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喬瑜
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正是大班幼兒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涉及幼兒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對他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對自身行為的管理、人際交往的方式影響著他們的群體認同、接納程度;同時這樣一種獨特的環境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自身的行為,進而塑造著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自我管理對幼兒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幼兒在多方面表現出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有的幼兒情緒管理能力較差,常常沉浸在悲傷和憤怒中;有的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較差,總是需要家長和教師幫助他們吃飯、上廁所、穿衣服;有的幼兒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在一個新環境很難交到好朋友、融入集體。面對這樣的問題,研究者們展開了大量研究。
相關學者將自我管理分為:自我服務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認知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其中,人際交往過程中能集中展現幼兒情緒管理、行為管控和交往策略等自我管理能力,角色游戲為大班幼兒提供了豐富的人際交往的機會,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展現了自然狀態下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在游戲的過程中逐漸發展。
一、現象:自我管理能力差異顯著
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常常以小團體為單位,他們有的喜歡玩醫院的游戲,有的喜歡玩菜市場、甜品店的游戲,有的喜歡玩銀行收銀的游戲……但是同樣開一家商店,他們的游戲卻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原因就在于他們的招攬顧客、合作協商、處理糾紛的方式并不相同,而這些恰恰是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評價標準。因此,人際交往能力作為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角色游戲中常常得到體現。
(一)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差異顯著
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活動中已經表現出較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異,有的幼兒能主動和“顧客”打招呼,在交流的過程中保持親切友好的態度;他們“甜品店”里的顧客總是絡繹不絕。有的幼兒在面臨場地大小、材料多少的糾紛時互不謙讓,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雙方爭執不下,最后往往以不愉快收場。而有的幼兒在應對矛盾時能反思自己的行為,主動為自己的過失道歉,矛盾就能很快得到解決。有的幼兒還能在兼顧自己的同時幫助其他有困難的幼兒,受到同伴的喜愛。
研究者發現,那些人際交往能力較強的幼兒往往表現出獨立、自信、樂觀的特質,他們在交往的過程中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能主動與同伴打招呼、分享、合作,愿意提供幫助、承認過失、處理糾紛。他們在同伴中的接納度較高,同伴總是愿意和他們一起游戲。而那些人際交往水平較差的幼兒則相對表現出孤僻、自卑、情緒不穩定的特質,一部分幼兒在游戲中不愿意與同伴交往,常常獨自游戲;另一部分幼兒在游戲中不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常常與同伴發生沖突,合作性較差。
(二)混齡角色游戲加劇兩極分化
混齡游戲打破了班級和年齡的界限,給幼兒提供了一個更加生態自然的交往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幼兒的能力有兩極分化的趨勢:自我管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在人際交往方面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主動與陌生的伙伴打招呼,一起游戲,在互動中掌握更多的交往技能,與低齡幼兒友好相處。而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在混齡游戲中難以管理自己易怒、膽怯等不良情緒,導致他們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同樣處于劣勢狀態,不能進行良好有效的交往活動。
大班的萌萌自我管理能力較強,平時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還能常常照顧到同伴的情緒。在混齡角色游戲中,她和中班的瀟瀟一起玩銀行的游戲。瀟瀟對數字的加減法還不熟悉,有時會算錯。這時候,萌萌總是會安慰瀟瀟,熱情地幫助她。萌萌良好的情緒、熱情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很多中班的新朋友,大家都愿意和她一起游戲。
大班的思思在平時的游戲活動中就常常表現出易怒、暴躁等情緒特質,她在面對失敗時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混齡游戲中,一開始中班的毛毛和詩詩愿意參與她的賣花游戲,可是每次插花不順利時,思思就會對毛毛和詩詩發脾氣,久而久之就沒有人愿意和她一起游戲了,而她的人際交往水平也得不到鍛煉,情緒控制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陷入了惡性循環的困境。可見,混齡角色游戲就像一面放大鏡,原本人際交往能力強的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更多的鍛煉機會,而原本人際交往水平較差的幼兒愈加陷入了一種孤立的境地,導致幼兒人際交往水平逐漸兩極分化。
二、探因:成長生態環境不同所致
“童年的命運與生活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個體能控制的,社會背景制造了人類不同的童年印象。在不同的社會變遷模式下,兒童形成了不同的人物特征和行為模式。”同樣,不同的家庭環境、社區氛圍也對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重要的建構作用。
(一)家庭成長環境是主要原因
家庭教養方式一般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這些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的人際交往水平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此外,一個家庭中幼兒的主要陪護者、主要陪護者的性格、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會對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產生影響。
研究者對相關幼兒的家庭教養方式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以思思為代表的四名幼兒生活在溺愛型的家庭環境中,以萌萌為代表的五名幼兒生活在權威型的家庭環境中,以琛琛為代表的四名幼兒生活在忽視型的家庭環境中。
思思是獨生女,在家主要由奶奶陪伴,她提出的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滿足,即使在幼兒園和同伴發生了爭執,家長也總是第一時間維護思思,在其他幼兒身上找問題。因此,思思逐漸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認為自己的要求總是應該得到滿足,當發生矛盾時總是歸咎于同伴,這使她的情緒管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發展較差。
萌萌生活在一家四口的核心家庭中,有一個弟弟,在家由父母共同陪伴。萌萌的母親是小學教師,平時比較尊重萌萌的興趣和意見,常常用平等的方式和幼兒進行交流溝通,逐漸培養了萌萌善于交流、合作協商和處理糾紛的能力。因此,萌萌在幼兒園里常常充當小領袖,同伴都很愿意和她一起游戲。
琛琛由奶奶負責照顧起居,長期以來,奶奶奉行包辦代替的教養方式。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琛琛在家的主要娛樂方式是看電視,很少與人溝通交流。因此,琛琛的溝通交流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在幼兒園很少與同伴交流,常常獨自一人安靜地游戲。
可見,家庭成長環境成了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他們在幼兒園生活中的表現定下了基調。健康的家庭成長環境能讓幼兒逐漸發展自尊、自信、自主的良好品質,讓他們勇于與同伴交往,并且在交往過程中能較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同時照顧到同伴的情緒和需要。而一些不健康的成長環境則讓幼兒發展成自卑、膽怯或驕橫、自大的性格特征,他們在交往過程中或表現出退縮,或表現出專橫的行為特征,不能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使他們在角色游戲中很難融入群體。
(二)社區生態環境起補充作用
除了學校和家庭,社區生態環境對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前者構成了社區幼兒活動的物質基礎,后者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些物質基礎是否能為幼兒的人際交往、自我管理提供幫助。
大多數社區都具備基本的游樂設施和體育鍛煉器械,有的社區還有公共的廣場和花園,還有的社區有專門的圖書借閱室、露天電影場……這些物質環境都可以為幼兒提供活動和交往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就可能會與他人發生互動,使他的人際交往水平得到鍛煉。在這種跨齡的交往活動中,幼兒能從更多的同伴身上學到交往的技巧,同時,性格各異的同伴們也能給幼兒提供人際交往多樣性的反饋,使他們積極地進行自我反思,加強對自我情緒和行為的管理。同時,不同的社區文化氛圍也影響著這個社區幼兒交往的情況。研究者發現:有的社區常常組織公益活動,邀請教師到社區開展一些公益教學、節日活動等,使本社區幼兒能充分地接觸同齡伙伴,在活動中互相交流,增長交往技能。而有的社區基本不組織集體活動,社區內的居住者私下也很少互動交流,那么幼兒就缺乏接觸家庭以外的其他人的機會,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就很難得到鍛煉和提升。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精神環境潛移默化地向幼兒傳遞著一種交往觀念,擁有豐富文化活動的社區所培養出來的幼兒在角色游戲中也常常樂于交往;而社區內如果家庭之間的聯系較為疏離,則幼兒也容易接收到這樣的信號,在角色游戲中更愿意獨自一人或和固定的一兩個朋友交往。
三、策略:角色游戲環境重塑調整
角色游戲作為幼兒園的重要活動,不僅能展現不同幼兒在活動中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作為一種微環境,調整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正如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所表述的觀點:人與環境有雙向互動的交互作用;人的成長是動態的,環境時刻影響著人,人也時刻重構著環境。
(一)發揮榜樣輻射作用
角色游戲中的“小領袖”常常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行為管理和人際交往能力。他們在角色游戲的微環境中會起到榜樣、引領的作用,作為群體中時刻向上的一種力量。他們會調動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團體注入新鮮的游戲靈感、合作形式。這類人際交往能力較強的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本身就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起到引領游戲活動、組織同伴分工等作用。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游戲中引導其他幼兒多觀察他們與同伴的溝通交流技巧、處理糾紛的方法和合作協商的技能,并讓組織能力較強的幼兒在平時的過渡環節分享自己的游戲心得,發揮榜樣輻射的作用。這樣做一方面能對交往能力較強的幼兒進行肯定和強化,另一方面也能使能力較弱的幼兒學習到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手段能塑造一種積極向上的社交氛圍,幼兒在經驗交流的過程中明白了情緒管理、行為管理的重要性,在角色游戲中日益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大家都愿意與自我管理能力較強的幼兒游戲,這種氛圍督促著游戲中的每一個幼兒加強對自己情緒和行為等方面的管控。
(二)重塑幼兒交往信心
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的幼兒,他們在角色游戲中因為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可能常常被同伴拒絕,會逐漸失去交往的信心。然而,幼兒在環境中并非總是被塑造,他們也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改變環境。因此,教師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重塑他們的交往信心。
教師可以在角色游戲中鼓勵他們與低齡幼兒一起合作,并交給他們一些游戲任務,引導他們成為游戲中的小領袖,如銀行行長、花店老板、娃娃家媽媽等,賦予他們責任感,逐步培養他們的交往自信。當這些幼兒的信心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發現在游戲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可以為自己帶來豐富的游戲機會和愉快的游戲體驗,此時他們已經獲得了新的游戲經驗,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螺旋式的上升,再與同齡伙伴交往時,他們就能較好地融入集體了。
(三)拓展園內混齡活動
混齡活動中,大班幼兒能感受到自己作為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并且他們在交往經驗、交往技能上普遍高于小班和中班的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能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在交往的過程中更加自信。同時混齡活動中匯集了個性多樣和興趣愛好豐富的幼兒,能給大班幼兒提供更廣闊的交往空間,豐富他們的人際交往經驗和技能。此外,豐富的混齡活動某種程度上也能彌補一些家庭和社區造成的交往環境缺失。
(四)調整幼兒的家庭成長環境
幼兒的家庭成長環境作為隱形的影響因素,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家庭教養方式、社會交往習慣等都培養了幼兒最初的性格特征、交往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而角色游戲環境的優劣恰恰是由每個家庭培養出的幼兒所決定的。因此,教師也要與家長多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家長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為幼兒塑造更加健康的成長環境,進而從隱性的層面對角色游戲的環境做出有益的影響。只有當角色游戲擁有良好的微觀環境基礎時,游戲中的幼兒才能不斷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異顯著,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能力差異方面,而混齡角色游戲則加劇了兩極分化,是因為幼兒的成長生態環境不同,其中家庭成長環境是主要原因,社區生態環境起補充作用。為了提高幼兒自主管理能力,幼兒教師可以重塑和調整角色游戲環境,發揮幼兒的榜樣輻射作用,重塑幼兒交往信心,拓展園內混齡活動,調整幼兒的家庭成長環境。
注:本文為張家港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改專項課題“培養大班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00118)的研究成果。
(左毓紅)