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瑜
一、自然情境對幼兒主動學習的價值與意義
在國家級的各類學前教育文件中,都有讓幼兒接觸自然的規定。教育部2012年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要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強調關注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個體差異性,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队變簣@工作規程》中有對幼兒“戶外活動和自然環境接觸”的要求?!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規定:“要讓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境意識 ”。生活中,幼兒會對一棵草、一片落葉、一根樹枝感興趣,充滿著好奇心。自然情境對幼兒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豐富的自然環境,提供幼兒親近自然機會
幼兒是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獲得對自然的認識的,因此,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自然課堂”活動,不僅能使幼兒對大自然有進一步的認識,而且能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有序的混齡活動,提高幼兒積極參與興趣
幼兒天性好動,時刻充滿激情,讓幼兒進行混齡活動,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且能激發他們的興趣。
(三)多樣的自然資源,打開幼兒五種感官通道
根據《綱要》精神,使教師認識到物質環境的改造應與教育目標相一致。利用自然資源,進行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教學操作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活動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是最容易獲得知識的活動??偨Y教學經驗,我們會發現許多取之不盡的美工材料,如野花、野草、樹葉、稻麥草、種子等。可以就地取材,提供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器具。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如竹子做成高蹺,用梯子搭成小路,用稻草當小山等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游戲活動,讓幼兒在玩耍中學會攀爬、鉆、平衡、堆積,在玩耍中發展幼兒的交往、合作、動手、創新能力。
二、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自然情境元素
(一)創設多樣化的自然情境
1.運動環境:野外生存——用勇氣激發一種技能:在自然的環境中,怎么能少了男孩子酷愛的“野外生存”呢?搭帳篷、用自然材料圍生火圈,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習得簡單的生活技能。在這里幼兒一起奮勇爭先,努力拼搏,展示著更快、更高、更強的拼搏精神。戶外生存挑戰了幼兒的極限,挖掘了幼兒勇于拼搏的潛質,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膽量,而且懂得了如何保護自己,團隊合作也獲得了提高。
2.探究環境:(1)多樣化種植——用耐性萌一顆芽。一些小角落,或許能點亮整個校園。營造趣味多變的創新種植方式,用一處處微小的種植景觀增加環境的溫度,營造自然教育氛圍,讓人自發感悟植物本身的故事,體驗植物美學空間。結合園所的辦園理念,可以分別在樓頂、連廊、幼兒園外環創設了“二十四節氣種植園”“七彩種植廊”“蔬果種植”和“農耕種植”。把“二十四節氣種植園”的環境創設與園所理念相結合,從高空俯視的視覺效果是4顆閃閃的星星狀,與濕地中的1顆星相互呼應。讓幼兒在種植的過程中體驗動手、觀察、勞動的樂趣??梢酝ㄟ^對植物的季節配置、色彩搭配、材料選取、氛圍營造,讓幼兒感受自然的變化,學習傳統節氣文化,了解植物藝術,增強創新實踐,開展自然教育啟蒙。(2)養殖天地——用守護換一份責。幼兒園的小角落成了小動物的愛心養殖園,由師幼共同照料,它們的食物可以來自幼兒園的植物園,排泄物可以成為植物的養料。讓幼兒與動物在真實的生命陪伴和交往互動中,產生溫情憐憫、仁慈體恤等情感,建立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察覺到生命的意義,重視人與所有生命的關系,尊重生命。(3)昆蟲旅館——用愛心筑一個家。在為幼兒園量身打造的植物園里,用樹木修枝的樹樁(或是枯枝樹干)堆砌造景,營造成昆蟲及小動物的棲息地,打造一個校園微型生態圈??梢詾橛變禾峁┳匀挥^察的場地,激發想象力,喚起幼兒尊重生命的意識。(4)種子圖書館——用好奇探一叢秘。種子圖書館可以作為種植課程的拓展延伸,在學校里建立種子及標本展陳圖書館,讓幼兒認識植物種子,了解種子的傳播、萌芽與生長,也可以參與種子與植物的繪畫記錄并收集在此。幼兒園菜園花園的種子也來源于此,幼兒可以認領,在春天播種于秋天收獲,看見生命的萌芽,了解自然生命的循環。
3.生活環境:水資源利用——用天性戲一汪池:全園水系統循環,沿著林地開辟一條水溪流,讓幼兒在小小的溪流里完成大大的夢想;鋪滿鵝卵石的小池塘,幼兒帶著承載著夢想的小紙船“遠航”。溪流和池塘里的水也成了灌溉植物的瑰寶。
(二)整合多渠道的情境資源
1.推陳出新,繪制課程資源新型光圈。資源,可以搜集很多,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可以作為課程資源來用。這就需要教師梳理資源,繪制出以園所內部資源為主的核心圈,以一公里資源和家長資源為主的次級光圈,以30公里半徑內資源為主的外圍光圈。
(1)自然資源的收集。根據幼兒園所處的位置、自然環境以及幼兒的興趣需要,在教師和家長、幼兒中間發起了自然資源的收集活動。收集包含松果、松針、稻草、竹子、樹枝、棉花、各類種子、貝殼、草席等在內的多種材料。
(2)社會人文資源的收集??梢哉{查了解幼兒園家長的家庭分布情況和職業情況,梳理了幼兒園附近的一公里資源,包含:青楓公園、五星公園等自然生態的場地資源。教師還可以節日、節氣進行整理,尤其關注到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氣。
(3)教師工作資源。幼兒園可以定期購買書籍,為教師提供理論和專業的支持。制定科學合理的觀察記錄、材料清單,用于教師的日常觀察和記錄。并且還可以將這些教師的工作資源收集起來,作為教研活動的素材進行研討。
(4)項目資源庫加工與整理。根據調查情況,可以對環境進行改造,創設“自然資源”庫。改造走廊環境,從以前精美裝飾、教師包辦為主,到逐步“留白”,用網格上墻,預留出大塊的活動區域與墻面設計,與幼兒共同收集可利用的自然材料,用布袋進行投放,鼓勵幼兒與環境和材料互動,鼓勵教師與家長共同去創造,還教室環境給幼兒,創設能吸引幼兒、引導支持幼兒、促發幼兒主動活動的學習環境。實現材料共享、空間規劃合理、適宜幼兒活動,這樣的墻面既起到了裝飾的作用又非常實用。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保留大量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教師在教研活動中找出有代表性的資料,進行反復的觀察,以此來尋找到有價值的項目內容切入點。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結合幼兒的興趣、經驗指向、問題進行再梳理,反復試上項目,形成科學、有效、過程性的教學案例集。
2.打通思路,拓寬課程資源使用方式。 綜合開發勞動教育實施資源與實踐平臺,利用已經開發的實踐基地資源,構建五公里以外資源庫。開發特色自然資源的專題活動:利用周邊一公里自然資源拓展項目。挖掘幼兒園周邊資源。例如,佳農探趣活動,讓幼兒回歸大自然,開闊了幼兒的視野,豐富了社會經驗,家長也能再次體會到童年的樂趣,共享秋天的快樂。再如,在萬物復蘇的美好春季里,可組織師生和家長來到公園開啟了二十四節氣之驚蟄特別活動:“自然課堂”蟲蟲季的啟動儀式。環境教育的出現,最初來自現實環境危機的倒逼。設計幼兒必打卡景點,倡議幼兒在外出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收集各種資源,構建成園內小型博物館。通過“資源收集——幼兒互動觀察——歸類調整”的良性循環,從而創立一個讓全園幼兒互動、探索的多園資源庫,幼兒不僅可以在博物館中觀賞、探索,更可以互動、猜想。
三、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自然情境教學變革
(一)聚焦幼兒活動體驗多感官
利用自然情境特征以及季節變化明顯等優勢對幼兒進行實地教育,例如,在開展“秋林球會”主題教學時,教師讓幼兒去尋找林地里的變化,看看、摸摸、聞聞多通道感知秋天的特征。還可以利用飯后散步時間,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樹木、花朵等等,讓幼兒親身體驗、感知秋天的色彩變化以及植物的變化。又如,蟲蟲季的活動《螞蟻》,教師除了在集體活動中講述了幼兒螞蟻的身體構造以及生活習性,還在活動結束后帶來了螞蟻,讓幼兒實地觀察螞蟻,增加幼兒的感性經驗,讓他們能學以致用。
(二)創新幼兒活動的組織形式
1.活動時間:四大版塊時間自由靈活。項目進行的時間由項目進度來決定,項目沒有硬性的完成時間,當幼兒的興趣轉移或更加深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終止或延長項目時間?;顒訒r間會持續一個小時,甚至完整的半天。既保證幼兒有合理的作息時間和規律,又把活動安排靈活的權利還給幼兒、教師。
2.學習方式:項目制學習方式占主導。為發展幼兒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小組協作、資源整合、創新創造、敢于擔當以及領導團隊能力,也由于項目內容的切入點存在很大的靈活性,采取項目制的學習方式,通過實地調查,多種感官體驗,小組討論和展示實現對一個話題的深層次學習和理解。
3.師生關系:師生共建較突出。項目的選擇基于幼兒的興趣,而不是完全由教師決定。教師需要通過對幼兒的觀察準確定位他們的興趣,進而挖掘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幼兒在項目中提出想解決的問題,擁有主動權決定如何找到答案,教師更多是輔助、引導和反饋。 幼兒需要討論,建造,寫作,繪畫來展示自己所學。教師在評估中也需要用到圖片,軼聞,文字或繪畫記錄來判斷幼兒的學習進度。
(三)聚焦項目內容的整體性
1.教學內容由獨立性到融合性。內容是指由幼兒興趣引發的,并由相對固定的幼兒組成的小組持續開展并有一定成果的活動。在活動中,幼兒投身于問題探究之中,這種問題探究通常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教師一般通過提問與點評幫助幼兒聚焦問題、解決問題。 在項目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更傾向于知識的整合取向、生活經驗的整合取向和學習者中心的整合取向?!白匀徽n堂”內容不只強調學科知識的學習,還重視對生活知識的學習,旨在豐富幼兒的知識和經驗。
2.教學安排由儀式化到日?;?。在項目的安排上,經驗比較欠缺的教師常常會儀式化地帶著幼兒在林地里活動,基于第二階段的問題,可以嘗試由實驗班走向跑班制,經驗豐富的教師會將比較成熟的項目推向全園。讓每個班的自然情境活動日常化、生動化。
3.內容界限由細致到寬泛。在內容的整合上,可以模糊項目內容的界限,對幼兒來說,系統的學科知識太過深奧和難以理解,而對整合了自身生活經驗的知識相當感興趣。這樣,也就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和興趣。教師要打破只注重傳授單純知識的局面,引導教師和幼兒注重建構知識的過程,有利于形成一種探索性的學習氛圍。進一步的影響教師和學校的教學方式和取向,使“自然課堂”的教學不再強調單純獲得知識,更強調知識是怎樣獲得的。
(四)深化“自然情境”學習的評價體系
確立激勵“自評為主”的“自然情境”學習評價機制,引導不同主體自主自覺的評價行為。幼兒園自評是源于幼兒園對“自然情境”學習設計與實施品質的主動探尋與追求。“自然情境”學習組建立一套項目評價的機制和運作方式。此機制和運作方式落實到班級、教師層面,并主動吸納家長甚至幼兒作為評價部分的主體,開展圍繞“自然情境”學習和實施品質的相關評價。盧梭曾說:要愛護兒童,決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時光,否則我們將后悔莫及。作家、自然教育家Louis Espinassous強調,在剝奪兒童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的同時,孩子也失去了感官享受的時空,更不用說欣賞、贊嘆大自然的奇妙。加拿大生物學家Scott Sampson在他2016年的著作《如何在城市中養出一個野孩子》提出:當一個孩子在野外玩耍,大自然為他提供各種各樣的挑戰,他有機會做選擇、做決定、解決問題。最終,孩子會找到如何規避錯誤的辦法,這有利于他今后的學習和生活。自然探究是幼兒感知世界、認識世界、融入世界的重要方式,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真實體驗加之幼兒各種感覺器官的調動,讓幼兒的學習更主動、學習方式更加的立體化。
四、結語
總之,本文從自然情境的價值與意義、自然情境的元素以及教學變革三方面來探討如何利用戶外自然情境激發幼兒主動學習。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剛好為幼兒視覺和聽覺的習得創造了條件:沙石、水土、花草、蟲魚、節日節氣等都是完美的學習材料,幼兒通過眼睛觀察、耳朵傾聽、鼻子嗅聞、手部觸摸,實現對大小、輕重、軟硬、紋理、色澤、形狀等概念的感知,對幼兒來說,每一次的觸摸、感受、聞、聽、看、品嘗,都是對這個世界的真實體驗。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