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摘? ? 要:為提升玉米產量,應加強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文章對玉米栽培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玉米栽培新技術內容,介紹玉米病蟲害防治方式,并且提出玉米生產中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使玉米栽培得到有效支撐,保障玉米生產,提升生產水平,進而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關鍵詞:玉米;栽培;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3-0088-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文獻標志碼:B
玉米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糧食作物,對我國農業經濟有積極影響。玉米生產的需求量比較大,需對玉米栽培管理重視。當前,玉米種植中,因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玉米產量有所降低,其中病蟲害問題最為嚴重,為了避免病蟲害問題的產生,應重視病蟲害防治,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治病蟲害[1]。
1 玉米栽培存在的問題
1.1 品種抗病性能差
在玉米生產中,品種性能起決定性作用。栽培玉米時應保證水分及光照條件充足,使自然條件符合實際要求。當玉米品種不適應當地環境及種植條件時,就無法保障玉米的生產質量。大部分農民在選擇玉米品種時較隨意,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所選品種與當地的環境條件不適應,出苗率較低,抗病性也較差,在生長過程中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導致玉米產量降低,甚至會導致玉米絕產[2]。
1.2 田間耕作不科學
當玉米自身適應力較強時,其產量可得到保障。但應科學管理耕作模式,在播種前合理選地,之后建立相應的耕作制度,對土壤深翻,使玉米的種植具備良好條件。在生產中,會出現連續多年在一塊地中種植玉米的現象,缺少科學輪作,使土壤中的致病源微生物的數量增多,導致玉米病蟲害傳播及流行變得更加嚴重[3]。
1.3 土壤肥力不足
玉米的生長周期一般較長,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養分需求不同。結合玉米的生長發育特點分析,發現所需的養分含量高,而在玉米生長過程中,一些種植戶沒有施入有機肥,僅使用化學肥料追肥。尤其是施入氮肥,使田間耕作層變淺,過量氮肥難以被作物有效吸收,使土壤的理化性質受到影響,也使土壤的生產能力變差,供肥能力無法滿足實際需求[4]。
1.4 病蟲害防治手段不合理
種植玉米時,一些種植戶仍然堅持使用化學防治手段,同時在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的情況。由于種植戶對病蟲害防治缺少正確認識,且認為化學農藥可在較短時間內產生最佳效果,在實際生產中大劑量地使用化學農藥,甚至使用不符合國家規定的高毒殘留農藥,使玉米藥物殘留超標,無法保證玉米的正常生長。當過量使用化學農藥后,會增加病蟲害耐藥性,影響防治效果,不利于玉米的生產[5]。
2 玉米栽培新技術
2.1 合理選擇玉米種植地
一般玉米適應能力較強,可在大多數的土壤環境中健康生長,并且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中種植,對土地的質量要求不高,而土壤的肥沃程度會對玉米的根系生長產生影響,進一步影響玉米的產品質量及數量。在玉米栽培中,應對玉米種植管理進行改善,采取有效的技術管理措施。在栽培前,需對種植地的質量詳細檢查,并結合不同玉米品種的生產特點和發育周期來決定土壤層是否深厚及有機質含量的豐富度,使玉米栽培具備良好的條件。在土地翻耕中,需改善旋耕種植的方式,采用深耕方式或深松整地技術。通過改變整地方式,使土壤有效層深度增加,打破犁底層,使玉米的根系向縱深化生長,可有效吸收深層土壤中的養分及水分,使玉米的生長得到保障。在土壤整理時,需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經過對扦插作物秸稈的粉碎處理,將其拋到田間,使其翻到土壤層以下,使土壤層的有機質含量提升,并且建立虛實結合的土壤層結構,保證玉米種子的生長效果,為其提供所需的條件,提升種子的成活率,進而促使其生根發芽[6]。
2.2 挑選優良玉米種子
當前玉米品種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玉米品種的品質影響整體的發芽率、出苗率及抗病性,還關系到了玉米的生長效果及病蟲害嚴重程度。在進行玉米栽培時,應優選玉米品種,不同的玉米品種生長周期不同,并且不同地區氣候不同,選擇玉米品種時,應考慮到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生產潛力大,適應當地條件的品種,避免發生為了追求高產品種而導致玉米選種不符合實際情況現象。不同的玉米生育周期有一定的差異,在應用玉米品種前,應在示范基地連續進行推廣,達到高產的目標并具備良好的抗性后在基層地區推廣應用。完成品種選擇后,應在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選擇晴朗的天氣進行種子處理工作,可以選擇曬種的方式提升種子的吸水能力,使種子的發芽趨勢加強。也可使用紫外線來殺滅種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有效預防玉米苗期的病害問題,并且使種子的抗病能力得到提升,進而加強玉米的栽培效果[7]。
2.3 明確玉米的播種時間
玉米可在全國范圍內種植,由于我國不同地區氣候特點不同,對玉米種植時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選擇玉米播種時間時,應參考不同地區的氣候進行栽培,使玉米栽培的時間與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相符合。一般北方地區,春玉米的播種時間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夏玉米播種時間通常在小麥收獲后,要及時搶墑播種,同時應保證選擇的夏玉米品種生育周期短、高產、穩產。在南方地區,通??煞N植兩季玉米,春季玉米在3月底至4月初播種,夏玉米通常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種,使其能符合栽培的要求,為玉米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避免播種時間不符合實際情況而造成影響。
2.4 加大田間管理力度
應對玉米田進行除草管理、苗期管理以及水肥管理。玉米的生長發育周期較長,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田間會產生較多雜草與玉米爭奪養分,當田間雜草較多時,會對玉米生長造成影響,應在苗期做好田間除草工作。在玉米田間除草中,包括化學、人工除草兩種方式,其中人工除草是在玉米苗期使用人力方式將雜草去除,該方式適合用于種植面積較小的種植地?;瘜W除草是在玉米種植出苗前噴灑化學除草劑,達到除草封閉的目的。在玉米苗期田間雜草較多的情況下,可選擇除草劑噴施1~2次,在化學除草人力成本投入較低的條件下加強除草效果,而在藥劑使用中需嚴格控制用量,參考藥物的使用說明及實際情況合理使用,避免使用量過多而對玉米生長造成不良影響。在玉米播種后,應密切關注田間的出苗情況,在缺苗的情況下應從稠密地區移栽幼苗,或對同一品種及時補種,在玉米生長到2~3葉時進行定苗處理,生長到4~5葉時進行間苗處理,要遵循“去小留大”“去弱留強”原則。玉米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肥的需求不同,玉米苗期對水肥需求不大,通常不需進行施肥灌溉處理,而在遇到了連續干旱或者底肥施加不足的情況時,可施入適量尿素。玉米從拔節期向孕穗期過渡時,生長方式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改變,對水分及養分的需求量增加,應根據田間的墑情及玉米生長的情況及時進行追肥和灌溉,保證充足的水分養分供給。在生長的中后期,應恰當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避免土壤后期產生倒伏問題,使其滿足玉米生長的需求。
3 玉米病蟲害防治方式
3.1 農業防治手段
農業防治作為玉米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可結合種植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時間及地點種植,以減少病蟲害問題的發生。農業防治是對玉米長勢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后針對性處理。隨著時代的發展,玉米種植區域逐漸擴大,病蟲害問題也隨之加重,因此僅根據經驗防治會產生問題,無法保證實際種植效果。一些農戶在種植玉米時沒有合理選擇種植時間,使玉米產生了腐爛、苗根生病等情況,對產量造成了不良影響。為發揮農業防治的作用,在推廣新品種時,應由農業專家來分析玉米特性,選擇適合的種植品種,并將經驗傳授給生產者,有效發揮農業防治的作用,為病蟲害問題的防治帶來幫助。借助浸泡、晾曬的方式進行種子處理,并合理選擇種植時間,使病蟲害防治達到理想效果。該手段具有環保性,但是應結合實際情況應用,使其達到防治要求。
3.2 物理防治手段
物理防治作為農業防治的補充手段,相比農業防治更具有主動性,延續了農業防治對環境不會造成破壞的特點,同時實現了對病蟲害的防治及監控,使防治效果顯著增加。在傳統的物理防治手段中,主要采用人工捕殺及暴曬等方式,而當前主要使用物理防護、紫外線滅殺、誘殺以及超聲干擾等,使防治效率得到提升,同時避免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結合物理防治手段的普適性進行分析,其成本較高,應用范圍較小,因此應結合實際情況使用,也可組合使用不同方式,以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3.3 化學防治手段
化學防治作為當前的重要手段,可使用化學藥劑浸泡玉米種子,并且在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噴灑農藥。該手段的使用效率較高、范圍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但是隨著農藥濫用問題的產生,對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還會出現農藥殘留等問題,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同時,農藥使用不規范會使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因此應不斷改善化學防治手段,減少其不良影響,為作物栽培帶來良好的條件,實現無害化目標。
3.4 生物防治手段
生物防治具有環保的特點,可滿足我國保護環境的發展需求,采用生物防治手段較復雜,對技術要求較高,還需進一步研究推廣。結合玉米自身的情況分析,可使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防治病蟲害。相對病蟲害而言,可對病蟲害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包括釋放天敵、誘導不育等方式,采用這類技術可發揮出良好的效果,同時避免對環境造成影響,但成本比較高。玉米種植區域大部分在偏遠農村,農戶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比較低,阻礙了生物防治方式的應用推廣。因此,當前化學防治方式仍然為主要的手段,未來我國的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會逐漸得到創新,并且對環境發展起到推進作用。
4 玉米生產中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4.1 黑粉病
黑粉病是由于玉米的種子及土壤中帶有病菌,同時與母本的花期過早、柱頭在外界環境中暴露時間過久聯系密切。在防治該病時,需對玉米進行合理選種,選擇具有抗黑粉病性能較強的玉米品種。在拌種時,可在其中加入粉銹寧40%福美雙等藥劑,還需進行親本種子殺菌處理,將殘留的秸稈清除,可減少玉米種植環境中的病菌。同時,可通過噴灑適當的藥物來起到防治黑粉病的效果,保證玉米健康生長。
4.2 大斑病
大斑病也可被稱作枯葉病,主要產生于玉米的葉片、葉鞘以及苞葉上。在防治玉米大斑病時,應合理選種,使用抗大斑病性能較強的種子。在栽培中應檢查玉米的植株葉片情況,當產生了玉米大斑病的癥狀時,需將植株病葉清除,使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噴藥防治,可預防大斑病蔓延。輪播可減少病菌產生,越早播種可越好地預防大斑病害的產生,避免其傳播。
4.3 頂腐病
頂腐病會對玉米葉片造成較大影響,導致頂端腐爛,對產量帶來不利影響。出現這種病癥的植株生長速度較慢,從葉片邊緣開始失綠,葉片會扭曲變形,導致枯萎。采用選擇良種、排濕提溫、消滅雜草等方式,在發病初期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等兌水噴灑,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減少頂腐病產生的情況。
4.4 蚜蟲
玉米蚜蟲在溫帶地區分布較廣泛,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蟲害。玉米蚜蟲以玉米葉片和枝干為食,破壞性較大,一般集中吞食新葉。蚜蟲對玉米產生影響后會產生局部枯斑的情況,蚜蟲會啃食玉米,對玉米生長造成影響,甚至造成玉米植株死亡。在防治蚜蟲時可使用藥物噴施,借助吡蟲啉和噻蟲嗪等農藥,也可使用麥棵套種玉米栽培法,提前10~15 d播種,避開蚜蟲繁殖盛期。也可使用生物防治的方式,使蚜蟲的產生得到控制,同時可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在防治蟲害的條件下維持生態平衡。
4.5 玉米螟
玉米螟比較常見,具有出現早的特點,在一年內可發生7代。玉米螟會啃食玉米莖稈,導致莖稈中產生孔洞??墒褂蒙锓乐蔚姆绞?,將其天敵引入,比如瓢蟲、寄生蠅和赤眼蜂等。在物理防治中,可消除其源頭,在越冬前將玉米螟的蟲卵清除干凈。使用化學防治方式時,應在玉米螟產生的初期使用40%辛硫磷乳油及0.3%顆粒劑,在喇叭口中投入藥劑。
4.6 紅蜘蛛
在一些干旱地區,紅蜘蛛是一種常見的病蟲害,對玉米的生長影響較大。當出現紅蜘蛛時,玉米被侵蝕的位置會產生失綠、斑點或條紋,導致玉米葉枯黃。在防治過程中,可通過在收割玉米后翻整土地來減少土壤中的蟲卵,之后在播種前除草,減少雜草上的蟲卵,也可使用化學藥劑處理,當發現失綠、斑點的現象時,可使用蟲蛹克乳油1 000倍液和紅白蛹1 800倍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調配,將其噴灑在產生了蟲害的位置,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5 結束語
玉米作為農業生產中的重要部分,隨著生產水平不斷提升,對玉米種植的技術要求也有所提高。為了滿足產量需求,提升玉米生產能力,應對栽培技術不斷改善,采取科學的方式栽培管理,加強病蟲害防治效果。在栽培過程中合理選擇玉米種植地,挑選優良玉米種子,明確玉米播種時間,加強田間管理,并且借助有效的防治方法預防病蟲害發生,使玉米生產達到更好的效果,同時推廣新栽培技術,使更多農戶在玉米生產上得到支持,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淑環,王曉麗.淺析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新農業,2021(19):12.
[2]葛秀年.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江西農業,2019(24):15.
[3]許芳.玉米栽培新技術及主要病蟲害防治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20(20):25.
[4]龐庭芳.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新農村(黑龍江),2018(20):38.
[5]張錦東.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8):114-115.
[6]蘇桂華,臧宏圖,孫傳波,等.49份CIMMYT熱帶、亞熱帶玉米種質苗期耐旱性鑒定[J/OL].東北農業科學:1-10[2022-01-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376.S.20211230.1643.006.html.
[7]倪斌.不同降解地膜的降解特征及其對玉米生長的影響研究[J/OL].東北農業科學:1-6[2022-01-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376.S.20211230.152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