。
1.3 土壤條件
淮北地區的土質分為兩種,一種是潮土,另一種是砂姜黑土,兩種土質有著一定的差異。潮土有著疏松且土體厚的特點,通透性較佳,含有較豐富的礦物質,這讓小麥的耕種較為容易。不過潮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土壤缺乏有機質。砂姜黑土也有較多的不足,既缺少有機質,也缺少氮磷鉀,多用于小麥的短期耕種。
1.4 水資源條件
淮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可以達到820~960 mm,小麥成長階段的平均降水量在250~360 mm。若是單純從小麥生長所需要的水資源條件這一角度來看,雖然降水量有所不足,但是可以滿足小麥的生長,且小麥的產量也不會因此受到影響。從整個淮北地區的降水來看,降水不是很均勻,秋季時雨水較少,不利于小麥的播種與出苗,冬季和早春降雨也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小麥的生長。若是小麥生長時期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則小麥發生病蟲害的風險較大。
2 淮北地區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所積累的經驗
結合當前淮北地區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情況,對于500 kg/667 m2以上的田塊來說,要更加注重苗情指標的調控,重點從基本苗、越冬苗、返青苗、成穗苗這4個方面來著手。
2.1 基本苗
一般在高產條件下,小苗的基本苗數與穗數之間沒有顯著關系,但與一些因素卻呈現出負相關,包括穗粒數、成穗率、千粒重。結合當前淮北地區的小麥優質高產栽培經驗,對于冬性較強的早播小麥品種來說,基本苗要控制在10萬~15萬/667 m2;對于春性播期較晚的品種來說,基本苗要控制在18萬~20萬/667 m2 [3]。
2.2 越冬苗
結合冬至麥田和早播麥田的特點,在越冬苗的數量上要做好控制。具體來說,淮北地區冬至麥田的平均莖蘗數應控制在60萬~80萬/667 m2,帶蘗數要控制在3~4個/株。對于早播麥田來說,平均莖蘗數應該控制在80萬/667 m2,帶蘗數應控制在5個/株。
2.3 返青苗
對于返青苗來說,在立春時屬于最高苗,此時的平均莖蘗數應該控制在90萬~100萬/667 m2,努力確保平均莖蘗數是成穗數的2倍,且每一株的帶蘗數要控制在4~5個/株[4]。
2.4 成穗苗
小麥孕穗期可以達到最大值,維持一段時間后便開始下降。下降至成穗為40萬~45萬/667 m2,帶蘗數2~3個/株。早播麥田的成穗苗情況稍好,成穗可以達到45萬~50萬/667 m2,帶蘗數3~4個/株。
3 淮北地區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要確保淮北地區的小麥可以實現優質高產,必須不斷優化栽培技術,認真考慮淮北地區的自然氣候、地力和耕作制度,在此基礎上精準把握好播種、施肥等重要環節。需在確保穗數足夠的基礎上考慮增加穗粒數和粒重。按照淮北地區當前積累的小麥栽培經驗和產量結構,在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時,可以重點從以下方面來著手。
3.1 實施土壤改良
小麥對土壤條件有著較高的要求,在干旱地與鹽堿地均無法有效生長,且要求種植地光照射時間長。為此,在小麥種植土壤的選擇上,要確保土壤疏松且肥沃,以微酸性的土壤為主,土壤條件不佳時要做好改良工作。為了實現淮北地區小麥的優質高產,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改良土壤,比如要對土壤的耕作層實施熟化處理,以此更有效地促進小麥根系的發育。總的來看,淮北地區的土壤理化性狀較差,土壤的耕層相對較淺,不利于小麥根系的良好發育,所以要對淮北地區的土壤耕層深度實施加深處理,并且還要做好適時的翻地作業,踏實土壤。
3.2 提高播種質量
長時間的研究發現,適當降低群體起點基本苗數可以提升成穗率、穗粒數和產量,從而實現高產目標。基于此,在小麥栽培時,要認真分析所選用的小麥品種、播期、土壤肥力、產量水平等相關性的因素,確定出最科學的基本苗數。結合淮北地區的小麥生長條件,若是選用冬性較強的品種,則播量要少,播期要偏早;若是選用春性品種,則要確保播量多于冬性較強的品種,播期要略晚[5]。淮北地區的小麥播種量考慮控制在8~10 kg/667 m2。為更有效地提高播種質量,需要把握好以下3個原則。
3.2.1 秉承“精少量”的播種原則
基于淮北地區的地形優勢,要全力推行機械化量化播種技術,逐漸取締人工撒播的方式,并大力推行條播技術。與撒播這一方式相比,條播的優勢較為顯著,比如小麥的播種更加均勻,可以做到通風透光且邊際優勢強。在此基礎上,應考慮擴大行距,這樣能夠更好地貫徹“精少量”的播種原則,后續物質積累能力也可以有所提升。
3.2.2 搶墑適時播種
在小麥的栽培中,必須要做到搶墑適時播種,在適宜的條件下完成小麥的播種。對于淮北地區半冬性小麥品種來說,要將播種時間選擇在10月中上旬;冬性偏強的品種要將播種時間選擇在10月5—15日[6]。對于春性品種來說,應該將播種時間選在10月的下旬,但不能遲于11月5日。
3.2.3 創新播種方法
為了確保小麥播種質量和成苗質量,可以大力推行種子包衣和帶肥這一播種方法。淮北地區通過應用種子包衣和帶肥這一播種方法,較好地提高播種質量,對實現小麥優質高產大有裨益。
3.3 正確應用促控技術
小麥處于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器官生長速度有較大差異,此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好兩點工作:一是“促”,即通過肥水措施促進小麥發育生長;二是“控”,即科學有效地控制小麥的生長發育。
3.3.1 小麥生長前期的栽培管理
在小麥生長前期,要緊緊圍繞著“促”這一要點開展管理作業。具體來說,要通過“促”的相關工作來培育壯根和壯苗。在此過程中,要重點做好3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去加施有機肥、磷鉀肥;二是要做到適時早播,并確保播種密度的合理性,以此確保基本苗可以均勻分布;三是若是發現播種期出現延遲的情況,則要結合實際情況增加小麥的播種量。
3.3.2 小麥生長中期的栽培管理
在小麥生長中期,要緊緊圍繞著“控”這一要點開展管理作業。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控”作業,可以有效減少和弱化無效生育,分蘗的整齊度隨之提高,有利于培育壯稈,對改善群體質量意義重大。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有力的“控”作業可以提升分蘗終止期的管理效果,無效分蘗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需要注意一點,在控制小麥的發育生長時,必須科學確定控制的力度,只需要達到預期的目標即可。若是在控制過程中出現較長時間的降雨,則必須在雨后進行中耕作業。
3.3.3 小麥生長中后期的栽培管理
在小麥生長中后期,所有的栽培管理均要圍繞著“促”這一要點,最大限度減少退化,提高根系的活力。另外,通過開展一系列的“促”作業,能夠讓穗苗整齊,有效控制每穗粒數與粒重。如果小麥生長中后期的天氣較為干旱,且土壤肥力不足時,則要及時施肥,但若是各項條件較好,則可以將施肥時間與澆水的時間適當推遲,但是不能讓施肥與澆水時間晚于旗葉露尖。
3.4 科學運籌肥料
周冬冬等[7]以為,當麥田的群體基本苗數量降低后,單位產量的施肥量并不會隨之增加。基于此,在小麥的施肥中,要遵循一點重要原則,即“前重、中輕、后補”。
3.4.1 確保底肥的施入量足夠
在施入底肥時,可以施2 500 kg/667 m2以上的優質土雜肥,并且要配合施入40~50 kg的三元復合肥。三元復合肥即氮、磷、鉀的肥料,總養分≥45%,各占15%。
3.4.2 合理追肥
結合小麥苗的生長情況合理追肥,在追肥中要做到早追蘗肥、少追返青肥,巧追孕穗肥。通過合理追肥有效調節群體結構,最終實現合理成穗、成大穗的目標。在施肥作業中,淮北地區要改變傳統的“一炮轟”施肥方法,將氮肥追肥作業時間適當延后,應該移至拔節以后。若是田塊的土壤肥力本身較高,且采用分蘗成穗率高的品種,則可以將施肥時間延后拔節期至旗葉露尖時,尿素的施肥量要結合實際情況確定,通常情況下,可以施8~10 kg/667 m2的尿素。
3.4.3 重視保花肥
為了有效延長旗葉功能期,最大限度改善小麥的營養條件,要做好保花肥的施肥工作。通過施好保花肥,可以得到有效抑制穗器官功能退化,無論是穗粒數、千粒重還是產量均可以有效增加,所發揮出的作用與優勢是毋庸置疑的。在開展保花肥的施肥作業時,應選擇在小麥抽穗揚花后進行葉面噴肥,可施0.15~0.2 kg/667 m2的磷酸二氫鉀肥料,進行1~2次的水葉面噴霧[8]。
對于淮北地區的晚播小麥來說,要想實現優質高產,必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技術,確保小麥產量不會受到影響。在晚播小麥的高產栽培技術中,要把握好以下的要點。
4.1 精細整地
考慮到淮北地區的土壤耕作層多在20 cm以下,為進一步優化土壤條件,要提高活土層厚度,以此增強土壤的積水能力和保肥能力。在此過程中,要深耕、疏松土壤,爭取土壤耕作層可以達到24 cm以上。除此之外,要精細整地做畦。
4.2 合理施肥
在施肥作業中,要充分考慮晚播小麥的需肥規律,同時考慮本地區土壤的肥力情況,始終做到平衡施肥。在小麥的施肥中要將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起來,確保氮、磷、鉀、微肥的比例適中。為了提升肥料的利用率,要大力推廣肥料深施技術。
4.3 選擇良種
對于晚播小麥來說,應該選擇具有良好特性的品種,比如要具有耐晚播、早熟與豐產性良好的特性。從當前淮北地區所用的晚播小麥品種來看,主要有3種,即豫麥、皖麥、淮麥系列品種,這些品種均有著較好的優勢。
4.4 搶時播種
對于晚播麥田來說,務必爭取時間盡快整地,并且要一邊施肥一邊整地,繼而迅速完成播種作業,以求做到晚中求早、晚中求快、晚中求好。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晚播小麥能夠具有良好的抗寒能力,可以實現帶蘗越冬。
4.5 科學控制播種量
考慮到晚播小麥會因為冬季前的積溫不足,導致分蘗時間短、分蘗較少,所以適當增加播種量。基于當前階段淮北地區在晚播小麥中所積累的經驗,若是在10月10—25日播種,則播種量應該控制在8 kg/667 m2以上,遵循這一點原則,即每遲播1 d,需增加0.5 kg的種子。對于立冬前的播種作業來說,種子用量應控制為15~20 kg/667 m2。
5 結束語
淮北地區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取得成效,并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值得推廣應用。淮北地區在開展小麥種植作業時,要始終立足于小麥生長的各項條件,重點從土壤改良、提高播種質量、正確應用促控技術、科學運籌肥料等方面著手,不斷優化小麥種植條件,提高種植技術。
參考文獻:
[1]韓相文.小麥高產高效種植技術要點[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59.
[2]圖爾蓀·麥麥提.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推廣應用[J].農家參謀,2020(4):43.
[3]賴尚科,劉曉飛,王衛軍,等.淮北麥區不同產量水平小麥主要農藝性狀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異[J].江西農業學報,2020,32(4):14-22.
[4]姚金保,周淼平,馬鴻翔,等.江蘇省淮北小麥新品種(系)的豐產穩產性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1):73-77.
[5]李筠,李進,王光全,等.淮北地區不同小麥品種的適應性分析[J].農業與技術,2020,40(24):90-92.
[6]胡森琦.淮北平原區小麥綠色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10):85-86.
[7]周冬冬,李必忠,張軍,等.播量對淮北地區旱茬小麥產量及群體性狀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20):88-92.
[8]王光宇,朱麗君,張揚.安徽省淮北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綠色豐產模式碳足跡研究[J].農學學報,2020,10(12):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